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克托耳與安德洛瑪刻

赫克托耳與安德洛瑪刻

在德國接觸了勃克林的繪畫,故他的早期作品有明顯的勃克林的影響。 而且他的目標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隱藏了他自身才能的發揮,他事實上是自身才能的發明者。

《赫克托耳與安德洛瑪刻》《赫克托耳與安德洛瑪刻》
【名稱】赫克托耳與安德洛瑪刻
【類別】油畫名畫
【年代】作於1917年
【作者】契里柯
【規格】90×60厘米
【屬地】現歸米蘭一私人Gianni Matfioli收藏)

簡介

義大利

1911~1920年間,義大利畫家契里柯、卡洛·卡拉、喬爾喬·莫朗蒂等人,在義大利北部城市弗拉拉(一譯費拉拉Ferrara)共同創立了"形而上"繪畫流派。 這個畫派,確切地說,是一種觀察方法,不是一種形式風格。當時,卡拉已接受契里柯的畫法影響。1917年1月,兩人都因神經失常而被送入弗拉拉軍隊醫院,於是成了一對知交。加上常來醫院探望的契里柯的弟弟、詩人與音樂家阿爾貝托·薩維尼奧,三人談得十分投機。他們便構想了一個形而上畫派(Scuola metafisica) 的綱領。他們的目的,約略而言,是描繪一些被哲學的幻想所強化的形,通過物體在"非現實"的背景上並置,以傳達一種引人深究的神秘感。作品的表現十分豐富,但荒誕離奇,給觀眾留下的印象是焦慮和不安。它對本世紀20年代產生的超現實主義繪畫以強烈的影響。
喬爾喬·德·契里柯(1888~ ?)出生於希臘。父母親是義大利人。父親是鐵路上施工的工程師。契里柯早年在雅典學素描,後又在雅典工藝學院學了四年繪畫。父親去世後,全家遷居慕尼黑。契里柯還有一個弟弟,阿爾貝托·薩維尼奧是學音樂的。到慕尼黑後,契里柯繼續就讀於美術學院。他的造型訓練時間較長,功底紮實。在德國接觸了勃克林的繪畫,故他的早期作品有明顯的勃克林的影響。契里柯還熱衷於克里姆特、克林格爾、阿爾弗雷德·庫賓等畫家的風格。 第二個重要影響,是他在德國閱讀了尼采的哲學,對叔本華的著作也發生過興趣。尼采對表象以外的事物涵義的探究以及他在文學上描寫義大利城市都靈--那些拱形建築所構成的空蕩的廣場--的散文,給契里柯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他有一幅《都靈的沉寂》,就取材於尼采的文字:極不正常的明暗對比,給人以神秘的預感。

契里柯

1917年,契里柯的畫題從戶外轉入戶內,由寬闊的廣場變為狹窄的房間。他開始放棄"形而上"繪畫,轉向對文藝復興晚期繪畫的模仿。事實上,形而上畫派1919年已分解了它的凝聚力。契里柯只畫些靜物。畫上出現了許多有規定性的線形交織,直線規矩用得更密。畫家在弗拉拉散步時,看到商店櫥窗再聯繫他在醫院內的生活,他的作畫素材變成一些三角板、棍棒、甲冑之類物體的雜湊,形成他所謂"靜物戲劇化"的效果。這幅《赫克托耳與安德洛瑪刻》(作於1917年,有90×60厘米大,現歸米蘭一私人Gianni Matfioli收藏)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它很象立體主義作品。畫上是兩個舞台人物,除了有他以前慣用的時裝模特兒架子外,還多了三角板、木棍、直角劃線尺等等東西。他把這些東西構成機械裝置,以象徵希臘神話中一對傳為美談的恩愛情侶。
荷馬史詩在《伊利亞特》中提到女主人公安德洛瑪刻與特洛亞英雄赫克托耳兩人忠於愛情的事跡,後來成了典故,凡指忠貞不渝的愛情即借用這兩個神話人名。契里柯把這對"戀人"固定在由三角板、數學儀器等組成的構件上,並加固了所有關節,以表明他對真實物體的關注。

歷史

赫克托爾

赫克托爾在構成史詩般的英雄世界的所有人格當中,只有一個純粹的英雄,永遠的英雄——赫 克托爾(Hector),特洛伊國王普里阿摩(Priam)的兒子,特洛伊城對抗由希臘人發動的種族滅 絕大屠殺之潮的最後防禦。赫克托爾既是愛國者,又是一個父親(father) ;愛國者(Patriot) 和父親(Pater)這兩個詞有著相似的發音,而且正如我們很快將揭示的,幾乎有著相同的 意義。 阿喀琉斯(Achilles)和他的豐功偉績是伊利亞特的統治力量,但他的統治帶著一種嗜 殺成性的暴怒,這一暴怒無邊無際,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鑑別能力。他的勇氣與力量無與倫 比,卻被狂傲自大腐蝕。他英雄的榮耀也糾纏著一種病態,直到故事的結尾,他才在痛苦這 劑良藥的幫助下得以痊癒。 《奧德賽》 (Odyssey)講敘尤利西斯(ulysses)冒險的故事。 但尤里西斯的冒險充滿了狡詐, 而且他的目標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上天賜予的天分——英雄必須毫無保留地付出的天分—— 隱藏了他自身才能的發揮,他事實上是自身才能的發明者。在這裡,英雄被功利主義玷污。 尤里西斯充當了自由市場法則的先驅, 他的準則根本不是絕對奉獻: 他朝著現代世界的方向 投下了驚鴻一瞥。他還受到自我中心主義的影響,儘管其方式是新奇而有意識的。 赫克托爾與他們不同。當然,他並不是對誘惑毫不動心,但他能對抗憤怒,像那些奴 役阿喀琉斯的憤怒;他也能抵禦新異事物的誘惑,像那些勾引尤利西斯的誘惑。他被女人的 溫情與理智深深吸引。 他所面臨的誘惑絕對不是醜惡可恥的, 而是以一種真正考慮了所有人 需要的精神而奉獻出來的。然而,這些誘惑與他的職責世界背道而馳。赫克托爾聽到了愛與 關懷的召喚,提議協商和談。他理解了女人們的動機並承認了她們的理智。但他也拒絕了她 們,為了一些不帶任何道德偏見的理由。 我們在《伊利亞特》(Illiad)中發現的赫克托爾,被神奇的力量指引,但他並不是一個非 理性的人物。

安德洛馬刻

古典主義悲劇的代表讓·拉辛(1639—1699)創作了《安德洛瑪刻》(1667)以女主人公為保全兒子生命所作的努力,展示了為滿足情慾而置國家利益和義務於不顧的人物,譴責了貴族階級的情慾橫流。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的妻子安德洛瑪刻在城邦被攻陷後,成了希臘愛庇爾王庇呂斯的女奴。庇呂斯愛上了她,以處死她的兒子為要挾,迫使她屈服,並居然拖延斯巴達公主的婚期。公主指使自己的追求者希臘使節殺死庇呂斯,又因後悔而自殺。劇中的國王為了滿足情慾不顧民族利益,公主為了泄恨超越報復界限,希臘使節為了迎合意中人的願望而違拗使命,甚至成了弒君兇手,他們都缺乏理性。唯有安德洛瑪刻一心要保存復仇根苗,機智勇敢,富有高度理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