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足的二月》

《赤足的二月》

《赤足的二月》,德國女作家赫塔·米勒作品。

基本信息

簡介

小說《赤足的二月》,德國女作家和詩人赫塔·米勒作品。

小說開篇就講了一個朋友死亡的故事,“世界躺在一個朋友的死亡上。像時光一樣逝去的東西不會變成生命。”這裡的朋友的死亡舉足輕重,承載了一個世界的體積和重量,體現了生命的尊嚴和價值,而這些又是多么的虛無。丟失的東西再也找不回來,因為它不能挽回什麼。米勒寫道:“沒有水沒有火沒有繩索。思想的細細的白色的嫩芽。不必用手去動。”在殘酷的現實里,她仍呼籲思想尤其稀有、珍貴,它是“白白嫩芽”般脆弱,卻是自由之真身,不是輕易馴服繁衍的種子。

內容

赤足的二月
現在是朋友剛剛死去後的時間。
長途的旅行是一根鐵軌。政府部門的鋼鐵。車廂在行駛。玻璃在催趕畫面。只有頜骨被打碎了。只有目光在審訊的嚴寒下凍住了。只有書信和詩歌是赤裸的,被人譏笑。
到達的是冬天。陌生的是國度,不熟悉的是朋友。樹木被砍伐,寒冷的二月。
上面是一扇窗戶。
我不在那裡。只有在夜晚我才能感覺到人們稱之為親近的東西,只有在白天我才能感覺到人們隨身攜帶的猶如遙遠的東西。我一步步地倚靠在街道一般高的窗戶旁。問鳥兒怎么會如此剛強。
赤足的二月。不過我不知道。腳趾懸垂得比飛翔還要低。我關上窗戶。
橫穿馬路的可能是一天。
沒有水沒有火沒有繩索。思想的細細的白色的嫩芽。不必用手去動。
腳趾容易彎曲,世界是深邃的。
世界躺在一個朋友的死亡上。像時光一樣逝去的東西不會變成生命。
大地臥在腳下。我走在上面。
時光會有皺褶。我會變老。

長途的旅行是一根鐵軌。政府部門的鋼鐵。車廂在行駛。玻璃在催趕畫面。只有頜骨被打碎了。只有目光在審訊的嚴寒下凍住了。只有書信和詩歌是赤裸的,被人譏笑。到達的是冬天。陌生的是國度,不熟悉的是朋友。樹木被砍伐,寒冷的二月。上面是一扇窗戶。我不在那裡。只有在夜晚我才能感覺到人們稱之為親近的東西,只有在白天我才能感覺到人們隨身攜帶的猶如遙遠的東西。我一步步地倚靠在街道一般高的窗戶旁。問鳥兒怎么會如此剛強。

評析

在《赤足的二月》里,她的語言美感一流,用詞極其精準,每一句都可以無限演繹下去——而她也有東西要敘說。“窗戶玻璃後面是女鄰居的臉,看上去如在水下一般。萊尼的臉上有兩道褶子,其中一道我熟悉,看上去就像一根線。”在這冷峻而溫情,富有張力的句子中,在喧嘩世界外,米勒找到了自己,也讓讀者碰撞到她尖銳的鷹的目光。必須要對她長久地凝視,才能達到與之交換的智慧和美學。

作者

赫塔·米勒赫塔·米勒

赫塔·米勒,德國作家、詩人,1953年8月17日出生於羅馬尼亞西部蒂米什縣小鎮尼特基多夫。她的作品政治性很強,像《呼吸鐘擺》描寫了二戰後在蘇聯戰俘營的德國人的生活,這種敏感的政治題材妨礙了她在東方的傳播。目前她在中國大陸沒有任何一部作品被翻譯成中文,在台灣也只出版了一部作品《風中綠李》。2009年10月8日,她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赫塔·穆勒作品集

獲得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赫塔·穆勒1953年8月17日生於羅馬尼亞,是德國的小說家,詩人,散文家,她的文章具有詩歌的精煉和散文的平實,描繪出了一幅底層社會的眾生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