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與騎象人》

《象與騎象人》

此書屬於積極心理學之類。雖然這本書基本的哲學觀點和叔本華類似,但卻是一本教大家如何去尋找真正的快樂的書籍,而且有很多的科學依據。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象與騎象人》 封面象與騎象人》 封面

作者學貫中西,融合心理學、哲學、倫理學宗教、人類學多學科知識,大量引用古今東西方哲學、文學與宗教中有關心理的看法,繼而以現今神經科學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來驗證這些古老的智慧,作為實證論述的基礎,除了讓人看到整個20世紀心理學與精神醫學曾經是多么地扭曲,同時也積極正面地提出了人類如何可以尋找到快樂與生命的意義,幫助自己在人際關係、心理層面與道德層次成長。這種有關“積極心理學”的討論書籍,是國內較少出現的心理學科普作品類型。

作者簡介

喬納森·海特,著名積極心理學家。他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社會心理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後,來到芝加哥大學研究文化心理學。1999年以來積極投身於“積極心理學運動”,成為積極心理學的先鋒派領袖之一。

2001年,他以對積極心理學的傑出貢獻以及對“提升感”的研究,獲得“坦普爾頓獎(JohnTempleton)”,為他贏得了極高的聲譽。

坦普爾頓獎是當今國際獎金最高的獎,以比諾貝爾獎更高的獎金額而聞名,獎勵在“精神領域”的研究中有非凡傑出成就、有助於增進人類神聖創造力的人士,每年只有四位領域的頂尖人士才能獲此殊榮,特雷莎修女是該獎的第一個獲得者。

專業書評

“積極心理學”對“心理救助與重建”的卓越貢獻。震撼、絕望、恐懼,我們的心理結構混亂、崩潰甚至瓦解!

好人也會遭受苦難?什麼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當今國際獎金最高獎“坦普爾頓獎”獲得者的權威、震撼之作。

改變心理與行為的積極心理學、探討生命本源的“心理”哲學,你一生中最值得期待和回味的書。

我們的“心”,是頭放任的大象

我們的“智”,是具備掌控能力的騎象人,

它們往往意見相左,各行其是,於是快樂離我們越來越遠……

為什麼每個人都有煩惱?

是什麼力量在控制自己的行為?為什麼人總是會陷入內心的衝突和掙扎?為什麼越壓抑一個想法,這個想法越會糾纏著你不放?

積極情緒、快樂感覺、提升感、敬畏、驚奇、巔峰體驗如何產生?

動物的本能和人的意志、行為方式與心理活動、左腦與右腦、感性與理性撕扯著每個人,使我們每天都深陷大大小小的漩渦,被各種衝突的欲望和想法折磨得支離破碎。

科學的心理實驗、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宗教議題、妙趣橫生的比喻、痛斥人性虛偽的暢快淋漓、道德和宗教上的精神提升與成長、與“神”溝通的超越時空的美妙體驗…… 尋找人生智慧,要從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地方開始!作者學貫中西,融合心理學哲學倫理學宗教、人類學等多學科知識,為你提供的是嶄新的關於自我、愛、生命、社會、人際關係的思考:生的力量也可能來自災難,“幸運”人的狂喜並不會持久,“不幸”中的快樂才最堅不可摧……

精彩片段

如果你住的是郊區房子,那么你的房子可能剛蓋好不到一年,房子內的房間則是建築師為滿足住戶需要而規劃設計的。我住的那條街上的房子都是1900年左右蓋的,房子蓋好後,屋主就把房子延伸到後院。陽台加蓋不說,還用圍牆圍起來,然後跟廚房連在一起。這些加蓋部分的樓上還蓋了好幾個臥室,臥室後來還加蓋了浴室。脊椎動物的大腦也出現過類似的加蓋現象,只不過加蓋的方向是向前,不是向後。脊椎動物的大腦原先只有三個房間,也就是三大團神經元:後腦(跟脊柱相聯結),中腦,以及前腦(跟動物前半部感覺器官相聯結)。一段時間過後,脊椎動物演化出更複雜的身體構造及行為,大腦也不斷地向前擴大,脫離脊柱,其中又以前腦的擴張最為明顯。最早期哺乳動物的前腦已發展出新的外殼,這個外殼包括有下丘腦(hypothalamus,專司協調基本衝動及動機)、海馬(hippocampus,專司記憶)以及杏仁核(Amygdala,專司情緒學習及反應)。有時候我們稱這些組織為“邊緣系統”(LimbICsystem),因為這些組織將大腦其他部分包裹起來,形成一道邊界。

隨著哺乳動物的體型越來越大,行為也越來越趨向於變化(恐龍滅絕後),大腦改造仍持續進行。社會化行為比較高的哺乳動物,尤其是靈長類動物,其大腦則發展出一層新的神經組織,這層新的神經組織繞著邊緣系統一路延展。這個新的大腦皮層前半部特別有趣,因為它有一部分似乎並未專司特定任務(如移動手指或處理聲音)。相反,它是用來製造新的聯結,以用於思考、計畫及決策——即讓有機體擺脫只能針對眼前情況做出反應的命運,以便進行更複雜運作。

額葉皮層的出現似乎可以解釋我們現在所體驗到的心理分歧。或許,額葉皮層乃理性之所在:它是柏拉圖所說的馬車夫,是聖保羅所稱的聖靈。額葉皮層已從原始的邊緣系統——柏拉圖口中的劣馬、聖保羅所稱的情慾——的手中拿下控制權。我們可以稱這種解釋為普羅米修斯版的人類演化故事,因為普羅米修斯這個希臘神話中的角色從眾神手中偷了火種,然後把火種交給人類。依據普羅米修斯版的人類演化故事,人類祖先的行為原本受原始情慾及邊緣系統的衝動所主宰,一直到他們收到天神所賜予的理性——而這理性就安裝在新長出來的新大腦皮層上——人類才終於擺脫本能的控制。

普羅米修斯版的人類演化故事聽來頗讓人心動,它使人類的地位高於其他動物,而人類之所以優於其他動物,就是因為人類有理性。同時,這個故事也讓我們注意到:人類還不是神——理性之火對人類來說還是個新玩意兒,人類尚未完全掌握理性的運用。普羅米修斯版的人類演化故事,也相當符合我們對邊緣系統及額葉皮層一些重要的早期研究結果。比方說,當下丘腦部分區域直接受到細小電流的刺激,老鼠、貓等其他哺乳動物會變得貪吃、狼吞虎咽或性慾高漲,由此我們可看出,邊緣系統隱藏著許多基本的動物本能。相反,當人的額葉皮層受到傷害,人的性慾及攻擊行為有時會明顯增強,因為額葉皮層是壓抑或抑制衝動反應的要害。

維吉尼亞大學附屬醫院最近就出現一個類似的病例。一位四十多歲的男老師突然開始跑去找妓女,逛兒童色情網站,還對年輕女孩子提出猥褻要求。他很快就遭到警察逮捕,被判猥褻兒童罪。被判刑的前一天,他頭痛欲裂,便跑到急診室掛急診,之前還一時興起想強暴他的房東太太(他太太早在幾個月前就將他趕出家門)。他在跟醫生說話的時候,居然還問經過的護士想不想跟他睡覺。醫生掃描過他的腦部後發現他的額葉皮層長了一個巨大的腫瘤,嚴重壓迫腦部其他部位,讓他的額葉皮層無法發揮原有功能——抑制不當行為及思考可能後果。動過腫瘤手術後,他這種性慾過度的行為就消失了,但是,第二年,他的腦部又長出一顆腫瘤,於是同樣的症狀又出現了,一直到又動了手術拿掉腫瘤之後,他性慾過度的症狀才再度消失。

不過,普羅米修斯版的人類演化故事有一個缺點:它假設理陸是安置在額葉皮層的,而情緒則隱身於邊緣系統中,並由理性來主導。事實上,額葉皮層讓人類感情與情緒的發展變得更豐富。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cortex)的下側第三部位稱為眼窩前額皮層,因為大腦這個部位剛好位於眼睛上方。人類及其他靈長類動物在這個部位的大腦皮層長得特別大,每當人類及其他靈長類動物情緒有所反應時,該部位皮層亦是大腦出現明顯活動的區域之一。當我們在評估種種利弊得失的可能性時,眼窩前額皮層在此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只要大腦感覺到眼前有享樂、疼痛或得失的可能時,這個部位的大腦皮層馬上就會反應。每當我們受美食、美景或魅力人士所吸引,或對死掉的動物、難聽的歌曲、相親對象感到反感時,我們的眼窩前額皮層正在強力放送,讓你產生“想要接近”或“想要跑掉”的情緒。看來眼窩前額皮層的功能比較接近“本我”或聖保羅口中的“情慾”,而非“超我”或聖保羅口中的“聖靈”。

以下一份關於腦部傷害的研究,讓我們更好地了解眼窩前額皮層對人類情緒反應的重要性。神經學家達馬西歐(AntonioDamasio)曾研究過因中風、腫瘤或腦部遭到重擊以致額葉皮層部分功能受損的病例。20世紀90年代,達馬西歐發現,當眼窩前額皮層某些部位受到損害時,病人會喪失大部分的情緒功能。這些病人告訴達馬西歐,他們應該感覺到自己的情緒,但他們卻什麼感覺也沒有,針對這些病人的自主反應所做的研究也證實,這些病人沒有產生一般正常人在面對可怕景象或美景時會有的正常身體反應。但是他們分析推理及邏輯思考的能力並未受到影響,而智力測驗及對社會規則與道德規範等知識的測試的表現也很正常。
這樣的病人接觸外在世界時,會發生什麼事?現在,他們已不受情緒干擾,那么他們是否會變得非常講求邏輯,能看穿蒙蔽我們其他人的感情迷霧,走向完全理性之路?情況剛好相反,他們會發現自己連簡單的決定或目標都沒辦法做主,整個生活分崩離析。當他們看著外在世界,他們心想:“我現在該乾什麼?”擺在他們眼前有好幾十種選擇,但他們的內心沒有喜惡。所以每項選擇他們都必須用理性——去分析對錯,但是因為他們內心沒有任何感覺,所以他們也找不到選擇的理由。而我們其他人面對這個世界時,我們那充滿各種情緒的大腦會立即、自動地評估種種可能性,通常我們的大腦會做出最佳選擇。只有在兩三個選擇都不錯的情況下,我們才需要用理性衡量不同選擇的利弊得失。

我們人類的理性其實非常依賴複雜的情感,因為只有在充滿情緒的大腦運作順暢時,我們的理性才得以運轉。柏拉圖把理性比喻為控制桀驁不馴的馬匹的馬夫,可能有過度強調智慧及馬夫力量之嫌。我認為騎象人騎在大象背上的比喻更貼近達馬西歐的研究結果:理性與情感必須攜手合作,人才會表現出聰慧的行為,但是情緒(大象)仍負責絕大部分的工作。一直到大腦出現新的大腦皮層,騎象人才開始活躍起來,大象也因此變得更加聰明。P8-111

決策中的象與騎象人

決策中的象與騎象人  

“有一股奇妙的力量牽引著我向前。情慾及理性各自朝不同的方向拉扯著我。我很清楚哪一條是正確的路,心裡也很認同,但我卻踏上錯誤的路。”這是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在《變形記》(Metamorphoses)中,描述女主角美狄亞夾在自己對傑森的愛與對父親的責任之間左右為難、痛苦萬分的一段文字。

雖然社會科學普遍認為人類是具有理性的生物體,能夠利用手邊所能掌握到的信息及資源恰當地設定目標、達成目標,但在很多情況下,人類往往並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受到自身潛意識的驅動,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這種情況在決策中尤為常見。

決策是人類的基本行為之一。但在複雜的情況下,人們究竟依據什麼做出決策?為什麼有人會不由自主地犯下非常明顯的決策錯誤?為什麼有的決策者會做出明顯有違自己意願的決策?為什麼有的決策看似順理成章,卻帶來意料之外的麻煩?

當代積極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的著作《象與騎象人》中的一些觀點有助於回答這些問題。海特認為,人類的心理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半如同一頭桀傲不馴的大象,代表著我們身上的動物本能和非理性的方面;而另一半則像是一個理智的騎象人,代表著意志和理性的方面。人們常常深陷大象和騎象人的鬥爭漩渦不能自拔,理性和非理性之間的交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決策的過程和結果。

象與騎象人的鬥爭

實際上,從古希臘時代起,人們就已經意識到人類心理的分裂性。柏拉圖曾將自我的“心靈”(soul)比喻成一匹馬車,而由“心理”的冷靜、理性的那一面來駕馭馬車。2300年後,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三分人格論:自我(ego,即有意識、理性的自我)、超我(superego,道德良心,有時會拘泥於社會規範)以及本我(id,即各種欲望,總想即時行樂)。他的分析在於教育人們強化自我,讓自我更好地控制本我,並擺脫超我的束縛。

喬納森.海特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人類的心理有控制化和自動化兩部分的觀點:控制化如同騎象人,自動化即猶如一頭桀驁不馴的大象。他認為,人類的自我形象,就像是一個騎在大象背上的人。你手裡握著韁繩,只要動動韁繩,你可以指揮大象轉彎、停止或向前走,但這隻有在大象沒有它自己的欲望時,你才可以指揮得了大象。一旦大象真的想做什麼,你根本鬥不過它。人們的這種心理爭鬥比我們所想像的更頑固、更強有力而且隱蔽地影響著每個人。

究竟為什麼會有大象和騎象人的爭鬥,騎象人為何奈何不了桀驁不馴的大象?喬納森.海特從生理、進化和心理幾個方面給出了解釋。

首先,從身心結構來說,身體的很多器官和組織都具有不受意志控制的獨立運作能力,最典型的是“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nervoussystem)。身體每個部位都有它的情緒及主張,比如腸就可以反映出第二腦的運作。人類的腸是由一個巨大的神經網路排列而成,該神經網路包含一億個以上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處理消化作用和從食物攝取營養的所有運算。你可能會以為腸腦會接收到頭腦的發出的指令,並依指令行事,但事實上,腸腦擁有高度自主權,即便連線它和頭腦之間的迷走神經斷裂,腸腦仍可照常運作。

其次,“割裂腦”研究說明,我們的左右大腦各自獨立控制著一些心理和行為模組,有時候它們會意見向左,各行其是。“割裂腦”研究是指,由於人腦有兩個大腦半球,連線左右兩大半腦的神經纖維稱作“胼胝體”(corpuscallosum),其中,左半腦接收來自人體右半邊的信息,並發出命令以移動左手左腳,而右半腦相反,因此,如果切斷“胼胝體”(為了防止癲癇病發作),病人即會患“虛構症”:左腦中的語言中樞雖然無從得知“自我行為”的真正原因和動機,但還是會立刻反應。比如,如果對右腦閃現“走”這個字,病人可能就會站起來走掉,但問他為什麼站起來,他也許會回答:“我要去拿可樂。”左腦的這種“詮釋模組”本質上就是個騎象人,它也會讓人們陷入自己虛構的理由中。

再次,從大腦進化的角度來看,最早期的哺乳動物的前腦已經發展出合稱為“邊緣系統”(limbicsystem)的下丘腦(hypothalamus,專司協調基本衝突及動機)、海馬(hippocampus,專司記憶)和杏仁核(amygdala,專司情緒學習及反應),這一系統隱藏著許多基本的動物本能。隨著進化的進行,高級哺乳動物,尤其是靈長類動物的大腦發展出新的大腦皮層——就像一層層加蓋的房屋一樣。海特認為“或許額葉皮層乃理性之所在”。

最後,一些“自動化加工能力”出現得較早,比如鳥類的定位能力、蜘蛛能夠結出複雜而結實的網等,但只有語言的出現,才使得控制化加工成為可能。但控制化加工的成熟度遠不能和自動化加工相比,畢竟後者是經過了億萬年演化而來的,已經接近完美,這就造成了瘦弱的騎象人騎在健壯的大象身上的局面。

有時大象會聽從騎象人的指示前進,但有時大象會由著自己的性子來,讓騎象人束手無策。在這個意義上,海特贊同大衛.休謨之名言:“理性,應該只是激情的奴隸,除了服從沒有其他可能。”這話多少有些令人沮喪,但它卻接近事實的真相。

警惕決策的陷阱

人們最常遇到的決策困擾有三種:“不由自主”、大象的個性自我膨脹以及騎象人喜歡編造理由支持大象的行為。比如,為了塑造完美的身形,人們會在冰櫃上貼滿各種紙條,標明各種食物所包含的卡路里及肥胖可能導致的各種疾病;但每次走進超市,人們又會不由自主將手伸向貨架上的冰淇淋、朱古力或布朗尼蛋糕。人類在漫長的種系進化中遺留下的適應性行為模式,也會成為人們決策時不由自主的行為的動因。比如,人們都有“互惠互利”的本性:別人給了我們好處,我們本能地想進行回報。如果你事先接受了推銷員贈送的小禮品,你就更有可能購買他的產品。

大象自我膨脹的本性也會造成人們的決策困擾。心理的大象讓人們習慣於把自己看作是永不犯錯的國王、道德的標桿,這就是常常“看見對方眼中的刺,卻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優點和功勞全是自己的,缺點和過錯都是別人的。作為領導者,這種偏見會直接影響他們對下屬的評估;而權力越大、職位越高越可能助長大象的這種自我膨脹。

有時,騎象人搞不清楚行為的原因,卻喜歡編造理由,和大象一起來“欺騙”我們,這種決策誤區最具隱蔽性和戲劇性。比如,當心理學家把式樣相同顏色不同的襪子一字排開,讓被試者選擇一雙自己最喜歡的襪子並說明選擇理由時,很多人都選了紅色的。但每個人的理由卻不盡相同,比如“紅色象徵愛情”、“紅襪子能帶來好運”及“我喜歡這雙,因為我奶奶有一雙這樣的襪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