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至》

作者

杜甫

詩詞正文

幽棲地僻經過少,老病人扶再拜難。豈有文章驚海內,
漫勞車馬駐江乾。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糲腐儒餐。
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藥欄。


注釋

⑴幽棲:獨居。經過:路過的人。

⑵人扶:由人攙扶。再:二次。此句表客氣尊重。

⑶“豈有”句:我哪裡有好詩文震驚天下嗎?這是反語,表憤慨。

⑷漫勞:勞駕您。江乾:江邊,杜甫住處。

⑸竟日:全天。淹留:停留。佳客:尊貴的客人。

⑹百年:多年。粗糲:差食品。腐儒:自稱。

⑺野外:郊外,指自己住處。供給:茶點酒菜。

⑻乘興:有興致。藥欄:芍藥花園。

譯文

我棲身的這地方過於偏僻,很少有人來,

我年老多病,需要攙扶難以多拜,請您擔待。

我老朽之人哪有名動天下的文章啊,

你遠來看我,車馬停在江邊,讓我感謝又感慨。

尊貴的你屈尊停留這破草房整日,讓我很不自在,

只能用粗茶淡飯招待你,我這腐儒沒錢沒能耐。

你要是真的不嫌這野外沒有好酒好菜,

以後高興時還可以來看看我的小園裡芍藥花開。

作品鑑賞

這首詩作於公元760年(上元元年)杜甫卜居成都草堂時。詩題一作“有客”。詩題里的“賓”,當指事先通報“車馬”而至的“貴介之賓”,有別於“花徑”不掃,“不速”而來的“相知之客”,從選辭上,是“各見用意所在”(陳秋田)的。詩中未確指“賓”之姓名,全詩表現出傲岸語氣,且含嘲諷之意,可見此客為詩人尊而不親甚或不喜見之人。

一、二句先寫延客之狀。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訪之人。忽聞通報,有貴客來臨,只得循禮恭迎。但“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實感艱“難”。詩中明顯表現出年邁多病,不勝應酬之苦的不悅。

三、四句寫驚訝之情。“江乾”,江邊。從上句看,此賓當是耳聞杜甫文名,特通報相訪的。為此詩人說:我初到成都,哪有震“驚海內”的“文章”,竟然徒勞“車馬”枉駕暫“駐江乾”。“豈有”、“漫勞”四字,在這裡起了賓主對稱作用。“我豈有文名,您徒勞過訪”,運用散文的筆調,馭律詩的對法,傲岸之態可掬,嘲諷之意自見,很能體現杜甫七律詩的特色。

五、六句寫款待之事。上句易“賓”為“客”,既避免與詩題相重複,也為了平仄協調。這句說:你這位“佳客”,入門就“坐”,“淹留”“竟日”,我雖不能盛饌相餉,也算盡禮了。“百年”意同一生。下句說:我一生食“粗糲”,身為“腐儒”,款待不周,還望多多包涵。在自謙中實含自傷之意。

七、八句特致歉意,兼邀貴客重來。“供給”指酒肴。“藥欄”,花葯之欄,“看藥欄”,即看花。詩人說:如果不嫌“野外”“供給”菲薄,還望“乘興”再“來看”花。這是客套話,也有送客之意。嘲諷之意,隱約可見了。

此詩詩題雖突出“賓”字,但在寫法上,卻處處以賓主對舉,實際上突出的是詩人自己。從強調“幽棲”少客,迎“賓”為“難”到表明“豈有”文名,漫勞垂訪,到如果不嫌簡慢,還望重來看花,雖始終以賓主對言,卻隨處傳達出主人公的簡傲自負神態。“豈有文章驚海內”,“百年粗糲腐儒餐”,在杜甫筆下,一為自謙之辭,一為自傷之語,也是詩人自慨平生的深刻寫照。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