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夢》

《鋼琴夢》

《鋼琴夢》韓君倩編導的紀錄片,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都有許多精彩之處。影片把視點投向了普通人,關注普通中國人的命運,突破了原來人民所習慣的歷史英雄人物或者弱視群體的題材。

基本信息

影片概述

《鋼琴夢》導 演:韓君倩
編 劇:韓君倩
上 映:2002年
地 區:中國大陸
語 言:國語
顏 色:彩色
時 長:99分鐘
類 型:紀錄片

故事梗概

在中國北京,生活著一個特殊的群體--學習音樂的孩子和陪讀的父母們。電影《鋼琴夢》把視點對準了一個活潑、淘氣、很有音樂天賦的鋼琴少年和他的含辛茹苦的陪讀母親。紀錄了鋼琴少年磕磕絆絆的成長和失落了夢想的母親這代人對孩子的殷殷之情···
一部關於夢想的電影,一個“望子成龍”的故事,一段兩代人的夢之旅。對一個女性的選擇和命運予以關注,探討了一個女性的夢想、價值觀念和她兒子的關係,呈現了人物命運的滄桑與變化。折射了時代和機遇對個人命運的影響。

影片評論

《鋼琴夢》《鋼琴夢》
《鋼琴夢》是本屆金雞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的獲獎作品,是導演韓君倩歷時五年完成的精心之作。影片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都有許多精彩之處。但人們對這部獲獎作品的關注似乎還不如一部普通的沒有入圍的劇情片,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所謂“第六代”的作品,儘管他們的電影有些其實非常的糟糕。這對我國的紀錄片創作者來說是相當悲哀的事情。人們可以隨口說出一連串的導演及其作品,可是很可能其中沒有一個是紀錄片導演,沒有一部紀錄片作品。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在這樣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紀錄片創作者要為自己正名,需要的不僅是能力,還要有相當大的勇氣和膽識,對藝術的執著的追求。從這層意義上來說,《鋼琴夢》的成功,對中國紀錄片的創作具有相當的啟示作用,無論是影片本身,還是導演的這種執著。當然在這裡我們只討論影片本身的藝術價值。

首先從內容上來說,影片把視點投向了普通人,關注普通中國人的命運,突破了原來人民所習慣的歷史英雄人物或者弱視群體的題材,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影片講述的是一個望子成龍的故事。一個學習鋼琴的少年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學習的三個春秋,三年夢的追求,少年呂楠三年的才華與頑皮的矛盾而又頑強的融合;母親三年的期待與痛苦的無奈的交織,三年的歡聲與笑語,三年的艱辛與磨難,少年三年的成長,母親三年的渴望;三年後,少年成功了,獲得了出國深造的機會;母親也成功了,她的夢想,望子成龍的夢想也要實現了,三年的辛酸與淚水終於有了回報……影片把一個非常普通的事情紀錄的非常的感人,要強過許多劇情片。影片的敘述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段落“變故—陣痛—復甦”,呈現了奏鳴曲式的三部性結構“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尾聲”,這也與全片的主題音樂《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所呈現的情緒節奏相吻合。整部影片也可看作母子共同演奏的一首鋼琴奏鳴曲。

呈示部是陳述音樂基本主題的部分。滿臉稚氣帶著夢想的少年呂楠來到中央音樂學院學習鋼琴,開始了他的夢之旅,與“陪讀”的母親在音樂學院東門平房區的一間小屋中開始為理想而奮鬥,頑皮的小呂楠還不理解母親的良苦用心,有機會就溜出去玩,甚至闖禍寫檢討;年輕時失去了自己的夢想的母親辭去了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培養孩子的“事業”上,孩子是她全部的希望,夢想的寄託,為了孩子她甚至連必須要做的心臟病手術都拖到了暑假;母子之間的不和諧由此產生,母親時常陷入困惑,但在經過一次次激烈的思想鬥爭後,還是堅定的堅持了下來。但這僅僅是三年艱辛的開始。就象賭博一樣,她把賭注全部押在了孩子的身上

展開部是音樂形象衝突的中心。母親在手術前把自己想對兒子說的心裡話用書信的方式說給兒子,在這裡鏡頭用特寫的方式展現了信件的部分內容,鏡頭在信件和呂楠的面部特寫之間來回切換,母親的肺腑之言寫的如同抒情詩一般,非常的感人。本以為也許呂楠看了信後會一心練琴,可母親錯了,回京後,儘管她為了兒子的學習換了住處,改了名字,但呂楠貪玩頑皮的性格似乎沒有什麼變化,仍然偷偷跑出去踢球,看閒書,甚至再次的闖禍,母親痛苦而無奈的看著這一切,她已經沒有辦法改變這些,只是期盼兒子自己有一天能夠長大,能夠懂得母親的良苦用心。。

再現部是奏鳴曲的總結部分,音樂形象經過積極發展後,主體性格有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動力性也變的更大。在經歷了一次大的變故後,也就是呂楠再次闖禍後,開始自覺的練琴,按時回家,影片出現了幾次呂楠在悶熱的小屋中刻苦練琴的鏡頭,而且他對音樂也開始有了自我的見解,開始用心的一心一意的學習。最後他終於學有所成,獲得了出國學習的機會,在去西班牙的簽證遲遲沒有簽下來近一個學期後,終於登上了去德國留學的機會。影片別出心裁的以照片的形式紀錄了呂楠出國前最後的情景,一個17歲的少年開始了一段新的尋夢之旅,母親的夢想也在繼續延續著……尾聲。影片到此就可以結束了,但導演卻很有創意的用呂楠家九年前的一段家庭錄象作為結尾,九歲的呂楠彈的是《莫扎特鋼琴奏鳴曲kv309》 ,父親彈的是《渴望》 ,母親彈的是《在北京的金山上》 ,這是夢開始的地方,三人臉上充滿了微笑,小屋中洋溢著溫馨。依此來對照片中紀錄的三年的磨難與坎坷,升華了作品的主題,夢想離他們更近了,當年幼稚的小孩已經可以獨創世界,可他們也為此失去了很多,和諧的溫馨的生活已經不復存在,這也是為夢想所要付出的代價。

在攝影方面,影片結合了“直接電影”和“真實電影”的拍攝手法,將兩者的長處很好的在紀錄過程中融合在了一起。一方面儘量讓鏡頭前的事實在影片當中進行“自我闡述”,影片中母子在他們居住的小屋中的生活片段,基本都是才用這種直接電影的拍攝手法,客觀的紀錄生活的原生態,儘可能的發揮同期聲的魅力,展現他們談話吃飯學習等的真實的生活場景;另一方面,影片採用真實電影的拍攝手法,在拍攝過程中通過誘發現實人物在鏡頭前一種能動的存在,使影片在對事情深層的認知上產生一種始料未及的穿透力。影片中出現了許多母親或者呂楠面對鏡頭說話的鏡頭,攝影機和角色之間建立一種持續的交流,這樣有利於對人物複雜內心世界的展現。為了使人物能夠自然的對著鏡頭說話,影片多採用中景和全景,很少使用特寫鏡頭,儘量使時空的建構和事件人物狀態,心理的把握保持一種完整性和親近性。影片把兩者很好的結合在一起,既最大限度的保持了紀錄的客觀,又很好的展示了作品的主題。使觀眾能夠在真實的生活記錄中獲得藝術的審美享受,獲得思想上的啟迪。正如巴贊所說“自然的真實性,嚴格說是毫無意義的,只有給作品不斷添加意義時,他才是有價值的”。

從音樂的運用來看,影片運用了兩種音樂,在作品中都是反覆出現。一個是主題音樂,即呂楠在影片中彈奏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一個是著名鋼琴家傅聰在片中一次在音樂學院的講學中彈奏的《莫扎特鋼琴奏鳴曲kv467》,可以作為影片的副部主題,兩段音樂不僅動聽,而且都非常適合作品所要表現的主題和人物內心的思想情緒。影片把有源音樂和無源音樂很巧妙的結合在一起,整體統一,和諧,對應,迴旋的音樂設計,賦予了音樂以敘事的節奏,意味,和詩意的升華。音樂在影片中不同時間的運用,所起到的效果也有很大的不同,對影片主題的展現起到不同的作用。

總之,《鋼琴夢》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紀錄片,雖然是導演的處女作,但其中許多電影元素的運用已經相當的成熟。對紀錄片創作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從內容上它也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東西。紀錄片作為揭示人與現實,人與他人,人與世界,人與自然,人與自然,人與文化的錯綜複雜的關係的強有力的手段,能夠創作出完全不同於劇情片的優秀作品,我們也應該給予紀錄片的創作以更多的支持。

媒體報導

感動,劉詩昆圓她鋼琴夢
昨(18)日下午,著名鋼琴家劉詩昆來到他在成都的鋼琴藝術中心,免費收下了11歲的重慶貧困女孩侯思雨為徒。在現場,劉詩昆感慨地表示,他以後將多花時間教小思雨學習鋼琴,爭取將她培養成有用之材。
昨日的收徒現場,侯思雨很懂事地現場表演了一曲,她在接受採訪時更表示,“我最大的心愿是學成當鋼琴家,報答所有對我好的人!”劉詩昆則表示自己收思雨為徒只是被她的父母感動,“希望滿足這對貧困卻善良的父母的願望。”昨日,湖南衛視《真情》欄目主持人楊樂樂汪涵也來到現場報導此事。據悉,侯思雨還將在有關單位幫助下免費到成都外國語學校讀書,以方便學習鋼琴。

電影預告片

http://v.cnmdb.com/video303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