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氏族志》

唐太宗時期序列氏族高低的官修譜牒。一百卷。隋唐之際,山東士族已經淪落,但他們仍矜誇門第。

唐太宗時期序列氏族高低的官修譜牒。一百卷。隋唐之際,山東士族已經淪落,但他們仍矜誇門第。崔﹑盧﹑李﹑鄭﹑王等舊時大族彼此互結婚姻,自矜高貴;如果嫁女於一般族姓,往往要多求聘財。此種習俗曾引起一些非議,唐太宗對此深為不滿,詔吏部尚書高士廉﹑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岑文本﹑禮部侍郎令狐德,以及各地諳練族姓的文人,在全國普遍搜求譜牒,參照史傳辨別真偽,評定各姓等第,書中以山東士族崔民列入第一等。書成以進,唐太宗仍不滿意,認為全國統一後不應再以崔﹑盧﹑王﹑謝為重,應當重唐朝冠冕,根據當朝官職的高下確定等第。高士廉等依照皇帝的旨意重修,貞觀十二年(638)成書,共收錄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分為九等,頒於天下。在新修的《氏族志》中,崔民降為第三等。雖然《貞觀氏族志》貶抑門閥士族,但在肯定氏族高卑﹑士庶有別的前提下,以當代官爵作為升降主要標準,改定氏族等第,實質上是建立以李氏皇室為首,以唐朝功臣(包括傳統的關隴門閥和新貴)為核心的新的門閥體系,以取代南北朝時期的舊門閥體系。這對於鞏固新統一王朝的統治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由於崇尚舊族望的習慣勢力根深蒂固,太宗朝的功臣新貴房玄齡﹑魏徵及李等人,仍然力求與山東氏族聯姻,《氏族志》所能起的實際作用是有限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