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

《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

金觀濤和劉青峰在這本《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里,“穿過語言的叢林”,具體描畫和分析“意識形態更替的語言學痕跡”,為整理中國人的心靈碎片提供了一個法子。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

《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匯集了金觀濤、劉青峰十年來在一系列大型研究計畫支持下完成的主要成果。作者建立並利用含一億兩千萬字文獻的“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專業資料庫”(1830-1930),以關鍵字如“權利”、“個人”、“公理”、“民主”、“社會”、“科學”、“經濟”、“革命”等政治術語的統計分析為基本素材,各輔以相關的統計圖表,探討它們對應的西方現代政治觀念在中國的引進、演變以及定型過程。不了解這些重要政治觀念,就無法理解支配二十世紀中國人的政治思想以及意識形態的建構和變遷方式。

作者簡介

金觀濤,現任台灣政治大學講座教授,中國美術學院(杭州)南山講座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講座教授。

劉青峰,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二十一世紀》雙月刊前主編

二人長期合作學術研究,合著的主要代表作有《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2年增訂版)、《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3年)、《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一一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第一卷)》(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編輯推薦

《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通過中西現代觀念差異的比較研究,總結出不同於史學界公認的另一種劃分中國近代、現代和當代的思想史分期方案。此外,通過資料庫的套用,突破了過往思想史研究以代表人物或著作為分析依據的局限,開啟以例句為中心的觀念史研究新方法,使研究結果變為可以驗證的。中國思想史研究前輩王爾敏先生稱這一研究方法是“當今哲學界的統計學派”。

《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根據討論的十大基本觀念,整理出十餘萬字近一百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意義演變詞表。可以說,《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既是中國近現代思想史、政治哲學的重要研究著述,也是十分有用的參考工具書。

目錄

致謝
導論:為什麼從思想史轉向觀念史?
上篇:理論探索
一“天理”、“公理”和“真理”——中國文化合理性論證以及正當性標準的思想史研究
二試論儒學式公共空間——中國社會現代轉型的思想史研究
中篇:觀念變遷和術語
三近代中國權利觀念的起源和演變
四中國個人觀念的起源、演變及其形態初探
五從“群”到“社會”、“社會主義”——中國近代公共領域變遷的思想史研究
六從“天下”、“萬國”到“世界”——兼談中國民族主義的起源
七從“共和”到“民主”——中國對西方現代政治觀念的選擇性吸收和重構
八從“富強”、“經世”到“經濟”——社會組織原則變化的思想史研究
九從“格物致知”到“科學”、“生產力”——知識體系和文化關係的思想史研究
十革命觀念在中國的起源和演變
下篇:方法論
十一五四《新青年》知識群體為何放棄“自由主義”?——重大事件與觀念變遷互動之研究
十二“科舉”和“科學”——重大社會事件和觀念轉化的案例研究
十三歷史的真實性——試論資料庫新方法在歷史研究中的套用
附錄一“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專業資料庫”(1830~1930)文獻目錄
附錄二百個現代政治術語詞意彙編
附錄三有關統計分析的討論
附錄四導論及各篇文章的英文摘要(EnglishAbstract)
參考書目

作品啟示

金觀濤和劉青峰在這本《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里,“穿過語言的叢林”,具體描畫和分析“意識形態更替的語言學痕跡”,為整理中國人的心靈碎片提供了一個法子。他們的“觀念史研究”是怎么回事?對我們有什麼用?

簡而言之,“觀念”是“指人用某一個(或幾個)關鍵字所表達的思想”,“觀念史研究”就是去“研究一個個觀念的出現以及其意義演變過程”,“如同DNA和RNA分析揭示生物遺傳歷程那樣使我們抓住思想變化的痕跡。”1997年,當時在香港的金觀濤和劉青峰夫婦,由思想史轉入了觀念史研究。他們組建了一個一億兩千萬字的近現代文獻資料的資料庫,並選中一些重要觀念辭彙來做時段、頻率,和用法上的歸類、統計、解讀、分析,可以說是給近現代的重要觀念辭彙“上戶口”、“設檔案”,和“編家譜”。

這部600多頁的著作探討了中國近現代史上與政治相關的重大觀念(如“真理”、“科學”、“民主”、“個人”、“權利”、“社會”、“革命”、“經濟”、“世界”),以及近一百個辭彙的嬗變軌跡。就拿近現代至關重要的“革命”一詞為例。1895年,孫中山赴日,吃驚地發現日本報紙管他叫“革命黨”。在孫中山及當時中國人的語彙里,“革命”這個詞有貶義,就是造反。但自從見了日本報紙上如此的說法,“就有革命黨三字的影像印在腦中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革命”觀念在二十世紀中國演變更替的“語言學痕跡”。

通過給近現代的重要觀念性辭彙“上戶口”、“設檔案”,和“編家譜”,著者發現思想層面的觀念史和政治層面的“斷代史”並不重合。我們所習得的歷史知識一般將1911辛亥革命作為近、現代的分期,這一所謂的主流分期法顯然是基於政治的變遷。而思考歷史是否就應該將觀念史研究比附在政治變遷上面?著者對觀念史的分期體現了不同的思考,為中國當代政治觀念的形成總結出三個階段。

19世紀中期至1895年為選擇性吸收階段,其特點是用中國原有的政治文化觀念對西方現代觀念進行有選擇的吸收。由於該階段對西方觀念的認識不精確,所以,這時往往會出現一詞對應多個西方觀念的現象。例如在使用“民主”一詞時,曾包含democracy和republic兩種不同意義。

第二階段是從甲午後到新文化運動前的二十年(1895-1915),這是中國人以最開放的心態接受西方現代觀念的黃金時期。1895年,維新的日本打敗了以儒家治國的中國,使得朝野上下普遍認為儒家理念必須為國家的失敗負責,儒家倫理從社會空間退縮到了家族、家庭內部。於是大量現代觀念都在這一階段得到空前的吸收;而以前經選擇性吸收的某些現代觀念,在這一時期也在中文語彙里留下了詳細推敲的痕跡,出現了用多箇中文辭彙翻譯同一西方近現代觀念或甄別不同層面含義的現象,也即多詞對一義,比如“格致”和“科學”同指science,“民直”和“權利”同指rights等。這一現象在對economy的翻譯上很明顯,在第一階段是將其翻譯為“富強”,顯然“富強”不能表達economy的準確含義,故第二階段出現用多個辭彙,如“生計”、“國計”、“財經”、“財政”、“經濟”等。

第三階段是新文化運動時期以來的“當代”。中國人通過對外來觀念的消化、整合和重構,形成了左右二十世紀中國直至今天的中國式的現代觀念集成。今天,中國人熟悉的表達西方現代觀念的辭彙,大多是新文化運動時期對前兩個時期引入的辭彙進行再詮釋的結果。這些政治術語至今仍在使用,但其中不少辭彙的輾轉軌跡,則被完全忘卻了。由此說來,中國人至今仍然生活在五四所架構的“當代”思想中。換言之,中國“當代”思想是頗為獨特的,既不是傳統的,但在結構上又與傳統類似;也不是西方的,因一切由西方引進的現代價值都經過重構。五四後的中國人,使用以西方政治術語為藍本的漢語所做的思想表述,每每表達了骨子裡與前現代儒家倫理思維一回事兒的“中國式”意義。之前1895至1915年這二十年“黃金”的觀念吸收期,隨著新文化運動這個觀念轉化期的到來而遺憾地中斷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