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學》

《詩經學》

《詩經學》,作者:胡樸安, 出版社:嶽麓書社,(一)詩經學者,學也。學也者,以廣博之徵引,詳餓之思審,明確之辨別,然後下的當之判斷也。(二)詩經學者,關於《詩經》一切之學也,(三)詩經學者,關於《詩經》一切之學,按學術之分類,而求其有統系之學也。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嶽麓書社;第1版(2010年12月1日)
叢書名:民國學術文化名著叢書
平裝:131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807614862,9787807614869
條形碼:9787807614869
商品尺寸:22.4x14.8x1cm
商品重量:200g
ASIN:B004QL7L24

內容簡介

詩經學》主要內容簡介:(一)詩經學者,學也。學也者,以廣博之徵引,詳餓之思審,明確之辨別,然後下的當之判斷也。(二)詩經學者,關於《詩經》一切之學也,(三)詩經學者,關於《詩經》一切之學,按學術之分類,而求其有統系之學也。

編輯推薦

《詩經學》:民國學術文化名著叢書

媒體推薦

吾老友朴安所著之《詩經學》,乃其癱瘓之後所寫,詩語純粹,情語深摯。朴安篤厚長者,其所成節,質樸有益於世,如其為人。
——葉楚傖
對《詩經》研究史進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清理它的發展過程……掌握髮展的線索,批判地繼承一切有益的養料,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是建立當代新《詩經》學的必要條件。很遺憾,過去只有經學史中提供過一些零散的記載,近代胡樸安的《詩經學》就是初步綜合這些材料的一本書。
——夏傳才

目錄

緒論
命名
原始
作詩采詩刪詩
大序小序
六義
四始
詩樂
詩譜
三家詩
讀詩法
春秋時之賦詩及群籍之引詩
兩漢詩經學
三國南北朝隋唐詩經學
宋元明詩經學
清代詩經學
詩經之文字學
詩經之文章學
詩經之禮教學
詩經之史地學
詩經之博物學
研究詩經學之書目
後記

文摘

按范氏之論,言“作詩非緣樂,作樂必因詩”。證以《虞書》所言,頗為可信。《虞書》云:“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孔氏穎達《正義》云:“詩言人之志意,歌詠其義以長其言,樂聲以此長歌為節,律呂和此長歌為聲。”據此樂由詩作,詩不因樂而作也。宋王普云:“古者既作詩,從而歌之,然後以聲葉律,和而成曲是也。”惟范氏又言:“三百五篇,無非樂章樂譜。”則其言未晰。詩為樂詞而非樂譜;樂譜者聲律之謂。詩之所以不能歌者,正以聲律已亡,而譜不存也。
以上四家之說,皆謂三百五篇之詩,悉可人之樂章。惟其為說,則各有不同。馬氏謂“詩者貞淫正變之詞,樂者清濁高下之節”,是詩者文詞之謂,樂者聲律之謂。陳氏謂“樂與詩分為二教”,詩雖入于樂章,而詩自為詩,樂自為樂也。魏氏謂“詩有為樂不為樂之分,樂有正歌散歌之別;為樂之詩人樂為正歌,不為樂之詩人樂為散歌”。范氏謂“詩非緣樂而作,而樂必因詩而作”。是四說之不同者如此。然除魏氏之說,稍有凝滯外,其餘要皆可以相通。以馬氏之說而論之:詩與樂判為二事,詩者文詞,文詞而不可謂樂也;樂者聲律,聲律而不可謂詩也。文詞所以達意志,聲律所以和節奏。溫柔敦厚,此文詞之所以能感物也。廣博易良,此聲律之所以能動人也。陳氏二教之說,與馬氏之說,原可相通。詩樂雖各自為教,而樂之所歌者,皆因詩之文詞,加以節奏:是范氏之論,與馬氏陳氏之說,亦不相背也。魏氏之說,雖稍有凝滯,而正歌散歌之說,足以補諸家之所不及。此四家之說,不可偏廢者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