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師東

李商隱,著名詩人。 軍令未聞誅馬謖,捷書惟是報孫歆。 詩的前兩句說,東征日調發黃金萬兩,竭中原之力,以買鬥志之心。

作者

李商隱
李商隱,著名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詩詞正文

東征日調萬黃金,幾竭中原買斗心。
軍令未聞誅馬謖,捷書惟是報孫歆。
但須��巢阿閣,豈假鴟�在泮林。
可惜前朝玄菟郡,積骸成莽陣雲深。

注釋

詩詞類別:七言律詩,押侵韻。
大和元年(827年),李同捷盜據滄、景,時諸軍討同捷,久未成功,每有小勝,則虛張首虜以邀厚賞。朝廷竭力奉之,饋運不給。滄州喪亂之後,骸骨蔽地,城空野曠,戶口什無三四。詩中所言,正是記錄了當時的情景。隨師東,即隋師東征。這裡,玉溪先生托古諷時,諷刺唐廷討李同捷之役中所暴露的唐廷軍事、政治腐敗現象。
詩的前兩句說,東征日調發黃金萬兩,竭中原之力,以買鬥志之心。三四句寫軍令不嚴,失機不坐,欺矇報捷。並援用了兩個典故,一是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一是,《晉書》載:“杜預伐吳,軍入樂鄉,至(吳)都督孫歆帳下,生將歆詣預,王�先列得歆頭,而預生送歆,洛中大笑。”五六局並指出,諸將之跋扈邀賞,其源蓋為朝廷威令不行,一味推行厚賂政策,而根本原因又在宰輔不得其人,蓋內無��(君子),故外有鴟�(小人)。時年僅16歲的玉溪,畢竟生長在人治而非法治的封建社會,沒能從體制和法治的高度認識問題,不過有如此的見解,已難能可貴了。最後兩句說,一將成功而致枯萬骨,況功未成而先枯萬骨,可痛極矣!

引用典故

1.捷報孫歆頭
相關人物:杜預 王浚
《晉書》卷三十四《杜預傳》
預以太康元年正月,陳兵於江陵,遣參軍樊顯、尹林、鄧圭、襄陽太守周奇等率眾循江西上,授以節度,旬日之間,累克城邑,皆如預策焉。又遣牙門管定、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以襲樂鄉,多張旗幟,起火巴山,出於要害之地,以奪賊心。吳都督孫歆震恐,與伍延書曰:「北來諸軍,乃飛渡江也。」吳之男女降者萬餘口,旨、巢等伏兵樂鄉城外。歆遣軍出距王浚,大敗而還。旨等發伏兵,隨歆軍而入,歆不覺,直至帳下,虜歆而還。故軍中為之謠曰:「以計代戰一當萬。」於是進逼江陵。吳督將伍延偽請降而列兵登陴,預攻克之。既平上流,於是沅湘以南,至於交廣,吳之州郡皆望風歸命,奉送印綬,預仗節稱詔而綏撫之。凡所斬及生獲吳都督、監軍十四,牙門、郡守百二十餘人。又因兵威,徙將士屯戍之家以實江北,南郡故地各樹之長吏,荊土肅然,吳人赴者如歸矣。王浚先列上得孫歆頭,預後生送歆,洛中以為大笑。
2.誅馬謖
相關人物:諸葛亮(字孔明) 馬謖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
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合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合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合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