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釋》和《隸續》

《隸釋》和《隸續》

正文

宋代金石學著作。中國現存最早集錄漢、魏及西晉石刻文字的專著。《隸釋》共27卷,南宋乾道三年(1167)正月成書。《隸續》為其續補之作,共21卷,乾道三年 (1167)十二月成書。編者洪适 (1117~1184)初名造,字景伯,晚年自號盤洲老人,諡號文惠公,宋饒州鄱陽(今江西省波陽縣)人,官至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洪氏酷嗜漢碑,盡數十年之力大量蒐集整理,編寫了一系列考釋研究漢隸的著作,但大多亡佚,今僅存《隸釋》、《隸續》2種。《隸續》原刻亦經散佚,後人遂將洪氏單獨成冊的《隸圖》編入《隸續》,然仍不足21卷之數。乾隆年間,汪日秀據金風亭長抄本刻印《隸續》,仍缺第九、第十兩卷,第二十一等卷亦不全。

《隸釋》和《隸續》《隸釋》和《隸續》
宋代金石學昌盛,著名著錄如《集古錄》《金石錄》等,已收有漢碑。但它們僅存目錄及跋語,不便了解原石內容。洪适則開集錄石刻文字之先。他將所見漢碑上的隸書改用楷書釋定寫出,對異體字則保留原狀。錄文後附加有關考釋,其中包括對石刻中所涉及史實、人物之考證,石刻形制,所在地等有關說明,以及漢隸文字之釋讀等內容。《隸釋》及《隸續》共收錄漢碑碑文、碑陰等258種,魏及西晉碑刻17種,附及收入漢晉銅、鐵器銘及磚瓦文字 20 余種。《隸續》中《碑圖》一部分,用圖形來表示漢碑的具體形制、紋飾,並且刻繪出武梁祠等漢代畫像石,這些都是其他金石著作中所少見的。此2 書的編集,為後代石刻著錄提供了示範性先例,明清金石著錄多仿照洪氏體例,表現了它的深遠影響。
《隸釋》自第二十捲起,附錄了酈道元《水經注》、歐陽修《集古錄》、歐陽棐《集古錄目》、趙明誠《金石錄》、無名氏《天下碑錄》等宋代金石著作中有關漢代石刻的內容,極便參考。所以 《四庫全書總目》稱“自有碑刻以來,推是書為最精博”。
《隸釋》在清代早期僅有明萬曆王雲鷺刻本,脫誤較多。乾隆年間,汪日秀據傳是以樓抄本為底本,以《隸韻》、《字原》、《石墨鐫華》、《金薤琳琅》等書加以校勘,核對字形,與《隸續》合為一書刊印。同治年間,洪氏晦木齋又將黃丕烈所作《汪本隸釋刊誤》附於書後,重刻版印行,為今通行本。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