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之旅》

長發》(Hair) Rodgers) Opera)。

音樂劇之旅 內容簡介

如果你對戲劇、音樂、舞蹈以及其他視聽藝術表現形式有興趣,而又錯過了或疏忽了音樂劇、你可能會遺漏掉本世紀最重要且發展最快的一項文化成果。它將讓你後悔不已。

本書首次向中國讀者全面介紹了音樂劇這門藝術形式,包括音樂劇誕生以來最著名的劇目和藝術家,內容豐富、文字活潑、雅俗共賞,既可以興之所至隨手翻閱,又可以備於案頭隨時查詢,是引導您踏入富麗堂皇的音樂劇藝術殿堂的一本佳作。

音樂劇之旅 本書前言




如果你對戲劇、音樂、舞蹈以及其他視聽藝術表現形式有興趣,而又錯過了或疏忽了音樂劇、你可能會遺漏掉本世紀最重要且發展最快的一項文化成果。它將讓你後悔不已。

十幾年前,如果你想看音樂劇,只有去紐約百老匯或倫敦西區,或少數幾個其它城市才有機會。近年來,由於製作的推廣,在歐洲、澳大利亞和亞洲其他一些城市,都有音樂劇可供觀賞,音樂劇已經不是那么遙不可及了,中國觀眾也終於在北京看到了音樂劇。1997年有《想變成人的貓》、《西區故事》、《青鳥》、《菖與英》,1998年則上演了《音樂之聲》、《三毛錢歌劇》、《四毛英雄傳》等,音樂劇開始在中國傳播和發展。音樂劇不同於我們習慣的歌劇《茶花女》或輕歌劇《風流寡婦》,音樂劇是綜合舞蹈、音樂、戲劇的舞台藝術形式,它更靠近大眾,風格也極其多元化,被劃分為若干個不同的子類。人們對音樂劇會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喜歡音樂劇,有的人不喜歡音樂劇。在喜歡音樂劇的人中間,有的人會喜歡這一子類,有的人喜歡那一子類。不僅觀眾會有這樣的區別,製作人、演員、腳本作家也都會有自己不同的偏好,誰也不能強求別人跟自己一樣。有些人因為自認為只喜歡古典音樂,包括歌劇,認為那才是嚴肅音樂和高雅藝術,討厭通俗音樂,因此不喜歡音樂劇,這雖然不能強求,但是恐怕還是有點對音樂劇缺乏了解。比如,我們將在書中介紹的音樂劇多產作曲家喬治・格什溫,他創作了一個介乎音樂劇和歌劇之間的作品《波吉與貝絲》,該劇已經成為許多大歌劇院的保留劇目。而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和音樂大師伯恩斯坦創作了家喻戶曉的音樂劇《西區故事》。因此,過早下結論將是非常可惜的,我們試圖通過這本書幫助你了解有關音樂劇的情況。

本書分八章來介紹和討論音樂劇。第一章是關於音樂劇的特徵和一般知識。第二章介紹當前票房價值最高的四大劇目,提示讀者如有機會去觀劇,應將這四大劇目放在首選視野之內。第三章討論音樂劇的起源和發展,介紹20年代以來若干具有里程碑作用或轉折性創新作用的劇目。目前,這些劇目還時常在某個城市重新製作並上演,多數也已被攝製為電影,讀者是能夠找尋到的。第四章是關於藝術表現形式的討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第五章介紹獲獎情況,像是看電影或是收集電影一樣,首先應關注的是奧斯卡獎、金球獎等主要獎項的獲獎和提名作品。欣賞音樂劇首先要關注托尼獎的情況。第六章介紹了其他重要劇目的劇情梗概,詳略不一。第七章介紹在音樂劇創作、製作、表演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的音樂劇人。第八章向讀者提供一個購買和搜尋音樂劇光碟的指引。要知道,一個人一旦喜愛上某個劇目,他或她聽光碟的次數往往比去劇場的次數要多得多。

本書用了相當篇幅介紹各類重要劇目的劇情。由於大多數著名音樂劇是用英語演唱的,對於中國一般觀眾來說,語言上的障礙使他們難於抓住劇情,甚至誤解了劇情內容,現場現看時可能會跟不上劇情的發展,從而不能融入角色、喚起激情,使欣賞大打折扣。另一種傾向是為了有些觀眾克服語言上的障礙,集中全力抓住對話,力爭聽懂唱詞,或者在有字幕的場合去盯住字幕,從而大大影響了對劇目的全面欣賞。為了避免這些弊端,一個有效的辦法是事先預習一下劇情,本書提供了這種便利。其實,很多古典歌劇的愛好者都是這樣做的。古典歌劇多數是用義大利語演唱的,另有一部分是用德語或法語唱的。歌劇愛好者多數手中都有《歌劇故事大全》之類的劇情手冊,對故事情節做了預習,然後你便可以沉浸在音樂劇的動人故事中,為角色的命運激動,觀賞美輪美奐的舞台布景,傾聽或詼諧、或哀戚、或如夢幻天籟的歌聲,心隨舞蹈而歡暢。

像電影、歌劇等形式一樣,當你有感於一部音樂劇美妙的音樂時,你常常會問這是由誰作曲?他還有哪些作品?因為你很可能會喜歡他的另一些作品。當你喜歡上一個演員的舞台表演時,你很可能會問這一演員還演過哪個劇目,從而追索其過去並跟蹤其未來。本書從多個角度向讀者提供了這種便利,可能的線索是作曲家、作詞、舞蹈設計人、製作人、演員、獲獎及提名劇目等等。另外一個重要的線索是流派類別,本書在多個章節中對音樂劇流派進行了不少的討論。

鑒於音樂作品在音樂劇中的突出地位,從錄音製品中欣賞音樂劇,學習音樂劇,回顧現場感覺顯然是一個重要的渠道,也是音樂劇錄音製品暢銷的原因。當你走進錄音製品商店、按分類法你應去尋找"聲軌"(Sound Track)專欄,那裡是電影音樂和音樂劇的專欄。本書為這一目的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指引。需要強調的是,聽音樂劇錄音製品與聽流行歌曲專輯很不一樣。聽單支歌曲往往是設法將自己的感情擺進去並抒發自己的感情;而聽音樂劇,哪怕聽其中的單曲,都是圍繞劇情和角色,是為角色而感受、而宣洩。這也說明對劇情的介紹是有益的。在當今的時代中,個人經歷和感受相對狹窄,而走進戲劇故事及其角色,將給你更大的空間去理解藝術和體會藝術。

應當指出,我們試圖用案從事貿易式的方法引領讀者完音樂劇之旅,其目的是讓者儘可能豐富在感受音樂劇,自己從中得到有益的東西,而不是像某些理論著述那樣,用一些既定的框框,枯燥地、先入為主地束縛讀者。《音樂劇之旅》以觀眾和聽眾為主要讀者,多數素材也來自於作為觀眾的非專業人士之筆,但期中的一部素材對於與音樂劇有關的各類專門人員也有所裨益。畢竟,音樂劇作為一種相當大眾化的藝術形式,專業人士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並不大,在劇場裡,台上、台下常常融為一體。

參與本書寫作的還有李琳、劉齊、王洛勇、石蘭和成方圓等,參與本書資料事理的有賴海榕、宋協莉、袁翔鄭文通、臧興遠、魯永學、李連、聶澎、高松郁代、曹莉和南希等。他們的工作為本書做出了貢獻。在此深表謝意。

音樂劇之旅 本書目錄

第一章音樂劇的魅力與繁榮

1.音樂劇的特徵
2.倫敦西區、紐約百老匯以及巡迴演出
3.什麼人喜歡音樂劇
4.音樂劇的不同文化背景
5.音樂劇在世界各地
6.1997年的百老匯
7.1996年夏天的海德公園
8.音樂劇在日本的繁榮
9.音樂劇在中國

第二章音樂劇四大劇目
1.《貓》(Cats)
第一節創作與效應
第二節劇情梗概
2.《歌劇院的幽靈》 (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第一節創作與效應 第二節劇情梗概
3.《悲慘世界》O4s Mis6rables)
第一節創作與效應
第二節劇情梗概
4.《西貢小姐》(Miss Saigon)
第一節創作與效應
第二節劇情梗概 第三章起源與演變
1.關於《演出船》(Show Boat)
2.關於《波吉與貝絲》(Porgy and Bess)
3.關於《俄克拉荷馬》(Oklahoma)
4.關於搖滾音樂劇--《
長發》(Hair)
5.關於《平步青雲》(A Chorus Line)
6.倫敦西區的發展和《奧立弗》(Ohver)
7.關於《耶穌基督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
8.關於《馬丁・蓋爾阿》Martin Guerre)
9.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演變與比較

第四章表現力與多元化
1.音樂劇的綜合表現力
2.舞蹈在多元化的音樂劇中發展
3.音樂劇的整合表現
4.多元化發展帶來的舞台的綜合表現力
5.音樂劇中的音響效果
6.美術設計和形象設計
7.海外製作的典型例子 --日本四季劇團的(歌劇院的幽靈》
8.搬上銀幕的音樂劇
9.以《艾該塔》為典型 --從舞台音樂劇到電影
10.在北京上演《音樂之聲》

第五章托尼獎
1947-1950年
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
1981-1990年
1991一1997年
1998年提名

第六章重要劇目
襤樓時代(Ragtime)
象棋(Chess)
傑克與海德(化身博士)(Jekrt and Hyde)
安妮(Annie)
托米(Tommy)
為你瘋狂(Crazy for YoJ )
蜘蛛女之吻(Kiss of the Spider Woman)
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
屋頂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
你好,多莉!(Hello,Dolly!)
米洛特(Camelot)
鏇轉木馬(carousel
吉普賽(GyPSy)
我和我的姑娘(Me and My Girl)
如何成功(How to Succeed in Business Without Really Trying)
天使之城(city of angels
國王與我(King andl)
芝加哥(Chicago) 九歲(Nine)
生活(The Life)
滑稽女郎(FLlflfly Girl)
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音樂之聲(Sound of Music)
菖與英(Chang and Eng)
李香蘭(Ri Koran
想變成人的貓 (The Cat who Wished to be a Man)

第七章重要的音樂劇人
安德魯・洛依德・韋伯 (Andrew Lloyd Webber)
蒂姆・萊斯(Tim Rice)
阿蘭・鮑伯利(Alain Boubil)
克勞德一米歇爾・勛伯格 (Claude-Michel Sobonberg)
卡麥隆・麥金托什(Cameron Macintos)
哈羅德・普林斯(Harold Prince)
朱莉・安德魯絲(June Andrews)
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dgers)
史蒂芬・桑代姆(Stephen SOndheim)
傑羅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
米歇爾・貝內特(Michael Bennett)
艾格尼斯・德米爾(Agnes de Mille)
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 (Oscar Hammersteln Ⅱ)
瑪麗・馬丁(Mary Martin)
弗蘭克・羅瑟(Frank Loesser)
列昂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
勞倫茨・哈特(Lorenz Hart)
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
傑羅姆・柯恩(J erome Kern)
吉米・馬洪(Jimmy MCHLlgh)
艾拉・格什溫(ra Gershwin)
維克多・赫伯特(Victor Herbert)
尤・伯連納(Yul Brynner
淺利慶太(Asari, Keita) 王洛勇

第八章音樂劇唱片指南
索引1 人物
索引2 劇名

音樂劇之旅 文章節選

關於搖滾音樂劇《長發》Hair

搖滾樂是逐步浸入音樂劇的,相比之下,搖滾歌曲在收音機中卻是迅猛地占領了陣地。音樂劇有自己的傳統作曲風格,當搖滾樂片段出現時,保守些的觀眾就會皺眉頭。評論家也會指責說是噪音。但漸漸地,搖滾樂進人了音樂劇,而且有了以搖滾樂為主的音樂劇,也稱搖滾歌劇(Rock Opera)。搖滾樂的發展跟英國的反叛年代及美國的反越戰年代的動盪是分不開的。搖滾歌劇的浮現與成功也必然地與這一時代主題息息相關。

我們必然要說到60年代的音樂劇《長發》,它既是搖滾歌劇的代表作,也是因為中國讀者可以找到它後來搬上銀幕的錄像帶,這是值得一看的作品。對於藝術工作者來說,這同樣是一部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的作品。《長發》先是在外百老匯的先鋒派劇場出台,高特・麥可德莫特(gait McDermott)為其創作了美妙且極具感染力的現代派音樂,它的歌詞很奇怪,可以說不是劇院式歌詞,即不太注重配合劇情的發展,而是像在吟詩,嬉皮士的吟詩,常常是為了表達一種情緒。它也說明,音樂在音樂劇中如此重要,以至故事和歌詞的表達必須讓位於那些重要的曲目。《長發》劇中演員表演的那些反戰嬉皮士都很真實,而且那時的演員中也有不少人自己就生活得像個嬉皮士,本身就屬於"垮掉的一代"。《帳發》登上傳統舞台並未引起過分的驚訝,相反,這個劇有不少好看之處。表演從舞台蔓延到觀眾席,轉台是為舞台和延伸的、亂糟糟的、無序的登台相配合的,劇情的進展並不緊湊,但政治上是明顯而又強烈的反越戰內容。青年男女演員跳下舞台去擁抱一些觀眾,也請他們上台跳舞。

所有這些反傳統的新鮮事物都是湯姆・奧豪根門(Tom O'Horgan)的天才創作,他在車庫裡和閣樓上開發出那些60年代先鋒派劇景和舞美的導演風格。無獨有偶,計算機和微電子領域的天才青年也是在車庫裡從事開發和初始生產的。奧豪根的風格恰合時代,正好是要反映越南戰爭所導致的政治喧囂,嬉皮士倡導的無政府主義和約翰・甘迺迪總統所鼓勵的社會良知。《長發》這一很鬆散的故事使其劇本完美地適合於奧豪根的創作產生,使《長發》獲得巨大成功,並於1979年搬上銀屏。但是這種風格有其局限性,它可能不容易去表現其它一些類型的劇本。奧豪根後來導演的一些作品不那么成功,可能與此有關。無論如何,音樂劇需要概念創新,但創新的概念要以適配戲劇為準則。換句話說,搖滾樂並不普遍適合於任何一種劇目,當劇情需要搖滾喧泄感情時,搖滾樂的出現就順理成章了。

《長發》的原製作是在紐約的莎士比亞藝術節上出台的。不像別的作品,這個故事一開始就是為音樂劇寫的。當詹姆斯・拉朵(James Rado)和傑羅姆・拉格尼(JeromeRagni)拿出腳本時,還沒有作曲家,後來找了高特・麥可德莫特,把他那極具煽動力的音樂創造加了進來,拉朵寫了歌詞,再加上一批青年才於的共同貢獻,形成了此劇,並在外百老匯的公共劇場演出。一開始它由格拉爾德・弗里德曼導演,他是個比較傳統而非想像力十足的導演,後來有人出錢重新製作此劇並雇了當時最著名也是最激進的導演湯姆・奧豪根出任導演,在紐約西區的Cheetah夜總會上演《長發》的聲望開始向上攀升,但當時保守的百老匯製作人和劇院主仍未對該劇表現出興趣。後來,該劇製作人邁克・貝特勒(Michael Bailer)從一些闊佬朋友那裡再籌資把它搬上了百老匯的BrooksAtkinson劇院,那是在1968年。此後《長發》開始走紅,在百老匯連演 1750場,並在世界上許多城市演出獲得成功。從這個意義上講,《長發》是外百老匯的一大成功,一大榮耀。百老匯未曾有過如此公開攻擊現行政治和社會的激進劇目,也未有過這等非規則的反傳統藝術表現。這一點也變成了紐約的一項旅遊風光節目,很多人想知道什麼是喀皮士,又不敢真的扎入嬉皮士之中去,還是看戲更保險。這樣,大量的遊客想要看它的演出,這就使它更為成功。

《長發》植根於當年美國強大的反政府運動,政府在堅持一場不道德的非正義戰爭,人們憤怒不已。《長發》用音樂劇的形式充分表現了這種不可壓抑的憤怒和不滿。由於女主角是富家子女,《長發》的故事情節還很有助於人們去理解平民運動如何衝擊到中產階級,它也是一部關於當年"和平與愛情"運動的作品,使大多數並非極端的中間派也很願意接受。大多數人不至於因反抗情緒而蓄長發和誇張性地穿著破!日衣服,他們不贊成去打那個根本打不贏的戰爭,但他們也不清楚嬉皮士們在乾什麼。《長發》告訴他們,那些人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阻止那場罪惡的戰爭。人們會看到靖皮士們有一些過分的行為,如性解放、放縱、吸毒、穿著古怪等,但其中心是反對僵化的社會,並試圖把生活中物質主義價值轉向精神價值,這些正是當年美國的主流文化並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美國文化的核心。《長發》在那個時代的文化轉變中做出了一份貢獻,然而也招致大量的批評,特別是來自那些傳統勢力的批評。有人說,就舞台藝術而言,從阿里斯托弗以來還沒有任何一個劇目受過如此嚴厲的批判。

《長發》的商業運作也相當成功,在1968年進人百老匯之前,就一直有一兩個公司在美國的舊金山、洛杉磯、芝加哥、波士頓等城市作巡迴演出。在大城市一般演出兩個月,中等城市則短一些。同時還形成了一些開著大棚車的演出公司(Bus and truck companies指不斷在路上跑的巡迴演出公司)巡迴到小城鎮只演一晚或幾晚。更為突破性的作法是允許一些城市組建當地"土著"的《長發》製作劇組。它們在大約十幾個美國城市能連續演出好幾個月甚至一年。這不僅降低了運輸和演員的成本,還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本地觀眾,他們一傳十、十傳百,都去看演出。是帳發》創造了這種商業運作的先例,大量利潤源源不斷地自這些主要城市的"土著"演出公司匯出。

《長發》給百老匯音樂劇界帶來了不少活力和經驗。現代音樂劇開始較為順利地插足到劇院音樂形式中來。

由那些並非明星的青年人組成的演出團也可乾成大事業,可以低成本起步,還可以先到外百老匯試水。這些思路後來成了範例,在其它劇目如《油脂》、《平步青雲》、《安妮》、《貓沖都在不同程度上加以運用。有人抱怨百老匯變得越來越保守和昂貴,是《長發》第一次衝擊了這一切。可以說,《長發》為下一部傑作《平步青雲》輔平了道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