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小徑紅稀》

《踏莎行·小徑紅稀》是一首由北宋 作者 晏殊 著作,情感豐富,表達其鬱郁不得志的古詞 。

概況

【作品名稱】踏莎行·小徑紅稀
【創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晏殊
【作品體裁】

原文

踏莎行
小徑紅稀①,芳郊綠遍,高台樹色陰陰見②。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③,爐香靜逐遊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注釋

①紅稀:花兒稀少。紅,指花。
②陰陰見:暗暗顯露。
③翠葉藏鶯,珠簾隔燕:意謂鶯燕都深藏不見。這裡的鶯燕暗喻“伊人”。

詞牌

【踏莎行】
調名從唐韓翃詩句“踏莎行草過春溪”而來。雙調,五十八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韻。起首四個四言句,前人多用對偶。另有《轉調踏莎行》,六十六字,上下片各四仄韻,是別格。又名《喜朝天》、《柳長春》、《踏雪行》、《平陽興》、《江南曲》、《芳心苦》、《芳洲泊》、《度新聲》、《思牛女》、《惜余春》、《陽羨歌》、《暈眉山》、《踏雲行》、《瀟瀟雨》等。

格律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
●●⊙○,○○●▲
高台樹色陰陰見。
○○●●○○▲
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
⊙○⊙●●⊙○,○○●●⊙○▲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
●●⊙○,○○●▲
爐香靜逐遊絲轉。
○○●●○○▲
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
(註:○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作者

 作者晏殊 作者晏殊
晏殊(991-1055)北宋詞人。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南昌進賢)人。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封臨淄公,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歷任要職,更兼提拔後進,如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皆出其門。他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有《珠玉詞》。亦工詩善文,現存不多,大都以典雅華麗見長。

賞析

此詞描繪暮春景色,上片寫郊外景,下片寫院內景,最後以“斜陽卻照深深院”作結,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繪一幅具有典型特徵的芳郊春暮圖:小路兩旁,花兒已經稀疏,只間或看到星星點點的幾瓣殘紅;放眼一望只見綠色已經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樹木繁茂成蔭,一片幽深。“紅稀”、“綠遍”、“樹色陰陰”,標誌著春天已經消逝,暮春氣息很濃。三句所寫雖系眼前靜景,但“稀”、“遍”、“見”這幾個詞卻顯示了事物發展的進程和動態。從“小徑”、“芳郊”、“高台”的順序看,也有移步換形之感。“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所寫的楊花撲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詞人描繪這一景象時,卻注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寫成春風不懂得約束楊花,以致讓它漫天飛舞,亂撲行人之面。這一方面暗示已經無計留春,只好聽任楊花飄舞送春歸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楊花的無拘無束和活躍的生命力。這裡雖寫暮春景色,卻無衰頹情調,富有生趣。“蒙蒙”、“亂撲”,極富動態感。“行人”二字,點醒以上所寫,都是詞人郊行所見。
過片“翠葉藏鶯,珠簾隔燕”兩句,分寫室外與室內,一承上,一啟下,轉接自然。上句說翠綠的樹葉已經長得很茂密,藏得住黃鶯的身影,與上片“樹色陰陰”相應;下句說燕子為朱簾所隔,不得進入室內,引出下面對室內景象的描寫。著“藏”、“隔”二字,生動地寫出了初夏嘉樹繁陰之景與永晝閒靜之狀。
“爐香靜逐遊絲轉”寫如此閒靜的室內,香爐里的香菸,裊裊上升,和飄蕩的遊絲糾結、繚繞,逐漸融合一起,分不清孰為香菸,孰為遊絲了。“逐”、“轉”二字,表面上是寫動態,實際上卻反托出整個室內的寂靜。“逐”上著一“靜”字,境界頓出。
結拍“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跳開一筆,寫到日暮酒醒夢覺之時,原來詞人午間小飲,酒困入睡,等到一覺醒來,已是日暮時分,西斜的夕陽正照著這深深的朱門院落。這裡點明“愁夢”,說明夢境與春愁有關。夢醒後斜陽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長難以消遣之意。
暮春傍晚,酒醒夢回,只見斜陽深院而不見伊人。悵惘之情,通過景物描寫隱約地表露出來。全詞除“一場愁夢酒醒時”句外,都是寫景。委婉細緻,景中寓情,達到不露痕跡的程度。這首詞溫柔細膩,纏綿含蓄,很少用直寫的方法。
前人評此詞寫景流麗。沈際飛在《草堂詩餘正集》中說:“結‘深深’妙,著不得實字。”沈謙在《填詞雜說》中進一步指出結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殊詞寫景的特點,即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跡。

輯評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此詞或有白氏諷諫之意。楊花亂撲,喻讒人之高張;燕隔鶯藏,喻堂簾之遠隔,宜結句之日暮興嗟也。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通體寫景,但於景中見情。上片寫出遊時郊外之景,下片寫歸來後院落之景。心緒不寧,故出入都無興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