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丁儀詩》

此詩前半的寫景,頗能抓住初秋的景物特徵,沒有過於纖細的描摹,而從大處落墨。一句一景,不像後來寫景的詩歌數句才構成一幅畫面,而曹植的寫景確是難以用圖畫來表現的,它充分體現了語言藝術的優勢與詩歌的高度濃縮能力,如寫雨說:“朝雲不歸山,霖雨成川澤”,即通過詩人的想像力和文字的概括力來展現千里苦雨,農田受災的景象,這也是漢魏詩中寫景氣象閽大、自然流美,而不同於後代的特徵之體現。此詩表達了曹植對朋友的一片真情,其實,在曹丕執政以後,他自己也時時感到政治形勢的嚴峻,而這裡他強作曠達以寬慰摯友。及至丁氏兄弟被殺,他悲痛之餘而作《野田黃雀行》,用以悲悼二丁的遇害,同時憤恨自己無力解救,可以說是此篇所表現的思想之繼續。

作品信息

【名稱】《贈丁儀
【年代】三國
【作者】曹植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贈丁儀
初秋涼氣發,庭樹微銷落。
凝霜依玉除①,清風飄飛閣②。
朝雲不歸山,霖雨成川澤③。
黍稷委疇隴④,農夫安所獲。
在貴多忘賤,為恩誰能博?
狐白足御冬⑤,焉念無衣客。
思慕延陵子⑥,寶劍非所惜。
子其寧爾心⑦,親交義不薄。

作品注釋

①玉除:玉石的殿階。 
②飛閣:帶有飛檐的樓閣。 
③“朝雲”二句:古人不知雲雨的成因,以為雲是從山石中生出來的,因而這裡怨它“不歸山”,而造成了“霖雨成川澤”的災害。霖,連下三日以上的雨叫霖。 
④委:拋棄。疇隴:田畝。 
⑤狐白:指狐白裘,名貴的輕暖之物,貴者所服。《晏子春秋》曾說,在一個大風雪的日子裡,齊景公穿著狐白襲坐在高堂上,說:“奇怪呀,雪下了三天而氣候一點不冷!”晏嬰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君,自己吃飽的時候能知道還有別人在挨餓;自己穿暖的時候能知道還有別人在受凍。很抱歉,您卻不知道這些。”作者在這裡引用晏嬰批評齊景公的故事,指責現時的統治者們“在貴多忘賤。” 
⑥延陵子:即吳公子季札,春秋末期人。據說有一次他要出使晉國,出國前去看徐君,徐君很喜歡季札身上的佩劍,心裡想要但未出口。季札明白他的心思,自己心裡也決定給他,但由於自己出使不能沒有佩劍,所以當時也就沒有說。等到出使回來後,季扎去給徐君送劍,徐君已經死了,於是季札便把寶劍掛在了徐君墓前的樹上,痛哭而去。作者引用這個故事的意思是說,自己是傾慕延陵季子的為人的,自己在援助、饋贈朋友上,絕不會有什麼保留。 
⑦寧爾心:如同說你就安心地等著吧。曹植的《贈丁儀王粲》詩中有“丁生怨在朝,王子歡所營”。知丁儀平時的牢騷不少,所以這裡勸他“寧心”。

作品鑑賞

丁儀,字正禮,沛郡(今安徽濉溪北)人,他曾為曹操的屬官,頗有才學,深得曹操的器重,有一度還想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然受到太子曹丕的阻撓而未能付諸實際,於是丁儀對曹丕心懷芥蒂。丁儀與其弟丁廙都很愛慕曹植的才情,曹操也很寵愛曹植,曾想立曹植為太子,丁氏兄弟也曾力贊其事,故遭到曹丕的忌恨。曹操去世後,曹丕即位,不久就藉故將丁氏兄弟殺害,他們成了曹氏兄弟爭奪帝位的殉葬品。曹植的這首詩作於曹丕初即位時,丁儀自知形勢嚴峻,常常鬱鬱寡歡,因而曹植作此詩以示安慰。
詩以寫景起調,是曹植詩常用的手法,然這種寫景已不同於《詩經》中起句寫景的比興象徵意義,而曹植詩起調的寫景往往既有刻畫真實景物的作用,同時又渲染出一種悲壯的氣氛,令詩意高昂慷慨,前人說曹植的詩“工於起調”,就是指這種句子。如“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贈徐幹》),“高台多悲風,朝日照北林”(《雜詩六首》),“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野田黃雀行》),“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七哀》),就都是這樣的名句。此詩的前四句也正是如此,寫初秋天氣轉涼,木葉漸落,寒霜凝階,清風吹閣,一片秋氣蕭殺的景象。雖然從“玉除”、“飛閣”等字眼中可以看出詩人身居豪華的宮室,然這四句中一種冷峻肅穆的氣勢咄咄逼人,給全詩定下了一種沉鬱感慨的基調。“依”與“飄”兩字令一幅靜態的畫面中有了動感,“凝霜”與“清風”也就似乎變得可耳聞目見了。
“朝雲”四句寫久雨成災,農夫一年之辛苦都化為烏有,古人以為雲是從山裡生出來的,所以後來陶淵明說“雲無心以出岫”(《歸去來辭》),曹植這裡說早上從山間出來的陰雲密布在空中,凝然不動,似乎不願再回到山中去了。而連日的大雨將田壠變成了一片汪洋,《左傳》注中稱連續下了三天的雨為霖雨,這裡就指連綿不斷的秋雨。因大雨淹沒了農田,莊稼只能在地里委棄腐爛,那么農夫就沒有什麼可指望的了。這四句順著描繪秋景而來,也許是當時真實景象的記錄,也許是詩人以自然災害來比喻政治空氣的陰沉,然無論其真實的用意何在,這裡曹植表現了他關心民瘼,以黎民百姓之憂為憂的情懷。在漢末至三國的戰亂頻仍、天災人禍疊起的年代,作為統治者集團中的一員,曹植有這點同情人民之心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在貴多忘賤”以下轉入正題,既是順上文對農夫的憐憫而來,以為當權者高高在上不能體恤下民,因其自身安樂已足,故不再顧及掙扎於饑寒與死亡中的人們。同時也藉此安慰丁儀,言下之意是說,身處尊位的人向來不知貧賤者之苦,施恩之人也往往不能廣博周遍。正如身穿狐皮袍子的貴人難以想像衣不蔽體者的寒冷。這裡曹植用了《晏子春秋》中的一則故事:有一年冬天,一連下了三天大雪,齊景公披著白狐裘坐在堂上對晏子說:“奇怪得很,怎么下了三天雪還不冷啊?”晏子說:“臣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如也。”齊景公實在可算是“飽漢不知餓漢飢”的典型了。曹植以此說明樂而忘憂,貴而忘賤乃是人之常情,寬慰丁儀不必多計較當政者對他的輕慢。
最後四句是表明自己對丁儀的情誼,以延陵季子的事來喻自己不忘故人,勸勉對方不必擔心和抱怨。據《新序》上說,吳國的延陵季子(季札)將出訪晉國,他佩帶著一把寶劍途經徐國,徐國的國君看到那寶劍,口中不說,臉上卻露出十分羨慕的神色,延陵季子既為國家使節,所以不便將寶劍贈人,然心中卻暗暗地許下了一個諾言,及至由晉返國,再次經過徐國時,徐君已去世,於是季子將自己的佩劍掛在徐君墓邊的樹上,揚長而去。這個故事後來傳為千古佳話,延陵季子成了不忘前諾而重義輕物的典型。曹植以此來表明自己的心跡,說自己傾慕延陵季子的為人,重在朋友之間的交誼,而寶劍在所不惜。最後勸丁儀放寬胸懷,安定心意,自己不是那種薄情絕義之人。
此詩的格調悲愴慷慨,感情誠摯,甚合鍾蠑評曹植詩所說的“情兼雅怨,體被質文”的話,全詩的上八句與下八句似分為兩層意思:一寫自然景觀,一為抒情議論。然仔細尋繹,可見其中脈絡,形似散而神實一,由寫景而及天災,由天災而引出貴而忘賤的世情,最後安慰朋友,點明題義,這種章法上的自然流衍也是漢魏詩歌特有的風格,其中似無明確的布局與綰合,卻於散逸中見章法,於天然中不失匠心。
此詩前半的寫景,頗能抓住初秋的景物特徵,沒有過於纖細的描摹,而從大處落墨。一句一景,不像後來寫景的詩歌數句才構成一幅畫面,而曹植的寫景確是難以用圖畫來表現的,它充分體現了語言藝術的優勢與詩歌的高度濃縮能力,如寫雨說:“朝雲不歸山,霖雨成川澤”,即通過詩人的想像力和文字的概括力來展現千里苦雨,農田受災的景象,這也是漢魏詩中寫景氣象閽大、自然流美,而不同於後代的特徵之體現。
此詩表達了曹植對朋友的一片真情,其實,在曹丕執政以後,他自己也時時感到政治形勢的嚴峻,而這裡他強作曠達以寬慰摯友。及至丁氏兄弟被殺,他悲痛之餘而作《野田黃雀行》,用以悲悼二丁的遇害,同時憤恨自己無力解救,可以說是此篇所表現的思想之繼續。[3]

作者簡介

曹植(192-233)三國魏傑出詩人。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曹操第三子,封陳思王。因富才學,早年曾被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後失寵。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年封平原侯,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改為臨淄侯。公元221年(魏文帝黃初二年)改封鄄城王。曹丕稱帝後,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屢遭貶爵和改換封地。曹叡即位,曹植曾幾次上書,希望能夠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願,最後憂鬱而死。曹植的生活和創作,以曹丕即帝位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有少數作品出社會動亂和自己的抱負,詩的基調開朗、豪邁;後期作品則反映其所受壓迫的苦悶的心情,部分詩篇有較濃厚的消極思想。其詩善用比興手法,語言精煉而詞采華茂,比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詩歌的成就,對五言詩的發展頗有影響。也善辭賦、散文。作品今存南宋嘉定刻本《曹子建集》10卷,輯錄詩、賦、文共 206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