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戀》

《鄉戀》

《鄉戀》由馬靖華作詞,張丕基譜曲,李谷一演唱。是1979年底,中央電視台製作了一部旅遊風光片《三峽傳說》的插曲。在1979年底經李谷一唱出,便風靡大江南北,令無數中國百姓為之傾倒。

基本信息

簡介

《鄉戀》《鄉戀》
《鄉戀》是1979年底,中央電視台製作了一部旅遊風光片《三峽傳說》的插曲馬靖華作詞,張丕基譜曲,李谷一演唱。歌詞的內容,是寫王昭君離開家鄉秭歸,踏上漫漫的和親路。深情的王昭君,一步一回頭。家鄉的山啊家鄉的水,從此告別江南路,終生胡馬依北風。歌詞把秭歸的山水幻化成為昭君心目中的親人。《鄉戀》一出現便受到民眾的喜歡,但由於歷史原因也一度被列入禁歌。在1983年春晚的現場《鄉戀》由李谷一演唱亮相春晚。2008年“全國流行音樂盛典暨改革開放30年流行金曲授勳晚會”上,《鄉戀》等30首歌曲獲得改革開放三十年流行金曲勳章。

創作背景

改革開放之初,兩種思想在碰撞,一種提倡解放思想,一種則主張墨守成規。但對於文藝工作者來說,文藝事業正迎來一個很好的契機,很受解放思想觀念的鼓舞。這一期間,湧現出大量的文藝作品,包括文學、戲劇,當然還有音樂等等。到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達到一個高潮。《鄉戀》就是在此種背景中完成創作。而它面世後的爭議是當時歷史條件所致。

構思成品

《鄉戀》創作者
1979年底,中央電視台製作了一部旅遊風光片《三峽傳說》,導演馬靖華寫了一首詞,讓作曲家張丕基譜曲,詞曲都完成後,張丕基便請李谷一來演唱,這首插曲就是《鄉戀》。
歌曲第一稿出來後,雖然鏇律很優美,但過於專業化,不太容易傳唱,於是張丕基修改了一下。修改之後,第二稿的《鄉戀》鏇律深沉舒緩,歌詞細膩感人,歌曲纏綿悱惻、如泣如訴的鄉思打動了李谷一。根據鏇律和歌詞的走向,李谷一就嘗試了用半聲演唱,使歌曲聽起來更加抒情和打動人心。歌曲播出後聽眾非常喜愛,但同時也出現了斥責、非議甚至是聲討。當然,非議最多的,是我採用的新的表現形式,也就是批評者所稱的“氣聲唱法”。

創作過程

《鄉戀》《鄉戀》
1979年12月21日,在電視風光片《三峽傳說》插曲的錄製現場:
導演馬靖華焦躁地踱來踱去,片子的插曲《思鄉曲》不理想,沒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作曲家張丕基此時正患重感冒,而且已是五易其稿,“幾乎沒招了”。

剛剛錄完音的李谷一站在一旁心情複雜,這首歌曲高和寡,恐怕除專業演員外,誰也唱不了,很難在民眾中流行。

片子馬上要播出了,怎么辦?大家連夜討論。張丕基面對大家的意見,萌生去意,說“要么你們另請高明吧”。爭論一直持續到凌晨3點。

最後,時任中央電視台製作部主任的宋培福和當時的總錄音師曾文濟建議,詞曲都推翻重寫。於是,李谷一返回中央樂團住處,馬靖華留在辦公室連夜趕寫歌詞。張丕基先回家休息,等詞寫好後重新譜曲。

辛苦的夜晚,短暫的寧靜。所有人都沒料到,這一次重寫,竟導致了始料未及的軒然大波。

一曲風行:

幾個小時之後,第二天早晨7點多,張丕基還沒起床,有人來敲家門,把馬靖華連夜趕寫好的歌詞送來了。

7歲的小女兒把歌詞遞到床前,張丕基匆匆瀏覽了一遍,感覺很順。這一稿,把歌名改成了《鄉戀》。歌詞的內容,是寫王昭君離開家鄉秭歸,踏上漫漫的和親路。深情的王昭君,一步一回頭。家鄉的山啊家鄉的水,從此告別江南路,終生胡馬依北風。

歌詞把秭歸的山水幻化成為昭君心目中的親人:“你的身影,你的歌聲,永遠映在我的心中。昨天雖已消逝,分別難重逢,怎能忘記你的一片深情……”

張丕基越看越有感覺,心裡萌動著創作的衝動,“首先歌名就好——《鄉戀》,其次處理方法也好,用擬人的方法,表達了王昭君對故土的依依戀情。”

張丕基靠在床頭,輕聲哼吟著。這位知名的作曲家,此前已經寫過很多深受民眾喜愛的歌曲,電視劇《尋找回來的世界》插曲,以及央視《夕陽紅》欄目的片頭曲都出自他的手。靈感來了,張丕基飛身下床,來到辦公室。半個多小時之後,曲子一揮而就。

張丕基說,他給《鄉戀》譜曲的定位是要“洋”一點,運用了當時很少使用的架子鼓、電吉他、電子琴。這下難壞了工作人員,因為這些樂器在“文革”中都是禁用的,是“資產階級的”。工作人員最後從海政歌舞團的倉庫里找來了架子鼓,還輾轉找到當時唯一能演奏電吉他的陳志。

12月23日晚,大雪紛飛。在當事人的回憶史料中,對這一幕有過生動描寫: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錄音室里,米黃色的天花板和深褐色的牆壁散射著柔和的燈光。李谷一站在房間的一角,穿一件絳紫色的毛衣,身段輕盈,舉止從容。當弦樂器和電吉他奏出過門的一刻,大家都屏住呼吸。

李谷一唱了,真摯、委婉,平白如話,在場的工作人員聽得如痴如醉。樂曲結束時,馬靖華竟然忘記發出指令關掉錄音機。

“你哭了!”張丕基看到李谷一眼中閃爍著晶瑩的淚花。“我想起了我的家鄉嶽麓山。”李谷一說。

1979年12月31日晚上8點多,中央電視台在《新聞聯播》之後的黃金時段播放了電視片《三峽傳說》,《鄉戀》這首歌隨片一起播出。

上海人最敏感。第二天,1980年1月1日,《文匯報》發出訊息說,昨天中央電視台風光片播放的歌曲十分優美,得到大家的喜愛。

1980年2月,《鄉戀》入選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每周一歌》。當時的慣例是,每天中午12點到12點半,傍晚6點到6點半,播放一首歌曲,邊播邊教,整整一周。

在那個電視尚不普及的年代,《每周一歌》影響特別大,《鄉戀》因此一下子流行開來。張丕基還記得,當時很多人排隊買東西時都在哼唱這首歌。

李谷一從“歌壇新秀”一下變成“黃色歌女”

誰知,《鄉戀》流行開來,卻變成了罪孽,下面發生的事情令人啼笑皆非。

歌詞

《鄉戀》黃一鶴 5屆春晚總導演
漫漫風塵路
何處是盡頭
難離故土難忘家
一步一回首
故鄉明月好
相別已太久
兒行千里終思歸
莫把淚兒空流

長長回鄉路
流年磨白頭
大千世界多苦憂
往事莫回首
常問雲訊息
鄉情濃似酒
遙聽慈母喚兒歸
上路你莫停留
圓不了的鄉夢
展不開的心頭
扯不斷的鄉戀
解不開的鄉愁

演唱者

《鄉戀》李谷一
李谷一,中國著名歌唱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多次擔任日本、德國、南斯拉夫、哈薩克斯坦、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流行樂壇的大賽和國內中央電視台、文化部等政府以及民間舉辦的各類音樂比賽的評選工作。
李谷一根據《鄉戀》鏇律和歌詞的走向,嘗試了用半聲演唱,使歌曲聽起來更加抒情和打動人心。歌曲播出後聽眾非常喜愛,但同時也出現了斥責、非議甚至是聲討。
《鄉戀》出現在民眾生後後,李谷一每到一地演出,觀眾們必點《鄉戀》,不唱《鄉戀》就下不了台,每次唱完,常常是全體聽眾起立鼓掌。

採用唱法

《鄉戀》《鄉戀》
《鄉戀》這首歌李谷一併沒有用“氣聲唱法”,而是用了“半聲”,或稱為“輕聲唱法”,在《邊疆的泉水清又純》、《妹妹找哥淚花流》中李谷一反而用了“氣聲唱法”。

傳統的義大利美聲唱法里的半聲唱法,就是聲帶主動閉合的體現聲樂發聲與唱歌訓練的理念。

民眾對《鄉戀》面世後的批判針對的不僅僅是一首歌,而是一種新的演唱方式、新的文藝形式。因為《鄉戀》從節奏的變化、歌詞的人性化、鏇律的溫情、演唱的甜美上來看,現代元素比其他歌曲更多一些,所以受到了批判。

列入禁歌

《鄉戀》《鄉戀》
《鄉戀》一度被列為禁播歌曲。
對中國歌壇而言,李谷一開創了中國通俗音樂的先河,她用氣聲唱法演繹的《鄉戀》是中國大陸第一首通俗歌曲。雖然這首歌在剛出來的時候被批為“靡靡之音”,一度被列為禁播歌曲,但是頗受百姓歡迎,傳唱到了大江南北。

亮相春晚

《鄉戀》《鄉戀》
1983年春晚的現場,許多場外觀眾通過4部電話機來點播歌曲。幾乎每一部電話機接到的電話都是要點播《鄉戀》,每接到一個,接線生就在一張紙條上寫上“李谷一《鄉戀》”,寫得多了就用盤子盛好端給導演黃一鶴,黃一鶴不敢做主。端上第二盤時,黃一鶴暗示工作人員,直接交給在現場的廣電部領導吳冷西。接著是第三盤、第四盤點歌條端到吳冷西面前。吳冷西猶豫良久,最後說了一個字:“唱!”

要唱《鄉戀》現場一點準備都沒有,一時找不到伴奏帶。於是發動劇組成員,誰家有伴奏帶的,立即回家去取,最後終於李谷一唱了這首歌。民眾的意願終於得到了關注,當民眾意願改變了文藝政策的時候,改革開放就往前邁了一大步,這也正是改革開放30年取得巨大成績的原因。以人為本,將民眾的意願和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是十分寶貴的經驗。

榮譽

1980年2月,《鄉戀》入選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每周一歌》。
2008年“全國流行音樂盛典暨改革開放30年流行金曲授勳晚會”上,《鄉戀》等30首歌曲獲得改革開放三十年流行金曲勳章。

歌曲影響

《鄉戀》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流行音樂之門的開啟,由此開始,中國的流行音樂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從港台的“靡靡之音”,到崔健扛起的中國搖滾大旗;從西北風吹起原創高潮到多元發展的今天,流行音樂用它獨有的方式,記錄下這30年間中國的社會變遷以及國人的所思、所想。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