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至樂》

《閱讀的至樂》一書的出版社是譯林出版社,作者是英 約翰·凱里,出版時間是2009-3。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譯者: 駱守怡
封面封面

作者: 約翰凱里
副標題: 20世紀最令人快樂的書
ISBN: 9787544707565
頁數: 166頁
定價: 18元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叢書: 名家文學講壇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09年

內容簡介

英國最具威望的文學批評家約翰·凱里匯集了小說、詩歌、散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挑選了重量級作家和他們的經典作品,向我們推薦了二十世紀五十本最令人愉悅的書,推薦的唯一原則就是——書所帶來的快樂感覺。他基本上避免了名家“名作”,而是選擇了他們相對被忽視的其他佳作,輔以一種全新的解讀方式,將它們置於更廣闊的討論背景之中,幫助讀者“重新點燃了閱讀好書的快樂”。

作者簡介

約翰·凱里(1934—),英國最傑出的批評家之一,1976—2001年任牛津大學英語教授,現任《星期日泰晤士報》首席書評人,1982年和2004年兩度擔任布克獎評審會主席,2005年任首屆布克國際獎評審會主席,以其平民主義的反精英論調和對於高雅文化的搗毀偶像式觀點而備受矚目。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真正能給人帶來愉悅的書。凱里充滿激情地推薦了他最心愛的書籍,激發了我想立即去讀或重讀這些書的強烈欲望。作者的文筆凝練生動,充滿新鮮機智的洞見,絲毫沒有陳腐的學院氣息。 ——亞馬遜網讀者評論

這些圖書的入選不是因為它們有“偉大價值”或是體現了人類精神,或是其他類似的理由,雖然無疑有些書即使用這些標準來檢驗也是傑出的。我的選擇標準就是純粹的閱讀愉悅——這些書給我帶來快樂,我也希望其他人想起這些書或者接觸到這些書就會感到快樂。 ——約翰·凱里

目錄

為什麼讀書?——一篇引起爭端的引言
1 A.柯南·道爾《巴斯克維爾的獵犬》
2 安德烈·紀德《藐視道德的人》
3 拉迪亞德·吉卜林《交通與發明》
4 約瑟夫·康拉德《特務》
5 E.M.福斯特《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6 G.K.切斯特頓《名叫“星期四”的人》
7 阿諾德·本涅特《老婦人的故事》
8 H.G.威爾斯《波利先生傳》
9 馬克西姆·高爾基《童年》
10 托馬斯·哈代《境遇的嘲諷》
11 詹姆斯喬伊斯《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
12 D.H.勞倫斯《義大利的晨曦》
13 T.S.艾略特《普魯弗洛克和其他詩作》
14 愛德華-托馬斯《詩集》
15 凱薩琳·曼斯菲爾德《園會》
16 雅羅斯拉夫·哈謝克《好兵帥克》
17 阿道司·赫胥黎《那些不結果實的葉子》
18 F.司各特·菲茨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
19 米啥伊爾·布爾加科夫《鄉村醫生手記》
20 西爾維婭·湯森-沃納《幸運先生的空渤》
21 伊夫林·沃《衰落》
22 羅伯特-格雷夫斯《向一切告別》
23 威廉·燕卜蓀《含混七型》
24 W.B.葉芝《詩集》
25 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諾里斯先生換火車》
26 伊莉莎白-鮑恩《巴黎之屋》
27 約翰·斯坦貝克《人鼠之間》
28 格雷厄姆·格林《布賴頓硬糖》
29 A.E.豪斯曼《詩集》
30 喬治-奧威爾《上來透口氣
31 基思.道格拉斯《從阿拉曼到遮姆遮姆神井》
32 托馬斯.曼《騙子菲利克斯·克魯爾的自白》
33 金斯利·艾米斯《幸運的吉姆》
34 威廉·戈爾丁《讎承人》
35 V.S.奈保爾《神秘的按摩師
36 S.J.佩雷爾曼《安寧之路》
37 W.H.奧登《短詩集:1927—1957》
38 君特·格拉斯《鐵皮鼓》
39 繆麗爾·斯帕克《怖羅迪小姐的青春》
40 讓-保羅·薩特《詞語》
41 西默斯·希尼《自然主義者之死》
42 史蒂維·史密斯《青蛙王子及其他詩歌》
43 泰德·休斯《烏鴉》
44 伊恩·麥克尤恩《水泥花園》
45 克萊夫·詹姆斯《不可靠的回憶錄》
46 約翰·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
47 菲利普·拉金《詩集》
48 維克拉姆-塞特《金童》
49 石黑一雄《未能安慰的人》
50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最後的遺囑》
後記:讀者來信漫談
致謝
附錄:中英文對照書目

書摘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公認的經典,也可以說是美國小說的極品,其魅力難以言喻。它的關鍵意象是垃圾堆的尖頂。這是菲茨傑拉德從狄更斯《我們共同的朋友》的垃圾堆里借來的,但是他的這個尖頂更加奇異——荒蕪的山谷里“灰燼像小麥一樣生長,變成了屋脊、山丘和怪誕的花園的形狀”。在這片荒原之上隱約出現了仿佛眼鏡商的廣告牌似的兩隻碩大的眼睛,像死去的神的眼睛。悲劇就在這裡發生了。小說的所有人物都頻繁地在此來往穿梭,一邊是曼哈頓,另一邊是百萬富翁們位於長島北海岸的豪宅和私人海灘。
灰燼的山谷是否準確代表了菲茨傑拉德所描繪的美國生活,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書里一切都像個三稜鏡,你翻轉它,它就反射出不同的光芒。主人公傑伊·蓋茨比年輕帥氣,而且驚人地富有。社會名流對他舉辦的派對趨之若鶩,來往的男男女女“像飛蛾一樣穿梭在耳語、香檳和明星之間”。他有著輝煌的人生經歷。他畢業於牛津大學,像印度王公一樣在歐洲各國的首都生活過,他追捕過大獵物,收藏過紅寶石,而且在一戰時期曾帶領他的機關槍部隊勇猛無比地活躍在阿爾貢森林裡,後來,在他們殲滅的敵人里發現了三枚德國師級徽章。
然而,這些經歷絕大部分是假的。就連蓋茨比這個名字也是個謊言。他叫詹姆士·蓋茨,出生在北達科他州的窮苦農民家裡,十五歲時被一個來歷不明的商人收養,並在此人的遊艇上無名無分地混跡。服完兵役後,他根據復員工作的安排在牛津大學待了五個月,後來和走私犯和匪徒混在一起,靠經營非法酒類和債券發了跡。他的豪宅,包括瑪麗·安托瓦內特時代的音樂室和英王朝復辟時代風格的大客廳,都是粗劣的藝術製品。他的派對都是毫無意義的醉酒狂歡。來此的社會名流甚至都不知道房子的主人是誰。
這樣說來,垃圾堆的尖頂是不是蓋茨比的象徵呢?不完全是。雖然他習慣性地撒謊,但也不失為一個理想主義者,一心追逐著“正直的理想”。原來當時剛剛被任命為軍官的他在去法國之前曾經愛上了一個名叫黛西·費伊的上層社會的姑娘。她是他所認識的第一個“好”姑娘。他回來以後發現她已經嫁給了湯姆。湯姆有著無懈可擊的社會背景,並且繼承了巨額的遺產。但是蓋茨比還是對黛西心存愛慕,他之所以如此奢華地生活,就是為了吸引她的注意力。他買下現在的這棟房子,只因為它與湯姆和黛西的房子僅一灣之隔。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凝視著她家裡的燈光,心中激情澎湃。
我們其實可以看出黛西的本質,她空虛、驕縱、懦弱,根本不值得他愛。但是蓋茨比被蒙住了雙眼,他看到的、崇拜的是她與生俱來的優雅風度——她像銀器一樣發出耀眼的光澤,心安理得、養尊處優地凌駕於勞苦大眾之上。“她的聲音里充滿了錢的味道。”他不無嘆服地向敘述者尼克小聲嘟噥道。這樣一來,即使他的正直理想也變得不正直了,充滿了勢利與銅臭,至少嚴格的倫理學者會這樣評價。但是菲茨傑拉德讓我們想要為蓋茨比說話,反駁倫理學者。他和湯姆的反差至關重要。湯姆是個愛玩弄女性的紈絝子弟兼種族主義者,徹頭徹尾地令人痛恨。我們眼看著他為了懲罰情婦的自高自大,隨意地打斷她的鼻子;我們也眼看著他在黛西面前攻擊蓋茨比是一個聲名狼藉的騙子,並嘲笑他的粉色西裝和做作的英式英語(“Old sport”)。他做得越過分,蓋茨比和他的理想就越讓我們同情。
菲茨傑拉德說過,“幻想使世界變得如此色彩斑斕,讓你不去在乎事物的真偽,只在乎它們所綻放出的神奇光輝”,而他的小說背負的就是“這種幻想的失去”。對於蓋茨比而言,黛西就是那個綻放出神奇光輝的、他一直沒有放棄過的幻想。他死得悲慘,而在某種程度上,也死得像個英雄,因為他救了她。當然,她並不值得他救。可能我們珍愛的每一件事物到最後都是幻覺——灰燼的山谷。但正是我們對幻想所抱有的信念使生命有了價值,這似乎是菲茨傑拉德憂傷的詩歌向我們訴說的——但是他自己也不確定。他的如希臘悲劇一般簡單緊湊的情節像噴泉四周的人工彩虹一樣,流露出懷疑的味道,這就是我們百讀不厭的原因所在。

後記

我很快就發現,挑選自己最喜歡的書是每個讀者都愛玩的遊戲。我的第一期專欄發表後不久,讀者來信就接踵而至。這些信件中,我最喜歡的是比較輕鬆懷舊的,它們和我一起重溫了一些領悟人生真諦的特殊時刻,我想只有酷愛讀書的人才能有這樣的發現。“謝謝您幫我重溫1947年12月23號在沙烏地阿拉伯的帳篷里第一次讀到的一本書”;“我大概是四十多年前發現S.J.佩雷爾曼的書的,那可是我在孟加拉國吉大港的一個天主教堂的二手書展倉庫里淘到的”(這封信的讀者自稱“幸福的百分百佩雷爾曼迷”)。
我在書目里略去了很多書,也沒給出我的理由,於是大家提出了很多建議。有位讀者自己挑選了五十本書,只有兩本和我的重複:葉芝和哈謝克。(還有一位更愛懷疑的朋友刨根問底:“您是不是真的一直都喜歡哈謝克?一直嗎?即使重讀一遍也喜歡?”)還有人問我為什麼沒有推薦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或者庫爾班·賽義德的《阿里和妮諾》,或者讓·皮埃爾·格林勞的《蘇阿金港的珊瑚建築》,或是K.頓珠的《水馬年及其他年:17、18世紀西藏史》,答案當然就是我從沒聽說過這些書,我對《星期日泰晤士報》“讀書版”的讀者們本來就很敬佩,現在更是崇拜無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