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

《青島日報》

《青島日報》是中共青島市委機關報,1949年創刊,其前身為膠東解放區的《膠東大眾》。現為對開十六版彩報。《青島日報》全面覆蓋青島地區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各級領導、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白領階層等中高清費者和集團消費群。是房地產、汽車、機電、餐飲,旅遊等廣告客戶的首選媒體。

基本信息

簡介

《青島日報》《青島日報》
《青島日報》現為對開12版的日報,周三、四、五出16版。報紙全版彩印,其日發行量為15萬份。《青島日報》以新聞報導為主要構架,計有要聞、青島新聞、國內新聞、國際新聞、體育新聞和社會新聞等,全方位地報導各種信息,及時、準確、生動地宣傳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反映廣大人民民眾的呼聲。《青島日報》堅持“立足青島面向山東,輻射全國,溝通世界,建設一個開放型的,多功能的、多層次的宣傳輿論中心”的辦報方針,努力使輿論“同黨中央精神貼得更近,同實際工作貼得更近,同民眾脈搏貼得更近,努力開拓創新,向讀者奉獻精品。在半個世紀的歲月中,《青島日報》的許多重大報導,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而又深入的影響,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

新版版面

新改版式的《青島日報》定位於經濟類綜合性日報,新聞版面全面放大,傳遞更多的埠外信息,讓讀者的視野延伸得更廣、更遠、更深。《青島日報》共分為兩疊:前八版為本市要聞和國內、國際得大新聞,後八版則為經濟新聞,包括經濟要聞、新經濟周堤壩、投資金融、IT家電、汽車頻道樓市家居、旅遊潮、時尚購物和美食娛樂等內容。《青島日報》經濟版突出“理性敏銳價值品位”,立足經濟發展,報導經濟熱淚盈眶噗,縱橫經濟舞台,以更廣闊的視野為經濟管理階層和職業經理群體服務,《青島日報》堅持發布信息的權威性,是青島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政策信息,重大新聞的權威發布者。

報刊職能

《青島日報》《青島日報》
《青島日報》全面覆蓋青島地區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及所有鄉鎮,主要讀者群是政府官員、企事業單位各級領導、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白領階層等中高層消費者和集團消費群,是最具購買力的消費群體,讀者占有量200餘萬,是房地產、汽車、機電、通迅、辦公設備等廣告客戶的首先媒體。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報在手事事知。《青島日報》現已成為島城人民了解世界、了解中國、了解青島的最主要的一扇視窗,成為市委用來指導各方面工作的有力工具。

指導思想和要求

《青島日報》青島日報版面
《青島日報》的辦報指導思想和工作要求是:把《青島日報》辦成政治敏銳、旗幟鮮明、密切聯繫民眾、作用尖銳潑辣、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活潑、富有地方特色和為民眾所喜愛的報紙。

1984年起,報社又連續3年提出了幾項新聞改革措施,如提倡業務人員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編採人員素質,改進人事制度,實行人員最佳組合,建立評報制度等。這對改變報紙面貌起了很大的作用,報紙本身的改革也得到了社會的公認和支持。1982年報紙的日發行量不足8萬份,1984年達到9.8萬份,1985年2月日發行量首次突破10萬份,1986年底達到12萬份。

版面分工 

《青島日報》青島日報版面
《青島日報》創刊初期,各版刊登稿件的內容沒有明確規定,一般是國際國內的要聞放置一版,青島市新聞雖然也有一定數量,但處理不突出,數量也不多。1950年,報社社委會和編委會提出的《版面工作計畫》規定,大體上是按稿件性質分版分欄編排。第一版主要是青島市的重要新聞,國際國內的要聞至多占版面的1/3左右;二版主要刊登青島市一般性的工業、財經、農業報導;三版主要是《文化與生活》副刊和各種專刊;四版主要刊登新華社發的電稿。1958年《青島日報》版面安排:一版為要聞版,二版為經濟版,三版為電訊版,四版為文教與副刊版(每周政文占兩期半,副刊、專刊占三期半,讀者來信占一期)。

1962年6月規定:第一版為要聞版,刊登國內外重大時事和青島市工農商學兵的重要新聞,而以地方要聞為主。第二版為地方版,作為一版的補充。特點是經常刊登通訊特寫、經驗交流、工作研究、問題討論、編讀往來等。第三版為副刊版。第四版為時事版。1964年2月,提出了“小報大辦”的要求,在稿件的安排上規定地方稿占兩個半版面,電訊稿占一個半版面,所採用的電稿,除重要文告、重大事件以及中共中央和國家領導人的講話、《人民日報》、《紅旗》雜誌的重要社論、文章等必須全文刊登外,其餘一律採用小廣播稿。鉛字改用新五號。同時壓縮《文化生活》和其他專刊的篇幅,每次發稿占第三版的1/3

1982年改出對開大報後,曾對版面作了幾次調整,大的方面沒有變動,一版仍是要聞版,二版是綜合新聞版,三版是副刊和專刊,四版是時事版,調整的只是部分專刊專欄,原來有的放在二版調整到三版。

1987年開始,三版與四版對調,三版為時事版,四版為副刊和專刊版。改辦大報後,採用的電稿,都用新華社發給省、市報紙的廣播稿。

歷史沿革

《青島日報》是中共青島市委機關報。1949年12月1日,中共青島市委

青島日報青島日報
作出了關於出版《青島日報》的決定。12月5日,駐青島的膠東區黨委奉命遷回萊陽城,《膠東日報》同年12月9日停止在青島出版而遷回萊陽城。在《膠東日報》遷回之前,中共青島市委即著手組建青島日報社。由膠東日報社、新華社膠東分社留下一部分幹部、工人,,又陸續從新徐日報社、渤海日報社調來部分幹部,並吸收舊報社的部分人員,建成了青島日報社。當時新華社青島分社設在青島日報社,,對內是一個編委會。報社組建時共有幹部68名(中共黨員55名),工人50多名。報社實行社長制,設社委會和編委會。吳建任社長兼新華社青島分社社長,,兼編委會書記,沙洪任副社長兼第一總編輯,兼編委會副書記,於夢尤任第二總編輯。12月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青島市軍管會批示:準予中共青島市委機關報《青島日報》在本市出版。12月10日,青島日報》正式創刊。《青島日報》創刊號刊有《中共青島市委關於出版〈青島日報〉的決定》。

《青島日報》從創刊到1961年2月10日,都是對開四版大報。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由於紙張緊張,於同年2月11日改為四開四版小報,直至1982年1月1日恢復對開四版大報。
《青島日報》創刊時為鉛印,1990年6月1日改為膠印後,創刊初期使用的舊設備,全部更新。
《青島日報》創刊初期日發行量600份左右,1986年增加到11萬份,並於1989年1月開始自辦發行。青島日報社在太平路33號,印刷廠始在中山路6號,1966年6月遷肥城路2號,1988年4月遷太平路33號。

集團介紹

《青島日報》集團大樓
青島日報報業集團主辦有四版面刊一網站,四版為:《青島日報》、《青島晚報》、《青島早報》、《老年生活報》;周刊為:《青島畫報》、《讀報參考》;一網站為:《青島新聞網》。集團設有很多中心、計算機中心、廣告中心、印務中心、發行公司、物業公司等。另外還有廣告公司、經貿公司、圖片中心、報業旅行社、海晨賓館、培訓中心、礦泉水廠等實體。

青島日報報業集團總資產達5.2億元,擁有23000平方米的智慧型化辦公大樓,於1999年底投入使用,由集團自己的物業公司管理。集團新的印務中心於2002年落成投產,擁有27個印刷部組成的法國羅曼、羅蘭公司生產的彩色膠印印刷生產線,報紙全部雙面彩印。

總編輯

《青島日報》蔡曉濱
蔡曉濱簡介:
蔡曉濱教授於1978年4月進入青島日報社,現為青島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兼青島日報總編輯。

2003年,他策劃組織的新聞——《振超效率趕超世界第一》獲第十五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同時將現代產業工人的傑出代表許振超這一典型推向全國。

在30年的新聞從業中,他從未停息對抵達人生真相和世界本源的努力,書寫了一個新聞人在繁複多變的歷史中艱難成長的歷程。他以其特有的激情、深切的憂患意識與犀利的率真表達記錄歷史、剖析社會。蔡曉濱教授采寫的新聞作品屢屢獲國家級,省、市級新聞獎。

30年來,他作為記者,作為總編輯展示了傑出的新聞工作智慧,顯示了這個時代新聞工作者的精神高度,並以深刻的思想探索推動了青島報業事業的發展。

通訊地址

地址:青島市太平路33西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