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福利》

走進福利 內容簡介

人們更多地知道了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但是,對於位於北歐――斯堪的納維亞的芬蘭,描述她,特別是身臨其境地描寫她的書,可能很少。《走進福利"天堂"――一個中國女記者在芬蘭》是一本作者在芬蘭三年多生活經歷的書,作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讀者關於芬蘭民主共和國的社會體制,那裡的人民生活與自然風光等等。

走進福利 本書前言

《走進福利"天堂"――一個中國女記者在芬蘭》是一本記敘我在芬蘭三年多生活經歷的書,我想通過我的經歷告訴讀者關於芬蘭民主共和國的社會體制,那裡的人民生活與自然風光等等。也許國內的人們更多地知道了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但是,對於位於北歐-------斯堪的納維亞的芬蘭,描述她,特別是身臨其境地描寫她的書,可能很少。
本書有相當的篇幅描述我在芬蘭的真實生活,對於中國人在海外的生活,有許多留學和工作在海外的中國同胞早在許多年前就已經講述過他們自己的故事,甚至留學文學已形成潮流,可是我覺得依舊有話要對讀者說,就像走過一個地方,或聽過一首歌,而每個人所感觸的並不完全相同一樣。
這本書是我在芬蘭讀書時就想寫的,那時我的情感總是處在很敏銳的關口,因為,許多在國內已經麻木的東西,在國外會感到異常的尖銳,我知道,許多在國外生存的同胞都有一首屬於自己的歌,自己的一部創業史,如果他們有時間把他寫下來,可能更加輝煌。由於不同的原因,他們並不都想對讀者傾訴衷腸,而我把它寫了下來,奉獻給讀者,不是渲染我自己在國外的日子,也不是要描寫我在與眾不同,只是覺得,我是一個記者,我有責任與使命,把我所見到與感受到的告訴給讀者,讓我們的讀者自己去思考更多。
總之,我力圖用一個記者的眼光,一個普通人的感情,一個文人的細膩文筆,和一個社會學研究者的頭腦去告訴讀者我在芬蘭見到、想到和經歷過的觸支我的一切。
寫此書還是作為對芬蘭朋友的一個回報。
我的寫作得到了大同同班同學、現任《世界博覽》主編任幼強的鼓勵與幫助,當我還在芬蘭時,就接到了她寄給我的《世界博覽》雜誌,當時,我對繼續留在芬蘭學習產生了動搖,《世界博覽》上正在刊登我的大學同班同學牟子寧的關於美國留學生活的連載,其筆下的中國留學生不屈服於生活與愛國的情結,對我有深深的震撼力。我回國後,任幼強向我約稿,我的文章寫後先在《世界博覽》上連載,她在首期上所發的編者的話,令我感動。
幾乎是同時,我的文章也在范車生(新聞界前輩與楷模範長江先生之子,也是我的大學同班同學)為主編的《華聲》月報上連載,以後,任幼強接到了讀者的來信,讀者反映一篇篇讀起來太慢,希望能早一點出書,這樣,這本書終於修改完成了。
我拿著書稿找到了中國社會出版社,我曾經在民政部門工作了11年,社會出版社的領導是我的老上級,他們欣然地接受了。
我不要感謝大學同班同學,《民族畫報》的攝影記者凌風,他為我拍攝了扉頁的照片,他曾經在西藏的可可西里無人區過了半年的野外生活,他給我展示過他的讓我目瞪口呆的攝影作品------可可西里無人區的大自然的傑作-------他曾經攜帶這些作品在美國舉辦過個人影展,儘管,凌風不無謙虛地說,他對拍攝人像的掌握不如拍攝自然,我依舊要說,他拍攝出的那個人是我。
還要感謝本書的責任中的責任編輯周蔡女士,她編輯此書時認真負責的敬業精神令我欽佩。。
最後,我還要提到我的丈夫朱勇與我的女兒朱嫣然,他們給我的不僅僅是幫助,我在芬蘭讀書的日子裡,我找出能夠描寫他們的辭彙是:犧牲,其他的語言與之相比都太微不足道,當然,還有我家庭的其他成員。
我還應該感謝許許多多給予我幫助的人們,他們的名字、我已經書中涉及到了。

走進福利 本書目錄

"波羅的海的女兒"
擁抱新的世界
"從沒有窮過"
心中飛翔的野天鵝
夢中的花狗崖
牽手的人將是一生的牽掛
上帝的蠟燭台
遠方的橄欖樹
第三條道路,斯堪的納維亞模式
北歐福利國,隨風而去?
他們的驕傲-----民主
西方新聞中的中國
平等與孤獨的家
婦女友好的國家
森林、湖泊與藍天
熱愛自然的民族
自然的靈魂與象徵------桑拿
"西蘇"的力量
純真的感情
草莓熟了
午夜不結伴回家
美麗的西班牙女郎
沙漠中的一片綠洲
擁有無限
聖誕節的燭光、燈火與歌聲
我收到了紅玫瑰
瑞典,一尊女神
愛沙尼亞的春天
"傻冒"芬蘭
難忘的重逢
給自己打一個分數
命運女神的額頭
嚮往極地

走進福利 文章節選

他們的驕傲――民主

我從小就得到了一種教育,在地球那一端的資本主義國家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我們在接受所謂的公平時,也公平地清洗了富裕,平均地接受了貧困,後來,我採訪了許多貧困地區,在聽到街旁的究人不絕於耳的乞討聲的同時,也看到了揮金如土的新貴。
在芬蘭的鄰國俄羅斯,我也有過同樣的感受,在莫斯科的捷運站中,我看見過真正的貴婦人,她們的氣質與華貴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她們昂首挺胸地牽著狗,眉宇間的冷漠像是外星人來訪問地球,然而就在我走出捷運的時候,與絢麗的陽光一起在我眼閃閃爍的是另外的風景,站成長列的一排排長人,向我們展示她們手上那僅有的一點貨物,那么多人手上的東西幾乎是一樣。當我意識到他們是在賣他們的貨物或是乞討的時候,心中充滿悲愴的感覺。我只看到她們額頭上的皺紋與蒼老的手,而不敢直視她們的眼睛。
在芬蘭,我從沒有見過這種景觀,至少,從沒有見過乞討,不知道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窮人。一些窮人,在垃圾箱裡尋找易拉罐與汽水瓶子,送回商店,這是一筆收入,可是,富人家的孩子也幹這種事,他們大大方方,一家一戶地敲開各家的門,收購飲料瓶子。相反,中國的孩子去幹這種事卻覺得丟人,當然,芬蘭也有富人,開始,我取笑許多芬蘭人養狗以附庸風雅,工沒有貴族氣,後來我才知道,平民,甚至是"窮人",也在養狗,而且是名貴的狗,這時我才醒悟,在芬蘭,窮人和富人的差別很小,因為國家與社會的理想就是縮小這種差別。
在芬蘭,平等意識深入人心,每個樓房和民居前幾乎都有旗桿,節日裡,有專人負責升起公寓前的國旗,樓里有人死去,樓前的旗桿上,國旗會下半旗。1994年,一艘愛沙尼亞開往瑞典的船沉沒了,芬蘭人都自動地下半旗誌哀。在中國,只有重要人物去世才能享有降半旗的"榮譽,"當然,民主不僅僅是平等,但是平等不能說沒有民主,那么,民主究竟是什麼?
沒去芬蘭之前,就聽到人們談"北歐社會民主國家"第一次聽到這個概念的是從我們報社的原總編輯那裡,他是研究社會保障制度的專家,在中國那個剛剛開放的年代,他以敏銳的觸覺,倡導加強社會保障的研究,成為這個領域的激進派。他以長者的口吻說:"你要去北歐學社會福利?"那是典型的社會民主國家,去吧,我臨行前的一天晚上,我的大學同學來為我送行,一個同學的老公剛剛知道我要去北歐而不是美國,他恍然大悟地說:"啊,你這次是真的到達目的地了,北歐是最好的社會,那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他那驚喜的表情給了我深深的印象。
溫斯頓。邱吉爾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三個國家不必犧牲主權就能在思想、經濟策略和伊朗生活方式上團結成一體,世人遙望那邊,滿懷崇敬,也滿懷安慰,在外部看,北歐的三個君主國-------丹麥、挪威、瑞典和兩個共和國-------芬蘭、冰島顯示了同樣的特徵,小的國家、小的政治系統。高的生活標準,伴隨著堅強穩健的社會民主系統,反對極端政治。在北歐,有相同的政治和意識形態,進一步解釋北歐社會民主是,例如,他們是平衡而不是極端,改進而不是革命的社會民主社會。為此,他們在各階級間達成聯盟,綜合各個階級的利益,最後形成國會議院制度與統一的集體協定體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