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山樽二首》

《詠山樽二首》是盛唐時期李白的作品之一。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詠山樽二首》

【創作年代】盛唐

【作者姓名】李白

【文學體裁】五言詩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

詠山樽

【其一】

蟠木不雕飾,且將斤斧疏。

樽成山嶽勢,材是棟樑余。

外與金罍並,中涵玉醴虛。

慚君垂拂拭,遂忝玳筵居。

【其二】

擁腫寒山木,嵌空成酒樽。

愧無江海量,偃蹇在君門。

注釋譯文

【注釋】

⑴金罍,大型盛酒器和禮器。

⑵嵌,開張貌。

【譯文】

其一:

盤根錯節的樹瘤,也不用刀斧劈削雕飾。

也不堪作為棟樑之才,中間挖空就是酒杯杯,反扣著倒有高山的氣概。

這木樽常常與黃金的酒壺放在一起,裡面倒是盛滿了玉色酒汁。

面對大人的垂青真是有點慚愧,將就在你華美的宴席上湊個人數吧!

其二:

一段來自寒山,仿佛無用的臃腫樹瘤木頭,挖空作為酒杯。

我自己也很慚愧沒有江海的酒量,只好在大人你的門下敷衍過過日子。

作品評析

第二首:“擁腫寒山木,嵌空成酒樽;愧無江海量,偃蹇在君門。”這酒樽是臃腫的寒山木鏤空做成的。只因為其量不夠大,所以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在山中人家派用場。這裡透露出的信信息是:李白認為自己不能被重用的原因是沒有能夠容納難容之事的度量。李白太高潔了,他容不得楊國忠之流的驕橫跋扈,所以被排擠出長安。

作者簡介

李白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懷著平亂的志願,於公元756年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於當塗(今屬安徽)。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