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鄰》

本首詩選自《詩經·國風·秦風》。讚美秦君既有威儀而又平易近人,能與臣下同樂。

出處

先秦 詩經

原詩

有車鄰鄰,有馬白顛。未見君子,寺人之令。
阪有漆,隰有栗。既見君子,並坐鼓瑟。
今者不樂,逝者其耋。
阪有桑,隰有楊。既見君子,並坐鼓簧。
今者不樂,逝者其亡。

注釋

1、鄰鄰:車行聲。《毛傳》:“鄰鄰,眾車聲也。” 2、顛(真zhēn):額。《集傳》:“白顛,額有白毛,今謂之的顙(sǎng)。” 3、寺人:侍人。《毛傳》:“寺人內小臣也。” 4、隰(席xí):《毛傳》:“陂(坡pō)者為阪,下濕曰隰。” 5、瑟:古時弦樂器,似琴。6、耋(疊dié):衰老。八十歲為耋。《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 7、逝:焦循《毛詩補疏》:“逝,謂年歲之逝,言時易去而老矣。” 8、簧:《毛傳》:“簧,笙也。”

譯文

車兒轆轆響不停,白額馬兒齊嘶鳴。
還未見到君子時,先叫寺人傳命令。
漆樹生在山坡前,窪地栗樹長成片。
我今見到君子面,同坐奏樂彈絲弦。
今日行樂不及時,轉眼衰老時已晚。
山坡上面有柔桑,低洼地帶長白楊。
我今見到君子面,同坐奏樂吹笙簧。
今日行樂不及時,轉眼死去多淒涼。

賞析

本詩舊說或謂“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車馬禮樂侍御之好焉”(《毛詩序》);或謂“襄公伐戎,初命秦伯,國人榮之。賦《車鄰》”(豐坊《詩傳》);或謂“秦穆公燕飲賓客及群臣,依西山之土音,作歌以侑之”(吳懋清《毛詩復古錄》)。今人分歧更大,或謂是“反映秦君腐朽的生活和思想的詩”(程俊英《詩經譯註》);或謂“這是貴族婦人所作的詩,詠唱他們夫妻的享樂生活”(高亨《詩經今注》);或謂“沒落貴族士大夫勸人及時行樂”(袁愈荌、唐莫堯《詩經全譯》);或謂是“婦人喜見其征夫回還時歡樂之詞”(藍菊蓀《詩經國風今譯》)。考察全詩,舊說似與本詩第二、第三章相勸及時行樂的意思不相合;今人各說雖較舊說為勝,但仍難以貫通全詩,不是後兩章有扞格,便是首章欠圓滿。今皆不取。
我以為本詩是寫貴族朋友間相互勸樂的。全詩三章皆為自述,表現了友人歡聚作樂的情景。首章從拜會友人途中寫起,詩人說自己乘著馬車前去,車聲“鄰鄰”,如音樂一般好聽,他仿佛在欣賞著一支美妙的曲子。正因為他有好心情,才覺得車聲特別悅耳。最叫他得意的還是拉車的馬,額頭間長著清一色白毛,好似堆著一團白雪。白額的馬,舊名戴星馬,俗稱玉頂馬,是古代珍貴的名馬之一。他特地點明馬“白額”的特徵,當然是要突出它的珍貴,更重要的則是藉此襯托自己的尊貴。因而從開頭兩句敘述中,可以察覺到詩人的自豪與歡愉的情懷。緊接著三、四句便說自己已安抵朋友之家——這是一個貴族人家,非一般平民小戶可比,未見主人之前,必須等待侍者的通報、傳令。詩人如此說,無非是要突出友人門第高貴,突出友人的高貴,目的則在暗示自己也是有身份的。首章後兩句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自我標榜,可謂含而不露。二、三章意思相同,說自己受到朋友的熱情款待。頭兩句借當時民歌中常用的“阪(或山)有×,隰(或澤)有×”的句式起興,以引出下文,在意義上沒有必然的聯繫。“並坐”表示親熱,他們是一對情投意合的朋友,一見面,就在一起彈奏吹打,親密無間。主人一再勸告著:今日會面要盡情歡樂,轉眼間我們就會衰老,說不定哪一天會死去。這裡所表現的及時行樂的思想,與東漢《古詩十九首》中說的“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的話很相似,它們之間也許有著相承的關係。本詩“今者”兩句儘管情調有點消極,但放在朋友間相互勸樂的場合,坦露襟懷,以誠待友,在酒席上流露出的人生短促的感傷,本可以理解,不必非要斥之以“腐朽”“沒落”不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