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傣族詩歌》

《論傣族詩歌》是中國傣族17世紀初的哲學和文藝理論著作。論述了天地的起源、人類的形成、語言思想和文學藝術的產生和發展等問題。

《論傣族詩歌》

正文

中國傣族17世紀初的哲學和文藝理論著作。作者祜巴勐,雲南西雙版納人,古代傣族詩人、文藝理論家和哲學家。“祜巴勐”系作者生前在傣族佛教中的職位,真實姓名不可考。《論傣族詩歌》寫於傣歷 976年(1614)。其後,僅有傣文手抄本流傳於民間。1980年岩溫扁根據康朗應收藏的手抄本譯為漢文,1981年由中國民間文學出版社出版。
《論傣族詩歌》包括前言、結束語和正文 9章,共4萬餘字,論述了天地的起源、人類的形成、語言思想和文學藝術的產生和發展等問題。該書認為,在幾億億年以前,沒有地球、月亮、大陽和星星,整個天地是一個無限的真空,其中充滿著騰騰滾動的氣體、煙霧和狂風。氣體、煙霧和大風經過1萬億年的翻騰滾動,凝結成地球。剩餘的氣體、煙霧和大風繼續翻騰滾動,而後又凝結成英叭神。英叭神用他身上的污垢使地球變大,又用他身上的污垢創造了男神和女神,男神女神又用泥土創造了最初的人類。有了人類和人類的活動以後,才產生思想、語言和詩歌。思想是語言的基礎,不表達思想、心理、感覺的喊聲不能算是語言,但是,思想和語言的基礎是感覺,而感覺的前提是人類的活動和外物的存在,因此,必須先有地上的存在物,才會有關於這個存在物的思想和語言。
《論傣族詩歌》認為,詩歌的根源在人類的生活和勞動中。人們在生活和勞動中產生哀傷和歡樂,哀樂之情必發為語言,這種從心底出來的語言最美,天長日久逐漸演變成了歌謠。歌謠的歌調產生於人們對自然界中泉水聲和鳥聲的模仿。該書分析了詩歌中的幻想、神話以及宗教觀念的根源。認為人們面對可憎可悲的現實,一方面感到失望,另一方面則在理想的鼓舞下從悲哀中產生力量。但是,人們在統治者和佛教的約束下,又不能直接表現自己反抗的力量,“於是,只好用它來變成幻想、理想和希望的力量,而寄託幻想、理想和希望最好的辦法,莫過於神佛和鬼怪了”。
《論傣族詩歌》認為,傣族社會經歷了兩個階段,先是“古人的時代”,那時沒有村寨和勐,沒有首領,沒有等級。後來進入“盤”的時代,“盤”就是首領,這時人類開始組成村寨,有了村主、寨主,以後又有了“勐”,即首領和王。在前一時代,人們隨心所欲地吟唱詩歌,不受任何約束。在後一時代,詩歌受到社會的約束,約束於統治者的權力。
《論傣族詩歌》指責佛教,說佛教篡改和利用傣族的原始宗教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它認為“文字出自人的手”,詩歌來自人類的活動,不同意某些傣族佛教徒宣揚的佛祖為人類創造文字和詩歌的說法。但是,它也肯定佛教對傣族敘事詩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論傣族詩歌》把封建統治者比喻為森林中殘害其他野獸的“虎霸王”,號召人們起來同“虎霸王”鬥爭。
《論傣族詩歌》寫作時,傣族的封建社會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思想、文化均有相當的發展,佛教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祜巴勐雖然是個僧人,但他對佛教採取了批評的態度,在當時這是難得的。
《論傣族詩歌》關於天地、人類起源的論述,雖然採取了神話的形式,但包含著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在論述思想、語言、詩歌的起源時,它提出了一些樸素的、實質上是唯物主義的觀點。它對於詩歌和勞動關係的論述,對詩歌中幻想成分根源的論述,基本上是正確的。它對封建統治者和佛教的指責,表現了下層人民的思想和要求。它作為一部內容豐富的哲學和文藝理論著作,在傣族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