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早報》

《青島早報》

《青島早報》(原名青島生活導報)創刊於1996年1月1日,是青島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山東省首張全彩印早報,島城居民的首選報紙。截止到2004年11月,最高日發行量已突破70萬份,2005年突破88萬份,是青島市區發行密度最高,發行量最大,影響力最強的都市生活類綜合性媒體。

基本信息

基本數據

報紙類型:日報/晨報
創報時間:1996
報紙發行日: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開本:4開
整版淨尺寸:230*340mm
性質:
發行量:68.00萬(媒體主提供)
平均版數:
基礎刊例價:
基礎刊例價(報紙:整版彩色價格)16萬元查看完整刊例文檔
出版城市:青島市(741萬人)
零售單價:N/A
發行周期:日報
廣告截止時間:提前3天

媒體簡介

青島早報青島早報

創刊於1996年,是青島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四開雙面全彩印都市晨報。原名《青島生活導報》,2002年4月28日更名為《青島早報》。系青島日報報業集團青島日報社)旗下三報兩刊的重要媒體。宣傳用語:青島早報,新鮮早到。 

青島早報十餘年來堅持正確的辦報宗旨,把握輿論導向,貼近民眾生活,服務市民大眾,已成為青島的主流媒體之一。

報紙強力啟動山東半島發展戰略,分別在濰坊、煙臺、淄博、威海、日照等山東半島七報結為戰略聯盟,並在各地建立發行站或代辦點;《青島早報》新聞報導全面翔實,新聞專欄實用性強;版式設計新潮活潑,深受青島和周邊特別是膠東地區各界讀者的喜愛。同時,其又是青島地區每天出版上市最早的報紙,以信息傳遞速度最快的美譽,深受青島及周邊地區各界讀者的喜愛,成為廣大市必備的“早間文化快餐”。

發展沿革

《青島早報》《青島早報》

《青島早報》創刊於1996年1月1日,《青島早報》隸屬於青島日報報業集團,其前身是《青島生活導報》和《公共關係導報》。

1999年,隸屬大眾報業集團的《半島都市報》在青創刊,憑藉其雄厚的實力,五年之內躍居發行量首位,2004年的發行量突破86萬份,廣告收入約為早報和晚報之和,攪動青島報業市場,引發“鯰魚效應”,半島、早報、晚報在青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尤其自2002年4月28日成功更名《青島早報》後,辦報形式更為新穎、時尚熱點集中,內容更為豐富,成為青島乃至山東報業市場上最具競爭力的報紙之一。

到2004年為止,早報與半島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在經營過程中,《青島早報》雖然經過數度改版,但總體上效果並不顯著,始終居於下風,截止到2004年6月,《青島早報》日發行量在60萬份左右徘徊。

從2004年下半年開始,青島早報發行部強力啟動山東半島發展戰略,分別在濰坊、高密、榮城、煙臺、萊州、日照等山東半島各地建立發行站或代辦點,使青島早報以其新聞可讀性強、內容可信度高的優點,成為山東半島閱讀率最高的權威性報紙之一,並連續多年被評為“山東省十佳報紙”。

報刊定位

《青島早報》創刊之初的報紙定位是一份市民報,主要讀者群定位在青島本市(尤其是市內各區)的城市市民,對外輻射的範圍和滲透力較小。自上個世紀末,青島市區和郊區的外來流動人口所占比重的增長一直保持在兩位數,這一部分人口在青島本埠形成新的讀者群。由於這一部分人對青島本土文化具有陌生感,因此,報紙原先的讀者定位的局限性日益凸現出來,原先保守的報紙經營理念和新聞理念受到巨大衝擊,尤其是《半島都市報》的崛起與擴張,使《青島早報》的危機感與日俱增,兩報之間的明爭暗鬥不絕。改版之後,《青島早報》拓展了視野,放眼看山東(開闢“周邊”新聞版);在報紙發行方面,轉守為攻,積極開拓周邊的郊區市場和外埠市場。

青島早報十餘年來堅持正確的辦報宗旨,把握輿論導向,貼近民眾生活,服務市民大眾,已成為青島的主流媒體之一。

青島早報讀者群較為成熟,消費力相對較高,據慧聰國際資訊媒體研究中心2004年10月權威調查數據顯示,青島早報以強勢消費群體為主要客群,占有著絕大多數的“工作事業型”、“高品位素質型”讀者,個人收入及消費水平明顯高於其他人群。他們極具購買力的特徵,決定了《青島早報》廣告產出投入比較高,是商業、汽車、房地產、家電、IT、教育、醫藥保健品等眾多廣告客戶的首選、必選的合作夥伴。

報刊改版

2005年元旦,《青島早報》突然“變臉”,不僅在新聞信息量上有了顯著增加,而且在版面順序、版式設計等諸多方面做了很大調整。2004年,《青島早報》在與北京某平面媒體洽談合作事宜未能達成協定後,遂與四川的《成都商報》實施全面合作。據悉,《成都商報》向《青島早報》注入資金2000萬元,並調派兩名高層管理人員前往《青島早報》,具體負責日常新聞和文娛新聞業務。在廣告宣傳中,《青島早報》打出了“2005全面覆蓋半島”的口號。筆者對改版前後的《青島早報》進行對比分析,發現《青島早報》“變臉”的背後,是新聞操作理念和報紙競爭策略的巨大改變。

版面編排:雜誌化傾向更趨明顯

《青島早報》模仿《成都商報》在版序上作了重大調整,將國際新聞、國內新聞版面提前,並在2、3版位置設定深度報導的相關版面,而以前占據重要版面的本市新聞被推後,熱線版由原來的每天兩版縮為一版;在版式設計上,《青島早報》的改變主要體現在文娛和體育兩個板塊。傳統的《青島早報》,文娛和體育版塊作為整個報紙的一個組成部分存在,在版面和標題設計上與常規新聞基本保持一致,比較呆板,缺乏必要的包裝,新聞圖片的使用也較少,主要靠文字說話。

在改版中,編輯更強調這兩個板塊的相對獨立性,設定以圖片為主的視覺頭版,統攝整個新聞單元,大量使用新聞照片,新聞照片在版面上占據優勢版位,使整個版面的視覺衝擊力顯著增強;在新聞標題的設計方面,大量採用藝術字型,這些相對於原來的《青島早報》而言,都是歷史性的突破。2005年1月17日,第26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落幕。1月18日,《青島早報》文娛新聞用四個版(分別為25-27版,29版)的版面對此進行了整合報導。25版作為文娛新聞的“頭版”,只刊登了本屆影帝萊昂納多的巨幅照片,而文字信息不過三四百字,扮演了次要的角色,其他三個新聞版面的底色為粉紅色,刊登相關的新聞照片近20幅,與常規新聞報導版面的淡青底色和文字為主形成鮮明對比。《青島早報》把娛樂新聞作為一種感性的新聞消費品,通過視覺符號傳播信息,降低閱讀門檻,可以引起讀者的興趣和好感。

新聞采寫:全面提高可讀性

創刊以來,《青島早報》以“辦最好看的報紙”為基本理念,但是在新聞可讀性方面仍然有極大的不足,連記者編輯自己也反映“寫的新聞不好看”,長期以來,《青島早報》的新聞稿件大多是“倒金字塔”的模式,缺乏記者自己的獨特風格,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報紙風格的整一性。但是,面對千人一面的新聞寫作模式,讀者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此外,在報導非本地新聞時,該報一般採用新華社或其他媒體的成稿,缺乏原創作品。改版之後,《青島早報》在新聞信息的加工過程注入新的理念,重視新聞的原創性,竭力打造自己的新聞品牌,除了原有的“早報徐勇團隊”外,“早報獨家”“早報現場”成為《青島早報》新的新聞欄目品牌,記者中間流行一句話“如果我不在新聞現場,就在去新聞現場的路上”。改版後的《青島早報》更加注重獨家新聞的采寫,經常針對當前新聞界的新聞熱點進行獨立報導,打破了原先採用新華社或其他媒體稿件的習慣做法。2004年末以來,“前健力寶集團董事長及總裁張海涉嫌挪用侵占健力寶7億元資金”一案被新聞界炒得沸沸揚揚。2005年2月28日,《青島早報》派出特約記者赴廣州採訪事件中心人物張海,並於3月1日、2日發回了兩組報導,及時告知讀者新聞當事人的境況和對事件本身以及媒體報導的態度。雖然“健力寶”和張海與青島本地讀者幾乎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缺乏地域上的接近性,且國內媒體的相關報導已經連篇累牘,但早報記者的赴粵採訪顯示出該報正試圖走出狹小的地域環境,以獨立的姿態介入全國性新聞事件的報導當中,在眾聲喧譁中爭取獨立的話語權,尤其是通過網路新聞轉載,提高媒體在省內國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由於新聞管理體制和廣告的限制,《青島早報》對於揭發性的稿件一直持謹慎的態度,即使見報的批評性稿件也很少點名。與之相對比,《半島都市報》的限制相對較少,經常主動揭發負面現象,在島城讀者心目中留下了“敢說話”的印象。新的《青島早報》適度加強了對於危害公眾利益的人或單位的批評性報導力度,試圖重新贏得讀者的信賴,據筆者對2005年1月份的《青島早報》本市新聞的粗略統計,其中含有批評意見的報導占了將近兩成,其中,“315”版面的報導主要是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企業進行曝光。除此之外,為了吸引更多的讀者,報紙還增加了負面新聞的報導,這一點在新聞標題的製作中有明確地體現,強調標題語言的刺激性,甚至不惜以低俗吸引讀者,如“自制鞭炮炸瞎眼”“丈夫包二奶孕婦要跳海”等。目前,花邊新聞、低俗報導已經成為國內都市報競爭的常規武器之一,在負面新聞的重重包圍中,正面報導、客觀報導的傳播力度和效果大大折扣,《青島早報》同樣也面臨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兩難境地。

深度報導:加強新聞議程設定功能

美國傳播學者賽佛林等人認為“媒介的議程設定功能就是指媒介的這樣一種能力:通過反覆播出某類新聞報導,強化該話題在公眾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同時,新聞媒介通過議程設定功能,可以形成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青島早報》在3、4版設定“重點”版,著重報導國內外重大的事件,增加了深度報導的力度,通過連續報導、整合報導、新聞特寫等方式突出新聞重要性,對重要的新聞事件進行多次報導和多單元整合,造成傳播效果累加,為社會公眾設定議題,提升報紙自身的影響力。

2004年末,東南亞地區發生海嘯,造成巨大損失,中國各地都捐款捐物賑災,青島也不例外。2004年12月31日,青島市紅十字會收到一筆多達5萬元的匿名捐款,署名“微塵”,而“幾乎島城所有重大的愛心捐助活動中都有這個名字”,“微塵”在此前的新疆喀什地震時捐款5000元,sars期間捐款1萬元……儘管如此,“微塵”的真面目一直不為人知。2005年1月1日—4日,《青島早報》記者針對“微塵”的捐款進行了大規模報導,並發起了“2005請你找神秘‘微塵’”的社會活動。報導見報後,在島城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青島新聞網“青青島”論壇上,網民們展開熱烈討論。眾多市民紛紛效仿“微塵”,對印度洋海嘯進行捐助,而且一致署名“微塵”。隨著“微塵行動”系列報導影響的不斷擴大,人們對於“微塵”的關注程度也空前提高。青島市紅十字會決定把“微塵”作為青島市公益事業的一個品牌。1月6日,青島市文明委發起“感動青島”十佳人物評選活動,“微塵”進入候選名單,並最終獲得特別獎。可以說,“微塵”能夠從一個個人行為,逐漸轉變成一種社會資源,《青島早報》的報導功不可沒。

改造業務流程,實現信息共享

對於現代報紙來說,新聞熱線是新聞線索的主要來源之一。改版之前,《青島早報》下設熱線部、社會部、政教部等部門。新聞熱線主要在熱線部集中處理,某種程度上形成新聞線索信息的“壟斷”,使有限的新聞資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經常出現漏新聞的現象。在2005年,《青島早報》通過拆分熱線部,成立新的新聞熱線中心,聘任了專門接線員,並在報紙頭版打出千元徵求新聞線索的廣告。一方面,將記者調整到其他部門,充實了行業新聞的采編力量;另一方面,新聞熱線經接線員採集後錄入電腦,建立相關的資料庫,從報社內部的每一台電腦都可以看到當天的新聞線索以及使用情況,新聞線索資源實現全面共享,而且總編室可以對新聞線索的信息流向進行調控,合理分配新聞資源。

讀者人群

《青島早報》以強勢消費群體為主要客群,占有著絕大多數的“工作事業型”、“高品位、素質型”的讀者,他們極具購買力的特徵,貼近民眾生活,服務市民大眾,已成為青島的主流媒體之一。

客群描述

據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權威調查數據顯示:《青島早報》以強勢消費群體為主要客群,占有著絕大多數的“工作事業型”、“高品位、素質型”的讀者,他們極具購買力的特徵,決定了《青島早報》廣告投入效率比高,效果立竿見影,是商業、汽車、房地產、IT、家電、通訊、文化教育、醫藥保健品等眾多廣告客戶首選選的合作夥伴。

媒體榮譽

《青島早報》——辦最好看的報紙。發行量大、固定訂戶多、廣告性價比高、讀者美譽度高、連續榮獲山東省“十佳報紙”稱號。

各地早報盤點

早報,也叫晨報,是早上發行的,一般稿件截至於前一天下午4點之前,排版之後稿件在凌晨2點之前印出來,5點左右各報刊點可得到最新的早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