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天裂

《補天裂》是回族女作家霍達的三部長篇小說之一,另兩篇為《穆斯林的葬禮》、《未穿的紅嫁衣》。

內容提要

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末,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年代。大清國甲午戰敗,列強瓜分中國之勢已成,公元1898年,英國殖民主義者乘機脅迫軟弱無能的清政府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這是繼1842年的《南京條約》、1860年的《北京條約》之後,中、英兩國在香港問題上籤訂的第三個不平等條約,從而完成了英占香港、九龍、“新界”的“三部曲”,中國在香港地區完全喪失主權,中華民族蒙受了長達一個半世紀的奇恥大辱。

本書正面展現了“香港拓界”那一頁慘痛的歷史,通過京師舉人易君恕在戊戌變法失敗後亡命香港的坎坷人生經歷,以及與“新界”愛國志士聯合十萬鄉民奮起抗英保土而慘遭血腥鎮壓的悲壯義舉,譜寫了一曲中華民族抵禦外侮、寧死不屈的慷慨悲歌。

1984年中、英兩國發表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中國政府向全世界莊嚴宣布,定於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百年國恥,一朝雪洗。作家霍達以“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激情投入了本書的創作,並遠赴香港深入生活,蒐集素材,查閱歷史資料數千萬字,採訪各界人士數百人次,反覆實地踏勘歷史遺蹟,在充分尊重歷史真實的基礎上,運用多種藝術手段,潛心結構,歷時“二載,完成了這部嘔心瀝血之作。

作家以濃烈的愛國激情,真實、生動、形象的筆墨,著力塑造了易君恕、鄧伯雄、鄧菁士等愛國忐土的英雄群像,對英國牧師林若翰、清朝總理衙門大臣李鴻章、兩廣一總督譚鍾麟、港督卜力、輔政司駱克、警察司梅軒利等各色人物的刻畫亦各有獨到之處。

全書充盈著蒼涼悲壯的史詩感,謀篇恢宏,剪裁縝密,結構緊湊巧妙,情節起伏跌宕,文筆凝重典雅,是近幾年來長篇小說創作中的佼佼者。

《補天裂》出版之際,正值香港回歸祖國、十二億人民“鍊石補天”之時,國人捧讀此書,驀然回首上個世紀慘不忍睹的歷史,更有其震撼人心的現實意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