《養生十大名著精解》

《養生十大名著精解》

《養生十大名著精解》是一本養生書籍,書籍簡介:養生指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藥養、節慾、辟穀等多種方法,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養生指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

《養生十大名著精解》《養生十大名著精解》
藥養、節慾、辟穀等多種方法,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源流

健康、長壽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目標。大自然中日月經天的現象,啟發人們師法自然、回歸自然,以使生命永在。 《周易•象上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這種期望雖然難以實現,但自古以來追求長壽者卻大有人在。漢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說:“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明確提出運用醫藥的辦法進行養生的觀點。華佗授其弟子的五禽戲是導引練形以養生的早期記載,華佗授其另一弟子的漆葉青黏散則是延年益壽方劑的早期記載,可知華佗在養生的研究上確有相當的造詣。以恬淡虛無為主導的精神養生或精神調養,源於老莊之學,後來主要發展於佛、道兩家,它與兩家倡導修煉和清靜無為的主張分不開,而這也正是[[氣功]]修煉的重要前提。儒家的氣功,主張以無私無畏的浩然正氣為根本,即孟子所說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後世傳習甚少。故氣功亦以佛、道兩家為主,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被視為氣功學術的經典作品。晉隋時期,礦物藥養生達到頂點,服食五石散幾乎成了當時士大夫階層的時髦,流傳既廣,遺禍亦烈,傷身殞命者比比,這從隋代《諸病源候論》有關記載中可以窺見;唐以後,衰而未絕,帝王豪門因之亡命者代有記述。房中術則在秦漢以前似乎較為開放,這從古時記述中及1973~1974年出土的馬王堆漢墓殘存帛書中可以看出。宋以後,可能由於程朱理學的發展及影響,性及性生活的封建觀念和壓抑排斥性的看法日趨嚴重,談房中術者不被採錄,或視為禁書而遭封刪,故流傳後世者極少。辟穀養生術自創立至今也逾千載,代有流傳,只因遵行不易,須與坐禪等功法相輔而行,一般人難於施行和接受,因而始終沒有較大的發展,僅局限在佛教、道教的少數流派中傳播。相反,飲食調攝養生法則因符合上下各個階層尤其是上層社會的需要,故日漸發展,代代深入。四時調攝養生、環境養生等因其順應自然、符合人願,故而日積月累,研究漸趨深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內外對養生學的研究日趨活躍,國外重點在於理論研究及實驗,探索衰老的形成原因及機理,包括生物內在的決定因素與生物生存過程中的有害積累兩個方面;中國則側重於傳統理論的整理及對抗衰老具體方法的探索。

去病延壽六字訣 

吹、呵、噓、吃、呼、嘻為延壽六字訣,做法是口吐鼻取。 1、總訣 肝若噓時目爭精,肺知曬氣雙手舉,心呵頂上連儀手,腎吹抑取膝頭平,脾病呵時須攝口,三焦各熱臥嘻嘻。 2、吹腎氣 正坐,以兩手舉起從耳朵左右引三度或是反手拋射,左右同轉身三五度即可,以足前後逾左右各十數度,此法能去腰腎膀胱間積聚的風邪,其餘如上法,如果要修煉要在靜室里焚香,順溫涼之宜,明燥濕之異,每夜半後生氣時,或五更睡覺,先呵出腹內濁氣,或一到九止,或到五止,定心閉目,叩齒三十六通,以積心神然後以大拇指背試眼睛九遍,並按鼻左右七遍,把兩手擦得很熱,閉住口,先要呼吸然後到摩面,不論次數,為真人起居法,再以舌尖抵著上齶,口中內外津液滿口。分三次咽下,令人胃存神受。這樣作三度九咽,得以深深灌溉五臟光澤。 3、呵心氣 坐正,兩手握拳,用力左右互相築各六度,又坐正,一手按另一手的腕上,另一手向下拓空如重石,又以兩手相儀,用腳踏在手中各五六度,能去心胸間風邪諸疾,關氣為之,閉目良久,三咽,三叩齒才停止。 4、噓肝氣 坐下正,以兩手相重按下,將身體向左右各慢慢移動三五度,又坐正,兩手泄相儀翻覆向胸三五度,此舉能夠化除肚內鬱積的風邪毒氣。 5、吃肺氣 坐正,兩手抵地,縮身曲脊向上舉三次,可以消除肺部的風邪和積勞,亦可反手用掌頭輕打脊上左右各三五下,閉目咽液叩齒三下才停止,此舉能消除胸臆間的風毒閉氣。 6、吸脾氣 大坐,一腳伸,一腳屈,兩手向後反擊各三五度,亦可跪坐,以兩手抵地,眼睛顧盼虎視各三五度,能去脾臟風邪增加食慾。 7、嘻三焦 平坐,昂頭,兩掌向上,以兩手挽腳腕,搖動三五度,或大坐,兩腳向左右伸開,以兩手扣地,舉身腰脊三五度,能去腎內的風毒邪氣。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