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達:補天裂》

《霍達:補天裂》

國學大師王國維謂:“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人們要做好一件事,大都是從嚮往開始,如登高望遠,對那遙遙可見的風景,充滿無限的憧憬,這便是第一境。繼而為之痴迷,苦苦追求,雖山重水複、萬險千難也在所不惜,這便是第二境。許多人就在這第二境中停頓了,退卻了,或者倒下了,吃盡跋涉之苦,卻未曾嘗到攀登之樂,因為他沒有達到那風光無限的第三境。難就難在第三境,妙就妙在第三境,那是艱苦跋涉之後的突然發現,是長期積累之後的妙手偶得,是廢紙三千之後的神來之筆。

目錄

序血淚心聲
第一章落花時節
第二章報國無門
第三章書生論政
第四章無力回天
第五章天涯孤旅
第六章煙雨樓台
第七章靈肉鬼神
第八章海隅落
第九章月照無眠
第十章潮漲潮落
第十一章聖土遺民
第十二章山雨欲來
第十三章寸土必爭
第十四章劍拔弩張
第十五章天若有情
第十六章誰家天下
第十七章血染國門
第十八章世紀嬰啼
後記看試手,補天裂

前言

此等語言,真正是過來人的經驗之談。其實,不必特指“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世間凡人,只要是下功夫研究點兒什麼的,無論賣豆腐的、種西瓜的、編蟈蟈籠子的、彈鋼琴的、唱戲的、寫文章的,對於自己所從事、所熟悉、所熱愛的工作,其中的酸甜苦辣,必有深切的體會:若要出類拔萃,獨樹一幟,決非易事。人們要做好一件事,大都是從嚮往開始,如登高望遠,對那遙遙可見的風景,充滿無限的憧憬,這便是第一境。繼而為之痴迷,苦苦追求,雖山重水複、萬險千難也在所不惜,這便是第二境。許多人就在這第二境中停頓了,退卻了,或者倒下了,吃盡跋涉之苦,卻未曾嘗到攀登之樂,因為他沒有達到那風光無限的第三境。難就難在第三境,妙就妙在第三境,那是艱苦跋涉之後的突然發現,是長期積累之後的妙手偶得,是廢紙三千之後的神來之筆。所謂“下筆似有神助”不過是自欺欺人,靈感來自作家自己,是冶煉了自身的天賦、智慧、閱歷、學識和治學風格所濃縮的精華進發的閃光裂變,可遇而不可求。一位前輩作家說過:“尋詩爭似詩尋我。”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這句話,並且闡述自己的創作體驗:“從某種意義上說,作家並不是作品的主宰,文學創作是一個奇妙的‘互動’過程:你在‘尋’他,他也在‘尋’你。

精彩書摘

公元1898年,大清國光緒二十四年,歲次戊戌。
暮春時節,古都北京才徐徐露出一些春意,山杏、碧桃、丁香、海棠、榆葉梅次第開放。而來自居庸關外的北風卻也挾裹著漫天黃沙,呼嘯不止,把好端端的春色葬送了。殘萼敗蕊,落英繽紛,真正是“寂寞開無主”。當年以奇才名滿天下的龔定庵,曾有詩單道這京城落花:“如錢塘潮夜澎湃,如昆陽戰晨披靡,如八萬四千天女洗臉罷,齊向此地傾胭脂!”一支生花妙筆,繪聲繪色,驚心動魄,卻也淒涼而又無奈。等到風沙漸歇,不覺過了清明、穀雨,那短暫的春天已匆匆逝去,立夏就在眼前,天氣驟然熱了起來,禮部依例奏請皇上批准,朝廷官員換去暖帽貂裘,開始戴涼帽、著夏服了。天色空濛,太陽從薄雲後面透出一輪慘白,慵懶地照射著禁宮內苑三海一山,照射著九門五城縱橫街衢兩千胡同十萬人家芸芸眾生。然而在這平靜的空氣之中,似乎孕育著某種躁動不安,一場驚天動地的大風暴正在步步逼近……
東單牌樓底下,川流不息的人群之中,一位年輕人步履匆匆地往北走去。
此人高挑身材,頭戴玄緞便帽,身穿銀灰色直羅夾袍,外罩古銅色亮紗暗花馬褂,身後垂著一條油黑烏亮的大辮子,腳下雙梁布鞋。他年紀在二十七八,膚色白皙,面目清癯,兩道長長的劍眉,一雙深邃的眼睛,鼻樑挺且直,口闊而唇薄。此刻,他眉頭微蹙,嘴唇緊閉,臉頰上便顯出兩道對稱的月牙形細紋,隱隱有悒鬱之色。他目不斜視、大步流星地徑直向前走去,那副神情,既不像寄情聲色犬馬的紈絝子弟,也不像留連京都街肆的遠方客商。顯然,他是一個久居京城的人,對這裡的大街小巷了如指掌,現在正有一件緊急的事情去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