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

原文

學而第一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
吾必謂之學矣。」
『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
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
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
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
知來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

注釋解釋及評析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顧名思義本篇章節都與學習和學習內容有關,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情商理論。《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三四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共16章。
【原文】
1·1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有道德學問的男子的尊稱,《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我們可以翻作先生。
(2)學:學習。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易、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時時,隨時。習:本義為小鳥習飛;由學習而練習,進一步的實踐。
(4)說:音yuè,同悅,喜悅。
(5)朋:志同道合的人,也就是同心之人。
(6)樂:快樂,高興。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知,了解。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習了古聖先賢為人處事的道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再進一步的實踐,不是很愉快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內心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有德的君子才能這樣嗎?”
【評析】
本章第一句說了學習古聖先賢道德學問的重要性,孔子說過,吾嘗終日不食以思,無益,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當然學習的內容一定要選好,這裡的學絕不是指現在學生學習的填鴨式的知識,孔子的學指的是內學,是關於人本身的學問。而現代的科學技術,生活常識是外學,是關於外在世界的學問。古人認為只有做人的學問學好了,才能正確的使用駕御外學。否則就如莊子所說的,人之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而又知識有天才卻沒有道德根基的高科技人才,更是危險。
第二句說明了,有道德的人是孤單的,正如弟子規所說,仁者稀,流俗眾。所以見到志同道合的人很快樂。周易也說過,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第三句說明了有道德的人常常不被人所理解不為所用,這就需要自己排解心中的苦悶。人不知而不慍,這是更近一步的道德。
【原文】
1·2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8)?”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書上也提到有若似聖人。
(2)孝弟:孝,子承老,孝順。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悌,從弟心,敬也。即弟弟對待兄長尊敬的態度。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乾犯。上,指在上位的人,領導。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沒有這種事情發生。
(6)務本:務,從事、致力於。本,根本。
(7)道生:道理就產生了,指由根本產生出一套理論和方法。
(8)為仁之本:為,是。仁,從二人,規範人與人的關係。之,的。本,根本。
【譯文】
有子說:”做人孝順父母,尊敬友愛兄長;卻喜好忤逆冒犯領導,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冒犯領導的下屬,卻喜好造反作亂,這樣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致力於根本,根本建立了,為人的道理原則就產生了。孝順父母、尊重友愛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評析】
上一章說學習的事,緊接著第二章就說孝悌,並且說孝悌是道的根本,可見學習的中心內容就是孝悌。孝悌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會安定的根本所在。
【原文】
1·3子曰:巧言令色(1),鮮(2)矣仁。”
【注釋】
(1)巧言令色:巧妙美麗的言辭。令色,修飾得美好的外表。巧,巧妙。令,美好。色,外在,外表。
(2)鮮:少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巧妙的言辭,美麗的外表”,這種人很少有仁德的。
【評析】
甘言雖美,用之必敗。這章是說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巧言令色,孔子這句話可把我們現代人罵完了,我們現代人崇尚競爭,事事好表現,唯恐沒有眼球,要的就是金玉其外,光鮮的外表。令色相當於現代的面子工程,孔子說:吾未見好色如好德者,可見古今人心都差不多。
【原文】
1·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
【注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以孝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三,三方面。省(音xǐng),檢查、反省。
(3)忠:從中心,做人有中心;忠實,忠誠。
(4)信:誠信,守信用。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聖人傳下來的。習,小鳥習飛,實踐。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從三個方面反省自己,為別人謀劃辦事是不是忠誠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守信了呢?聖賢們傳下來的道德學問我是不是實踐了呢?”
【評析】
上章說到光鮮的外表,沒有實德。這章看看我們曾子的默默無聞,不顯山不露水。曾子就是巧言令色的方面,這是一正一反兩個教材。做人第一要隨時反省自我,要忠實,交朋友要守信用,還有學習和實踐聖賢傳下來的學說。
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儒家的學問完全是內求的,而本章所講的自省,則是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
【原文】
1·5子曰:“道(1)千乘之國(2),敬事(3)而信,節用而愛人(4),使民以時(5)。”
【註解】
(1)道:一本作“導”,治理,引導。
(2)千乘之國:乘,音shèng,意為輛。這裡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總計100人。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中等以上的諸侯國家。
(3)敬事:敬,慎重,謹慎。事,政務,政事。
(4)節用,節省用度。愛人:愛護人民。
(5)使民以時:時指農時。古代百姓以農業為主,這是說要役使百姓按照農時耕作與收穫。徵用人力要避開農事。
【譯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一般意義上的國家,慎重對待各種政務和事情,對人民恪守信用。節約在位者的用度開支,而愛護人民。役使百姓要按照農時,徵用人力要避開農時”。
【評析】
第五章由上面曾子的內學,內在的修養,說到了外在的套用,如何的治理好一個國家。其重點就在於中間的兩個字愛人。全章都是發揮這兩個字,說明了治國的大政方針,要注意到幾個重點。其中節約政府的用度開支,就可以少向人民征賦稅,是愛護人民的具體的直接的表現。
至此本篇告一段落,本篇以學而為名,終篇主旨就在一個學字。學好了,是什麼樣子,學習的內容是什麼。下面兩章說明了學習的基本內容,和尊重賢者的重要性。
【原文】
1·6子曰:“弟子(1)入(2)則孝,出(3)則弟,謹(4)而信,汎(5)愛眾,而親仁(6),行有餘力(7),則以學文(8)。”
【注釋】
(1)弟子:弟弟和兒女,指學生。老師視學生為親人照顧和教育。
(2)入:在家。
(3)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在外為人處事。弟,悌也,以弟心對待外人,尊敬。
(4)謹:謹慎。
(5)汎:音fàn,同泛,廣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餘力:能行上幾點而又多餘的能力和時間。
(8)學文:學習文化。主要有易、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家裡,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象別人的弟弟一樣尊敬順應別人。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守信用。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化知識。”
【評析】
本章雖然字數簡約,卻豐富而詳實的談到了學習的問題。首先做人的根本是孝悌,提到幹事要謹而守信,在接下來是拓寬心量,愛一切人,而其中的主線又是親仁,就象孔門七十二賢親近孔子一樣,親仁就有主心骨,很是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始終把內在的道德的修養擺在第一位,而把文化修養擺在了輔助再提升的位置上,這對於現代教育很有啟發,我們在教育上是否全世界都在顛倒行事。我們注重文化科學技術藝術的學習,而忽略了為人處事道德能力的培養。用現代的話說我們特別注重智商的提高,而忽略了情商的培養。
【原文】
1·7子夏(1)曰:“賢賢(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釋】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
(2)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賢賢即尊重賢者。
(3)易色:改變臉色和態度,肅然起敬也。
(4)致其身:致,獻致。身,身體。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尊重有賢德之人,見之肅然起敬。侍奉父母,能夠竭儘自己的能力;從事於領導,能夠貢獻出自己的身心能力;同朋友交往,說出的話算數,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說他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評析】
孔子認為一個人沒有在學校學習,如果做到本章的幾點,就是學習過了。本章的重點在一個賢字,賢者是學習的對象和榜樣,也是學習的終極目標。很明顯,孔子所謂的學習重點在更內在的情商,而不是較外在的智商。
【原文】
1·8子曰:“君子(1)不重(2)則不威;學則不固(3)。
主忠信(4)。無(5)友不如己者(6);過(7)則勿憚(8)改。”
【注釋】
(1)君子:有德者。
(2)重:自重。
(3)學則不固:所學就不鞏固。
(4)主忠信:以忠信為主線。
(5)無: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釋為不如自己,因為朋友要批評勸善,朋友與朋友是平等的,不如自己,很容易傷害到對方,埋下隱患。另一種解釋說,“不如己者,不類乎己,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亦通。
(7)過:過錯、過失。
(8)憚:音dàn,害怕、畏懼。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知道自重就沒有威嚴,所學就不能鞏固。
那么君子怎么自重呢?君子以忠誠守信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叫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評析】
本章說明了君子要有威信,有威信道德學問能影響到人,學問才鞏固。而君子之威信產生於自重。自重說了三方面,其中的第二點是君子要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作為道德學問的輔助和處世的幫助,一個人是不能成事的。
【原文】
1·9曾子曰:“慎終(1)追遠(2),民德歸厚矣。”
【注釋】
(1)慎終:慎重於結果,人人都希望事情有個好結果,或自己有好結果。
(2)追遠:追溯遠因。
【譯文】
曾子說:“慎重於結果不如追溯事物發展的遠因,萬事有果必有因。明白這個道理,人民的道德就會歸於醇厚。”
此說來源於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甚確,致以感謝。
【評析】
因果規律是事物發展的大原則,許多規律都是構建在這個規律之上的。聖賢的一切理論都是從這個出發的。比如我們的學習,就是要找出各種因果關係。我們為什麼要做賢人,不做小人,小人自有小人的因果,賢人自有賢人的境界和自在。如果沒有因果,我們又學個什麼。古語云:自求多福。
【原文】
1·10子禽(1)問於子貢(2)曰:夫子(3)至於是邦(4)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5)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7)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1)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
(2)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據《史記》記載,子貢在衛國做了商人,家有財產千金,成了有名的商業家,子貢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儒商之一。
(3)夫子:夫,丈夫。子,對男子尊稱。夫子,這裡是學生對孔子的尊稱。
(4)邦:國家。
(5)抑:表示選擇的文言連詞,有“還是”的意思。
(6)溫、良、恭、儉、讓: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
(7)其諸:語氣詞,有“大概”的意思。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一定要聽聽這個國家的政治政事。他是有所要求想做官呢,還是要給他們提建議。子貢說:“我們老師要得到的是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這五種品德。我們老師要得到的,大概和別人所求的不同。
【評析】
本章通過子禽與子貢兩人的對話,說明了孔子的情商,溫良恭儉讓。隱含的意義,這是從政者的道德,孔子是有資格從政的。
【原文】
1·11子曰:“父在,觀其(1)志;父沒,觀其行(2);三年(3)無改於父之道(4),可謂孝矣。”
【注釋】
(1)其:他的,指兒子。
(2)行:音xìng,指行為。
(3)三年:三,多也。三年指較長時間。不一定確指三年的時間。
(4)道:道路,方法,政策。
【譯文】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還沒有獨立處理事情),主要的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他來做決定了,就要考察他的行為了。
父親死後,還能較長時間按父親的方法辦事,不改變父親在時的規矩,可以叫做孝順了。
【評析】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兒子主事可能將父親的策略推倒重來,這是心中沒有父親,徹底否定了父親。兒子對於父親的長處要繼承,在繼承的基礎上再發展。這章就一個家庭的主事者而言。
【原文】
1·12有子曰:“禮(1)之用,和(2)為貴。先王之道(3),斯(4)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釋】
(1)禮:指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禮儀。孔子的“禮”指“周禮”,禮節、禮儀,也指人們的道德規範。
(2)和:和諧、協調。
(3)先王之道:先王治世之道理。
(4)斯:這個。
(5)節制
【譯文】
有子說:“禮制的套用,以和諧為要點。古代先王治國的方法,美就美在禮制。
不論大事小事都是按照禮的規定來操作實行的。
禮制的規定很完備,但在現實運用中並不是每條都要照章實行,要靈活,根據實際情況來取捨;知道和諧的宗旨來實現和諧的目的。
不以禮來節制人的思想和行為,也是不可行的。”
【評析】
社會治理的要點和終極目標是和諧,和諧的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這對於現在有指導意義,我們不能以物為本,也不能以科技為本。而治理的根本是要有一套規章制度以及人與人相處的禮儀和規矩。而人與人相處的禮儀和規矩,正是我們現代人所缺失的;我們說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但不包括現代人,連外國人都比我們有禮。盛世制禮制樂,不知道將來會是什麼樣子。
【原文】
1·13有子曰:“信近(1)於義(2),言可復(3)也;恭近於禮,遠(4)恥辱也;因(5)不失其親,亦可宗(6)也。”
【註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義:道義。
(3)復:實行。復,踐其言也。
(4)遠:音yuàn,遠離,避免。
(5)因:原因,動機。
(6)宗:宗法之,取法。
【譯文】
有子說:“信用承諾符合於道義,話就能夠實行;有恭敬心而遵循於禮制,這樣才能遠離恥辱;為人處事的動機不離開自己的親人,時常為親人作想,也是可以宗法的。”
【評析】
禮制的根本內容就是道義,國家根據人情制定的禮制可以避免恥辱和失敗。而我們的言行要注意到我們的親人,對我們的親人要有好的影響。人的動機是要常常為親人作想。
【原文】
1·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謂好學也已。”
【注釋】
(1)就:靠近、看齊。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端正。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追求飲食的飽足,不過分追求居處環境的舒適;工作勤奮敏捷,而說話謹慎;接近有道德的人,端正自我;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評析】
這又是一種好學的典範,重點在就有道。
【原文】
1·15子貢曰:“貧而無諂(1),富而無驕,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3),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謂與?”子曰:“賜(5)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6)。”
【注釋】
(1)諂:音chǎn,意為巴結、諂媚,討好。
(2)何如:怎么樣。
(3)貧而樂:貧困卻能快樂。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加工玉石過程,第一步切開石頭找玉。第二步磋除殘石現玉。第三雕琢成形。第四打磨拋光。這裡比喻人一步一步的修養品德。
(5)賜:子貢名,孔子對學生稱其名。
(6)告諸往而知來者:諸,之;往,過去的事情;來,未來的事情。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滿看不起人,怎么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快樂,雖富裕而又愛好禮節的人有境界。”子貢說:“《詩經》上說,‘一步一步,像治玉一樣,切開石頭,磋去殘石,雕琢成型,打磨拋光’,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嗎?”孔子說:“賜呀,可以開始和你討論詩經了,我告訴你一個道理,你能引申出另一個道理。
【評析】
本章由貧人富人的修養問題,引發出孔子教學的一個重要的宗旨,那就是啟發性的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的思維,可見孔子是否定填鴨式的教育的,孔子注重把學生培養成自己思維的人,而不是權威怎么思維,我就怎么思維。
【原文】
1·16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注釋】
(1)患:擔心。
(2)人:別人。
【譯文】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評析】
人最容易乾的就是表現自己,而一個君子應該擔心的是自己沒有道德學問,而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即使沒有人了解自己,自己沒有用武之地,心也要淡然處之
俗語說,士為知己者死。老子說,知人者智。了解別人是人最大的智慧。智商是了解外物,而情商是了解人,孔子可以說是情商教育的集大成者,而由學而全篇的內容,我們可以看見,我們的古人以及我們中華民族自古是很重視情商教育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