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悲賦》

《述悲賦》

《述悲賦》乾隆《述悲賦》[古詩]乾隆《述悲賦》乾隆致孝賢皇后的《述悲賦》的原文及翻譯乾隆皇帝二十五歲登位,做了六十年皇帝,又做了四年太上皇,享壽八十九歲才死。這位風流天子坐享前輩掙來的清福,六次下江南巡視,大肆鋪張。他的兩位皇后富察氏和烏喇那拉氏的死都同巡幸有關。然而他對兩個皇后之死的態度卻是截然相反。孝賢純皇后(1712年2月22日-1748年3月11日),乾隆帝元配皇后,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其祖父是康熙初年戶部尚書米思翰,父親是察哈爾總管李榮保,伯父是大學士馬齊。她出身於官宦之家,家中排行第八。(孝賢皇后有七位哥哥、兩位弟弟)皇后的十弟便是大學士傅恆。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二生,比乾隆帝小一歲,雍正五年七月十八經世宗指婚成為皇子嫡妃,雍正六年生皇長女,雍正八年生皇二子永璉,即端慧皇太子,雍正九年生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為她舉行皇后冊立禮。乾隆十一年生皇七子永琮,乾隆十三年隨駕東巡,三月十一日死於迴鑾途中的德州舟次,享年三十七歲。


《述悲賦》

乾隆《述悲賦》
[古詩]乾隆《述悲賦》乾隆致孝賢皇后的《述悲賦》的原文及翻譯
孝賢純皇后(像)孝賢純皇后(像)

孝賢純皇后(像)
大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3月11日)孝賢純皇后因皇二子永璉、皇七子永琮不幸夭折,皇后亦因此悲悼成疾,於乾隆十三年東巡途中崩逝。乾隆帝悲慟萬分,晝夜兼程親自護送孝賢皇后的梓宮回京,把梓宮停在她生前的寢宮長春宮內,其後梓宮移至景山觀德殿後。乾隆帝拋開清會典的規定,而援引先朝《大明會典》所載皇后喪儀,命天下臣民一律為皇后故世而服喪。並下令,長春宮不再居住任何人,仍按孝賢皇后生前居住的樣子陳設,並把她的衣冠供放在裡面,以表示對賢后的懷念。
乾隆帝寫了上百首詩懷念,堪稱他所有詩詞中最見真情的上乘之作,最為著名的是他仿照江淹《恨賦》、《別賦》寫的一篇《述悲賦》。

[原文]

易何以首乾坤?詩何以首關睢?
惟人倫之伊始,固天儷之與齊。
念懿後之作配,廿二年而於斯。
痛一旦之永訣,隔陰陽而莫知。
昔皇考之命偶,用掄德於名門。
俾逑予而屍藻,定嘉禮於渭濱。
在青宮而養德,即治錐淑身
縱糟糠之未歷,實同甘而共辛。
乃其正位坤寧,克贊乾清。
慈闈之溫醯為九卿之儀型。
克儉於家,爰始繅品而育繭;
克勤於邦,亦知較雨而課晴。
嗟予命之不辰兮,痛元嫡之連棄。
致黯然以內傷兮,遂邈爾而長逝。
撫諸子一如出兮,豈彼此之分視?
值乖舛之迭遘兮,誰不增夫怨懟?
況顧予之傷悼兮,更恍?而切意。
強歡以相慰兮,每禁情而制淚。
制淚兮,淚滴襟,強歡兮,歡匪心。
聿當春而啟轡,隨予駕以東臨。
抱輕疾兮念眾勞,促歸程兮變故遭,
登畫舫兮陳翟偷,由潞河兮還內朝。
去內朝兮時未幾,致邂逅兮怨無已。
切自尤兮不可追,論生平兮定於此。
影與形兮離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
對嬪嬙兮想芳型,顧和敬兮憐弱質。
望湘浦兮何先徂?求北海兮乏神術。
循喪儀兮徒愴然,例殿禽兮謚孝賢。
遺徽之莫盡兮,詎兩字之能宣?
包四德而首出兮,謂庶幾其可傳。
驚時序之代謝兮,屆十旬而迅如。
睹新昌而增慟兮,陳舊物而憶初。
亦有時而暫弭兮,鏇觸緒而欷覷。
信人生之如夢兮,了萬世之皆虛。
嗚呼!
悲莫悲兮生別離,失內位兮孰予隨?
入椒房兮闐寂,披鳳幄兮空垂。
春風秋月兮盡於此,
夏日冬夜兮知復何時?

譯文

為什麼易經一開始就講乾坤?為什麼詩經第一篇就詠關睢?因為夫妻是一切人倫的開始,所以將天地名為乾坤與之疋配。我與皇后婚配,至今已經22年了。我是多么的傷痛啊,一夜之間就要與皇后永遠訣別,從此陰陽兩隔,再也無法得知對方的訊息。
皇后是父皇為朕選擇,出自書禮名門,門弟堪配皇室,冊立為嫡福晉。在東宮時修身養德,勤於內職,雖然我們沒經歷過窮困,但是也一同經歷了風風雨雨。等到她正位坤寧,盡職盡責地輔助朕躬,和悅地侍奉太后,可以作為朝中的表率。生活簡樸,率先採桑飼蠶;憂國憂民,祈求風調雨順。誰知命運多舛,皇后傷痛於兩個嫡子接連棄世,以致黯然傷神,落下病根,闔然長逝。她撫養妃嬪的孩子就像親生骨肉,從不厚此薄彼。在這接連的打擊之下,又有誰能不對夫君抱怨呢?何況母親傷悼兩個早殤的幼子,怎能不痛徹心扉?可是她反而強顏歡笑安慰於我,每每抑制傷悲和淚水,這樣的傷痛又如何能止住,我看見淚水滑落在她的衣襟,,我知道她的心底並不快樂。早春啟程,和我一起東巡,皇后生病後害怕勞動眾人,於是促我及早返京,誰知卻遭遇了突變。登上畫舫,經由潞河返回京城。誰知快到京城的時候,皇后與世長辭,留給我無盡遺恨。深切地自責卻不可追悔,追思皇后一生的事跡。皇后的音容笑貌時刻出現在腦海中,失意恍惚悵然若失。面對六宮妃嬪,卻想著皇后的倩影;可憐和敬公主,這麼小就失去了母親!
我遙望湘水,為什麼舜的妻子卻先他而去了呢?我遙望蓬萊,為什麼沒有通往那裡的船隻呢?祭奠皇后,在靈前徒然悲愴,遵循古禮,為皇后定謚孝賢。追思皇后之懿德,就是這兩個美好的字眼都不足以盡述。皇后四德俱備,無人能及,後人有誰能比上皇后的德行呢?時光如流水,二十年這么快就過去了!悲痛啊,陳列遺物,回憶當初的美好時光,有時神遊物外,觸景生情,不勝唏噓,這才相信了人生如夢,了解了萬事皆空。唉,就不要為生離而去悲傷了,失去了賢內助,又有誰來跟隨我呢?宮殿寂靜,帷帳空垂,給皇后吟誦春風秋月再不可能,與皇后相對的夏日冬夜一去而不復返了!

賞析

這首《述悲賦》便是乾隆在他第一任皇后孝賢純皇后過世後所作,詩中傳達著乾隆對這位皇后深深的思念與愛意,很明確地表現了富察氏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
全文從皇后富察氏甫一入主後宮講起,溫柔地回憶了皇后在生時的言行,情真意切地表明自己對富察氏的夫妻之情。從中看不到一個皇帝擁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的影子,而是一個普通的丈夫獨對寒燈,敘述著自己對死去妻子的綿綿長情,悲愴之情不由得觸動心底那片尚未荒蕪的綠地。
乾隆是把富察氏的感情升華到人倫之首來認識的,的確是對儒家綱常觀念的挑戰。按照儒家的綱常觀念排在第一位的是父子,第二位的才是夫妻,第三位的是兄弟。但漢族是非常強調血緣親情的,因而在民間所流傳的口頭禪則是“兄弟是手足,老婆是衣服”,手足是斬不斷的而衣服是可以換的,實際上已經把夫妻擠到第三位。
從史實記載中看,孝賢皇后死時,乾隆皇帝悲痛不已,連續九天,每天三次在皇后的棺木前擺上供品,並用富察氏生前所希望的“孝賢”二字作為她的諡號。孝賢皇后的靈柩安放在裕陵地宮四年多的時間裡,乾隆皇帝更是為她奠酒一百一十八次。這於皇帝而言,實屬不易。因為作為泱泱大國的最高權力擁有者,喜怒無常是他們的通病,清宮中廢后、降妃的事也不乏其例。但二十多年,乾隆皇帝——這箇中國歷史上堪稱偉大的帝王唯對其念念不忘。相比唐明皇對楊貴妃那雖驚世駭俗,卻曇花一現的愛情長恨歌,這種感情不是更刻骨銘心么?
孝賢皇后之後,烏拉那拉氏得以母儀天下。然而我們可以從史料記載中得知,這位繼任的皇后並沒有她的前任那么深得帝心,甚至在她死時,正在打獵的乾隆帝也並沒有停止娛樂,且下令將其喪儀“照皇貴妃例行”。雖然在世時,皇后位未被廢,但死後卻沒有了皇后的名份。也許在乾隆的心目中,孝賢皇后始終是他真正的妻子,不可取代。
轉載自
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205073.aspx

弘曆皇后

乾隆皇帝二十五歲登位,做了六十年皇帝,又做了四年太上皇,享壽八十九歲才死。這位風流天子坐享前輩掙來的清福,六次下江南巡視,大肆鋪張。他的兩位皇后富察氏和烏喇那拉氏的死都同巡幸有關。然而他對兩個皇后之死的態度卻是截然相反。

弘曆皇后 - 歷史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為了替他所寵愛的皇后富察氏分憂解愁奉著皇太后鈕祜祿氏和皇后兩宮的鑾駕,以東巡為名,浩浩蕩蕩來到山東,謁孔陵,祭泰山,凡名勝古蹟,統統去遊覽一番。然而富察皇后總是無法解懷,一意悲悼著近幾年先後死去的兩個兒子。路上的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在她眼中卻成了慘紅愁綠,分外觸動愁腸。不巧,她在船中因受了風寒,大病一場及至氣息奄奄,昏厥了好幾次。乾隆帝慌了手腳,忙下令回京,但是剛走到德州,就不行了。皇太后來看她,她只模模糊糊說了:“謝恩”兩個字。臨死前,她不無幽怨的目光盯著乾隆帝,落下了一串傷心的眼淚。這幽怨的眼光使乾隆帝痛徹心肺,他又傷心又歉疚,對著皇后屍體號啕大哭。自與皇后大婚二十二年來,帝後間一直夫唱婦隨,相親相愛。僅僅因為乾隆的一時糊塗,做了一次對不起皇后的事,夫婦間才有了隔閡,儘管皇帝使盡溫柔功夫使皇后與他和好如初,但這種使人傷感的刺激已長留在皇后的心中了。皇后一死,乾隆帝失去了一位美麗溫柔的伴侶,不由他痛悔交加……富察皇后是察哈爾總管李榮保的女兒,雍正五年,雍正皇帝替兒子選定她為正室嫡福晉,那年,弘曆才十七歲,封寶親王。即位後乾隆帝立即冊封她為皇后。
富察氏溫情脈脈,很得丈夫寵愛。她為人恭謹儉朴,不尚奢華。平時,只是採摘一些通草絨花戴在頭上作妝飾,從來不戴什麼珠翠寶石。逢到年節,她親手用鹿羔的毛皮做成荷包贈給乾隆帝,仿行清代祖先當年在關外的遺制,表示不忘本的意思,所以更得皇帝的敬愛。多年來,帝後間倒是心心相印,從來不曾紅過臉。有一年,乾隆帝下令改造暢春園、長春館以及圓明園,將三處並為一處。當園工告成後,乾隆帝奉著皇后到園中遊覽,又命皇后率六宮妃嬪、宗室命婦、公主福晉等入園隨同玩賞。這天,圓明園內春光明媚。隨著帝後迤邐入園的美婦們,錦衣繡服,珠環翠繞,個個打扮得似天仙一般。一行人來到堂前,先向太后磕頭,又向帝、後請安。乾隆帝坐在龍椅上,向人群看去,忽然發現有一位貴婦人尤其出眾,眉如黛山,眼如秋水,面如桃花,腰如細柳,他不免驚羨萬分,暗想同這美人比較,六宮粉黛黯然失色。又覺有些面熟,不知她是哪家眷屬?一會兒,輪到這位美婦上前了。她請罷了安,皇后便站起身,與她握著手,說:“嫂嫂這晌身體可好?”原來,她就是皇后的親嫂子,內務府大臣傅恆的妻子。這時的乾隆帝,恰似靈魂出了竅,糊裡糊塗跟著太后出宮,一路上也無心觀賞園中美景,老想著跟在皇后身後的美人,不時又回首去看。那位傅夫人似乎覺著了皇帝的多情,也有意無意用眼光去迎接。從那天以後,乾隆帝常常想念著傅夫人,有時不免長吁短嘆。皇后問了他幾次,他都搪塞過去。過了幾天,又逢皇后生日。乾隆帝興奮起來,稟明太后,下旨於千秋節這天宮中大張宴席,為皇后祝壽。又到坤寧宮去向皇后道賀,並說:“你生辰這天,何不召你嫂嫂入宮暢飲一天?”皇后答道:“她自當會來,何必去召?”乾隆帝又說:“前香游圓明園,我看你們姑嫂之間很是親熱,何不乘此機會留她在宮中多住幾天?”皇后聽了,點點頭,沒有作聲。到了千秋節這天,坤寧宮內外熱鬧非凡。文武百官祝賀之後散去,乾隆帝信步走進坤寧宮,又接受聚集在這裡的六宮妃嬪及公主福晉的拜見。皇帝舉目注視,果然傅夫人站在上首,仿佛比那天園中見到時更加美艷。宴飲開始後,風流皇帝雅興大發,要大家依次聯詩,每人說一句,說不上來就罰酒。接著又熱熱鬧鬧行起酒令來,你一句我一言,你一盅,我一杯,擠成一片。這位傅夫人本不善於飲酒,連飲了幾杯之後,不免粉面含赤,心族晃蕩,坐不安穩了。乾隆帝見她已經醉了,把侍宴的宮娥喚過一旁,叮囑了幾句,將她扶去別宮休息。眾人稍事休息,重新入席再飲。只是忽然不見了皇帝、皇后命宮人去找,未找到,也無暇顧及,繼續招待客人。等到酒闌人散,仍不見皇帝的蹤影。皇后心下奇怪,又命宮人去看看傅夫人怎樣了。過了好久,才見這名官人回報說:“傅夫人所住宮室門戶緊閉,不便入內。”皇后聯想前情,心中明白了幾分。第二天早上,乾隆帝仍出宮坐朝,傅夫人起來後去坤寧宮向皇后辭謝。皇后意味深長地看了她一眼,微笑著說了一句:“嫂嫂恭喜!”傅夫人頓時臉紅耳赤,不敢抬頭匆匆地告辭而去。自從這天之後,皇后對待皇帝就不象從前那樣溫柔多情了,有時竟向皇帝投來一種艾怨的眼光,使皇帝心中很不好受。因羞愧,他不象以前那樣常去坤寧宮了,皇后也就更加疑心皇帝對她的冷漠。皇后本來有個兒子永璉,已由皇帝按家法秘立為太子,但不幸生病夭折,乾隆帝百般勸慰,要她再生嫡子,一定立為皇儲,並追封永璉為端慧皇太子。過了幾年,皇后又生下一子名永琮。恰在此時皇后心情不好之際,永琮又出天花死了。皇后受不了這般打擊,哭得死去活來。於是,乾隆帝為了安慰皇后才以東巡為名,奉皇太后以及帶了皇后出京遊覽,誰知就此同皇后永訣了。乾隆帝帶了大行皇后靈樞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在長壽宮設立靈堂,喪禮格外隆重,除為皇后服縞素十二天外,還親自作祭文《述悲賦》,抒發自己的哀思。乾隆帝充分發揮這方面的才華,寫得足夠地哀婉悱惻,令人讀後柔腸寸斷。然而有誰能知道帝後之間這段難解的糾葛呢?皇后生前曾為自己討過諡號,那是皇貴妃高佳氏死時,乾隆贈以溢號“慧賢”,皇后便說:“我死之後,以‘孝賢’二字稱諡號,可以嗎?”至此,乾隆帝便按照她的遺願,諡號“孝賢純皇后”。
乾隆十七年將她葬於孝陵(清世祖順治帝陵寢)西側勝水峪後面。隨即在這裡開始建造乾隆自己的陵寢裕陵。另外,還格外加恩於皇后母家,封皇后兄長富文為公爵,傅恆為保和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可謂“外家恩澤古無倫”,到了頂峰。過了一年,皇太后把乾隆帝召進慈寧宮,對他說:“皇后去世,已滿周年。六宮不可無主,須選立一人冊為繼後。”乾隆不語,太后又問:“六宮妃嬪,哪一個最使你合意?”乾隆答道:“嬪妃雖多,但沒有一人能及得上富察氏。”太后說:“我看嫻貴妃不錯,她侍奉皇兒多年,未有過失,人也端淑嫻靜,就冊立她為繼後罷。”乾隆一聽,雖然有些不願,但他奉事太后一向孝道,何況自己也選不出一個合適的人來,便勉強答應下來。第二天下詔,冊封嫻妃烏喇那拉氏為皇貴妃,統領六宮事,並不馬上冊立為後。直至富察皇后三周年過後,才正式冊立那拉氏。烏喇那拉氏是住領那爾布的女兒,在弘曆為寶親王時,便成了他的側福晉,乾隆帝對她不甚喜愛。生了兩個兒子,永璂和永璟。永璟早殤,永璟被封為貝勒。乾隆三十年,弘曆生了一場病,兩個皇子永璐、永琪接連病逝,更使他愁懷難解。大臣和珅建議皇帝游幸江南散散心,乾隆帝便恭請皇太后一起去。太后建議道:“江南有蘇杭,不亞於天堂勝景,前次南巡,皇后未曾隨行,她已正位多年,也該讓她去玩耍一番。”乾隆帝雖不甚願意,但母命難違,只得答應。一路上看山玩水,好不愜意。到江寧地方乾隆帝對和珅說:“上次南巡,匆匆忙忙未及在此暢遊,聽說秦淮河登上畫舫遊覽一周,其味無窮,何妨一試?”
第二天,君臣二人換上便服,登上了一艘大船,船上等著多名美人,都是江南名妓,乾隆帝左擁右抱,飲酒談笑快樂異常,直到第二天還戀戀不捨,不肯離去。至晌午時分,兩名太監及侍衛十幾人奉太后命,搖著船來找皇帝,這才登岸回到行宮。在離江寧去杭州的途中;皇后與皇帝爭吵起來。原來烏喇那拉皇后自冊立以來,一直受到皇帝冷淡,心中很不高興,這次秦淮河上的事,由太監傳入她的耳中,她忍不住就同皇帝爭了起來,說以天子之尊,竟然押妓荒嬉,有失體統。乾隆帝本就厭棄她,自然沒有好話,皇后竟發脾氣把頭髮剪了下來。
滿洲人的風俗最忌剪髮,皇后的行為大大觸怒了皇帝,盛怒之下,乾隆帝令她立即返回京師。自己奉養大後在杭城逗留幾天,怒氣未消,也不願久留在外,匆匆回京。從這以後,帝後之間視若仇人,乾隆便不再上坤寧宮來。皇后積鬱成疾,拖了大半年,到乾隆三十一年七月病死。病危時,乾隆帝竟無情地離開皇后,去木蘭遊玩,連最後一面都不見。乾隆帝回來後,又下詔旨說:“皇后自冊立以來雖無失德之處,然而奉皇太后南巡時,竟不盡孝道,不遵禮法,舉動乖張,類似瘋迷,回京後便一病不起。論其行為,即便廢黜亦不為過份。朕現仍然存其名號,格外優容,但其治喪典禮,不必按孝賢皇后的儀式辦理,只可照皇貴妃之例行事。”滿族大臣為皇后的喪禮力爭,乾隆帝就是不聽。
直至乾隆四十三年東巡時,有一大臣名金從善的勸皇帝考慮立儲、冊後兩件大事時,乾隆帝回想起來,還怒氣沖沖。從這以後,他便不再冊立皇后。
轉載自
http://www.hudong.com/wiki/%E5%BC%98%E6%9B%86%E7%9A%87%E5%90%8E
乾隆《述悲賦》

孝賢純皇后

孝賢純皇后(1712年2月22日-1748年3月11日),乾隆帝元配皇后,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其祖父是康熙初年戶部尚書米思翰,父親是察哈爾總管李榮保,伯父是大學士馬齊。
她出身於官宦之家,家中排行第八。(孝賢皇后有七位哥哥、兩位弟弟)皇后的十弟便是大學士傅恆。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二生,比乾隆帝小一歲,雍正五年七月十八經世宗指婚成為皇子嫡妃,雍正六年生皇長女,雍正八年生皇二子永璉,即端慧皇太子,雍正九年生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為她舉行皇后冊立禮。乾隆十一年生皇七子永琮,乾隆十三年隨駕東巡,三月十一日死於迴鑾途中的德州舟次,享年三十七歲。
孝賢皇后是一位賢明的皇后,乾隆曾稱讚其「歷觀古之賢后。蓋實無以加茲」,同時他認為他能夠專心地處理國家政務,閒暇時間查閱典籍,全部是孝賢皇后的功勞:「朕躬攬萬機,勤勞宵,宮闈內政,全資孝賢皇后綜理……...十餘年來朕之得以專心國事,有餘暇以從容冊府者,皇后之助也」。
皇后平素節儉,衣帽上不飾珠翠等物,而用通草絨花;獻給皇帝的荷包不用金銀絲線,而用鹿羔皮製作,以表示不忘本。乾隆帝十分珍愛皇后親制的荷包,一直帶在身邊。皇后知書達理,孝敬公婆,對弘曆關懷備至。一次乾隆帝患疥瘡,愈後體弱,醫生囑咐須靜養百日。孝賢皇后於是就住在皇帝的寢宮外屋,無微不至地照料百天后,見皇帝氣色如初,身體復原才搬回自己的寢宮。孝賢皇后這些美德使乾隆帝很敬佩,夫妻恩愛,感情至深。
皇后所生的皇二子永璉、皇七子永琮極受乾隆帝的鐘愛,先後被密立為皇太子,但均不幸夭折。皇后因此悲悼成疾,於乾隆十三年東巡途中崩逝。乾隆帝悲慟萬分,晝夜兼程親自護送孝賢皇后的梓宮回京,把梓宮停在她生前的寢宮長春宮內,服縞素十二日,並每天到皇后靈前祭酒。乾隆帝拋開清會典的規定,而援引先朝《大明會典》所載皇后喪儀,命天下臣民一律為皇后故世而服喪。並下令,長春宮不再居住任何人,仍按孝賢皇后生前居住的樣子陳設,並把她的衣冠供放在裡面,以表示對賢后的懷念。中國古代,極重所謂「諡法」。「謚」者,行之跡也。也就是帝後及大臣死後,要據其生前事跡,評定一個或褒或貶的稱號。《大清會典》規定,皇帝崩逝所上廟號、尊謚,由大學士偕九卿科道等官會議,將所議定之字奏請嗣皇帝欽定;而后妃及王大臣凡應賜謚者,皆由大學士酌擬合適字樣,奏請欽定。如今皇帝根本不理會內閣,逕自降旨定大行皇后諡號為「孝賢」,實無先例。孝賢皇后去世後,乾隆帝寫了上百首詩懷念,堪稱他所有詩詞中最見真情的上乘之作,最為著名的是他仿照江淹《恨賦》、《別賦》寫的一篇《述悲賦》。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二十五日,皇后梓宮移殯景山觀德殿。乾隆親臨祭酒。此後的初祭、大祭禮、滿月禮等到後來皇后梓宮暫奉東直門外靜安莊以後的暫安禮、周年禮、二周年禮等等,乾隆無不親臨致祭。

清高宗 乾隆皇帝清高宗 乾隆皇帝

清高宗:(在世康熙五十年1711年9月25日—嘉慶四年1799年2月7日;在位1736年-1796年)
愛新覺羅弘曆,乾隆(純)皇帝,是雍正皇帝的第四個兒子。於雍正十三年即位,乾隆六十年禪位於十五子顒琰,自己成為太上皇。在位共六十年,是中國封建史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僅次於祖父康熙。壽命最長的皇帝。
他自稱文治武功十全老人。乾隆一生喜文喜詩,作詩數以萬計,又精通擅長武術。主要施政特點寬猛相濟。他在位時期,平定新疆、蒙古,還使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人口不斷增加,突破了一億大關,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強大的中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但是他是一個又奢侈殘暴,貪得無厭,專制驕橫的昏君,六下江南,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興文字獄,政治極度腐敗,百姓生活十分貧苦,甚至出現了人出吃的慘劇。尤其是晚年重用大奸臣、“貪官之王”和坤,使清朝國庫空空。應該說,清朝是從乾隆朝開始走向衰落。乾隆六十年(1796年),高宗以在位期不越祖父康熙帝為名禪位於子顒琰,是為清仁宗,又號嘉慶帝,自稱太上皇,仍然繼續執政,直到嘉慶四年(1799年)去世為止。
轉載自
清朝歷代皇帝畫像2006-03-21
http://czh.fj61.net/show.aspx?cid=33&id=394
乾隆與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乾隆是電視節目種出鏡率很高的皇帝,在電視劇的影響下,許多人都認為他是風流型的皇帝,實際上他與他的皇后的情誼非常深厚。孝賢在雍正五年為乾隆嫡福晉,當時年齡大約十四歲。
孝賢以樸素為美,得到乾隆的讚許。她所生的兩個兒子永璉永琮先後秘密立為太子,但都不幸夭折。喪子的哀痛沉重地打擊了孝賢。乾隆十三年孝賢隨乾隆南巡,在山東德州去世,年僅三十七歲。
乾隆帝十分悲痛並制述悲賦:“易何以首乾坤?詩何以首關睢?惟人倫之伊始,固天儷之與齊。念懿後之作配,廿二年而於斯。痛一旦之永訣,隔陰陽而莫知……”皇長子永璜在喪中因為悲哀不夠,被盛怒的乾隆斥為不孝,連同其師傅、諳達都受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