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術:科學的記憶方法》

《記憶術:科學的記憶方法》

《記憶術:科學的記憶方法》系"四種記憶的比較研究"科研項目的研究成果之一,也是國內從心理學角度系統介紹記憶術的專門著作。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
.

作者:車麗萍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409056
出版時間:2006-12-01
版次:1
頁數:199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所屬分類:圖書>勵志與成功>成功學
定價:¥14.00

內容簡介

《記憶術:科學的記憶方法》以記憶方法為主線脈絡清楚,行文簡練。書中列舉了許多實例、實驗與事實,引用文獻邏輯性強,注重其代表性新穎性,尤其是實驗上的代表性,並以專門篇幅介紹了近年來日益活躍的內隱記憶研究和記憶腦科學方面的最新進展,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多維度的全新視角。可以說,《記憶術:科學的記憶方法》不失為一部具有可讀性指導性參考價值代表作品。既可供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人員參考,還可供社會學、人力資源管理等相關領域的工作者參考,特別是對廣大的大中學生、青年人以及所有對記憶感興趣的讀者更具有直接的理論指導意義與實踐套用價值。

作者簡介

車麗萍,心理學博士後。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著有《自信心及其培養》,參編《心理學大辭典》,在《心理科學》等權威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主要從事人格與套用心理學、管理心理學、教育經濟與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媒體評論

本書系“四種記憶的比較研究”科研項目的研究成果之一,也是國內從心理學角度系統介紹記憶術的專門著作。本書以記憶方法為主線,脈絡清楚,行文簡練。書中列舉了許多實例、實驗與事實,引用文獻邏輯性強,注重其代表性和新穎性,尤其是實驗上的代表性,並以專門篇幅介紹了近年來日益活躍的內隱記憶研究和記憶腦科學方面的最新進展,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多維度的全新視角。可以說,本書不失為一部具有可讀性、指導性與參考價值的代表作品。既可供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人員參考,還可供社會學、人力資源管理等相關領域的工作者參考,特別是對廣大的大中學生、青年人以及所有對記憶感興趣的讀者更具有直接的理論指導意義與實踐套用價值。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什麼是記憶
一、記憶的概念
二、記憶的重要性
三、記憶的理論
第三節 記憶腦科學方面的研究
一、大腦皮層與記憶有關的部位
二、記憶的生理單元
三、外顯記憶的神經機制
四、內隱記憶的神經機制
五、工作記憶的神經機制
第二章 記憶的種類與測量
第一節 記憶的種類
一、瞬時記憶、短時記憶與長時記憶
二、形象記憶、語義記憶、情緒記憶、運動記憶與情景記憶
三、外顯記憶與內隱記憶
第二節 記憶的測量
一、記憶的品質
二、記憶的測量
第三章 記憶的過程與規律
第一節 記憶的基本過程
一、信息編碼——識記
二、信息儲存——保持
三、信息提取——再現
第二節 記憶規律
一、時間律
二、數量律
三、遷移律
四、強化律
五、對比律
六、意向律
第四章 行之有效的記憶術
——記憶的一般方法
第一節 聯想
一、接近聯想法
二、相似聯想法
三、對比聯想法
四、關係聯想法
第二節 組塊
一、組塊的概念
二、主觀組織
第三節 媒介
一、以自然語言為媒介的組織加工
二、以視覺表象為媒介的組織加工
第五章 行之有效的記憶術
——記憶的特殊方法
第一節 思維性記憶方法
一、理解記憶法
二、聯想記憶法
第二節 對象性記憶方法
一、系統記憶法
二、概括記憶法
三、圖表記憶法
四、字鉤記憶法
五、提綱記憶法
六、整體記憶法、部分記憶法與綜合記憶法
七、嘗試回憶記憶法
第三節 時間性記憶方法
一、及時記憶法
二、分散記憶法與集中記憶法
三、循環記憶法
四、過度學習記憶法
五、限時記憶法
六、選時記憶法
第四節 感官性記憶方法
一、直觀形象記憶法
二、朗讀記憶法
三、韻律記憶法
四、多通道協同記憶法
第六章 影響記憶的因素
第一節 主觀因素
一、目的與記憶
二、注意與記憶
三、情緒與記憶
四、知識與記憶
五、信心與記憶
第二節 客觀因素
一、外部情境
二、材料特徵
第七章 記憶的培養與訓練
第一節 記憶的年齡特點
一、少年期的記憶
二、青年期的記憶
三、老年期的記憶
第二節 記憶的培養措施與教育建議
一、記憶培養與訓練的重要性
二、記憶培養與訓練的具體措施與建議
第三節 記憶術的具體套用
一、怎樣記外語單詞
二、怎樣記姓名相貌
三、怎樣記日常瑣事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二、記憶的生理單元
1.刺激痕跡
20世紀初,西蒙海林(Simon&Heling)提出,記憶是“保持痕跡的能力”。之後,有人相信人腦中有記憶痕跡的存在。如當人們記住一個名字時,人腦中就有一個代表那個名字的痕跡存在。最初這種痕跡具有電流的性質,很容易消失,以後經過多次強化,這種痕跡發生了化學性質和組織上的變化,因而成為記憶的烙印。這種記憶痕跡和烙印是活動的,沒有一定的部位。這種看法雖有一定道理,但還不能說明記憶的本質。
2.突觸結構
有研究者對突觸以及單個腦細胞的電生理活動進行了大量研究,結果發現,刺激的持續作用可使神經元的突觸發生變化。例如,神經元的軸突末梢增大,樹突增多、變長,突觸間隙變窄,突觸內的生化變化使相鄰的神經元更易於相互影響,等等。這一看法得到不少實驗的支持。例如,將剛生下的一窩小白鼠分為兩組,一組飼養在有各種設備和玩具、內容豐富的環境裡,另一組放在沒有任何設備的貧乏的環境裡。30天后,發現前一組白鼠的大腦皮層在重量和厚度上均比後一組白鼠有所增加,突觸數目也增多,腦中與學習有關的化學物質的濃度較高,學習行為表現得較好。因此,有人認為突觸結構的變化,可能是長時記憶的生理基礎。
3.核糖核酸
20世紀60年代,分子生物學興起,人們對生物大分子在大腦活動過程中作用的研究有較大進展,這就為在分子水平上揭示記憶之謎打下了基礎。特別是發現脫氧核糖核酸(DNA)藉助核糖核酸(RNA)傳遞遺傳信息的機制,這使得一些心理學家假定,個體記憶經驗是由神經元內的核糖核酸的分子結構來承擔的。這種假設可以由學習引起的神經活動改變與之有關的那些神經元內部核糖核酸的細微化學結構來加以證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