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傳》

《英烈傳》

《英烈傳》系由明代民間流傳故事改編而成,敘元朝末年順帝失政,朱元璋率兵起義最終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政權。其中一些小故事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如販烏梅、取襄陽、戰滁州等。至於那些英雄似的人物如常遇春、胡大海、花雲、徐達、李文忠、沐英、朱文正、鄧愈、湯和、郭英、朱亮祖等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基本信息

《英烈傳》,又名《雲合奇蹤》、《皇明英烈傳》、《皇明開運英武傳》等,章回體小說,共八十回,作者不可考,一說為嘉靖時期的武定侯郭勛(郭英的後裔)。現存刊本很多。清同治壬申年如皋義林堂新刻本上註明是徐文長(徐渭)編,存此一說備考。全書分為十卷。

簡介

《英烈傳》系由明代民間流傳故事改編而成,敘元朝末年順帝失政,朱元璋率兵起義最終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政權。其中一些小故事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如販烏梅、取襄陽、戰滁州等。至於那些英雄似的人物如常遇春、胡大海、花雲、徐達、李文忠、沐英、朱文正、鄧愈、湯和、郭英、朱亮祖等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現代流行的評書《明英烈》、《朱元璋演義》等曲藝作品就是據此而加工所成。而且評書、鼓書、平話等關於明英烈的作品,已經屬於“英雄傳奇”特徵濃厚的文藝作品了,人物和故事不局限於史籍記載,更加生動、精彩。

內容概攬

(圖)《英烈傳》《英烈傳》

《英烈傳》第一卷,乃第一至第六回。開卷有玉玲瓏主人和東山主人所作的序。大略述及徐文長懷才不遇,憂憤而借寫此來表示其生不逢時,天不湊巧。立意淺薄牽強。後接各卷回目,並有朱元璋、徐達、劉伯溫(劉基)等一班文臣武將的繡像,酷似民間鬥神、財神造型,不足取。

第一卷大致說元順帝寵幸奸臣撒敦,選魔教僧眾公然淫亂宮中,雖夢中示警、震地為戒也不為所動,遂天命改常、朱元璋出世。元順帝要游白鹿山,命百姓修運河,結果逼得劉福通、韓林兒造反。忠臣脫脫(《宋史》、《遼史》、《金史》的編著者)率兵鎮壓即將取勝,卻被順帝聽信讒言,賜毒酒而死,遂使天下大亂。鳳陽府鍾離縣皇覺寺老和尚壘雲,被玉帝喚上天廷,囑他明年真龍出世以掃清世界,然後玉帝又派身邊近侍金童、玉女下界,一個做天子、一個做皇后。因二人原掌日月龍鳳扇,遂國號為明。金童投胎於朱世珍家,幸得壘雲照顧長大,以放牛為業,後遇疫癘,被迫入皇覺寺為僧。為僧眾不容,只好到滁州投舅舅郭光卿,巧遇玉女,她投胎為郭家養女,對其有懷餅之恩。朱元璋販梅子去襄陽,結交天下英雄。如湯和、鄧愈、郭英、吳禎等。

第二卷從第七回到第十六回,說朱元璋回家途中,武當山打擂,一幫下凡扶佐他的星宿出世。恰逢郭光卿也起兵為滁陽王,遂同去輔佐。又去訪得良將徐達,屢敗元兵,取了滁州、和州一片地盤,又納常遇春。不久滁陽王病死,朱元璋立其子為和陽王,自任兵馬大元帥。和陽王欲殺朱元璋,乃辦興隆會,邀朱元璋赴會,吳禎單劍隨侍。徐達用計布兵,劍斬孫德崖。然後揮兵大進,攻占金陵,封為吳國公。

第三卷則從十七回到二十六回。說劉伯溫白猿獻書,來投真龍天子,巧遇朱元璋拜訪宋濂,遂一同歸吳,朱元璋麾下星宿齊聚,人才濟濟,乃四處擴張,先滅張士誠。張士誠兵敗降元。

第四卷從二十七回到三十四回。說胡大海兵取鶩州。陳友諒殺徐壽輝而自稱漢王,揮兵東進、攻占太平,陣斬花雲。明太祖一戰陳友諒。康茂才江東橋設伏,大敗陳軍。胡大海遇刺亡身,其子胡德濟繼承將位,朱元璋再打張士誠。

第五卷從三十五回到四十二回。說朱元璋陷入東西夾擊之勢,陳友諒二次東進,朱文正困守南昌。朱元璋回師御陳,鄱陽湖韓成救主,朱軍大敗而逃。然後朱元璋又派丁普郎詐降陳友諒,二軍三戰鄱陽湖,郭英箭射陳友諒。漢軍大敗,朱元璋兵進南昌。朱亮祖上了降將之當,魂歸太闕。遇鐵冠道人而救還。

第六卷從四十三回到五十回。朱元璋部下大將胡深陣亡,日中出黑子。常遇春兵進湖北,剿滅群寇。朱元璋大敗張士誠。

第七卷從五一回到五十八回,說得是朱亮祖破了偽周的妖陣,與李文忠兵進杭州。徐達巧用連環計,大破張士信。常遇春轅門三射戟,收降呂珍。張豹擺下八門陣,被常遇春、徐達借城隍告密而大破之,兵圍姑蘇城。

第八卷從五十九回到六十六回,寫了朱軍攻破姑蘇,張士誠被俘自縊。朱元璋眾望所歸,即皇帝位於南京,建國大明,大封百官。然後南平方國珍於福建,北取汴梁於元。分三路北伐,派一軍南下。連克河北、山東、雲南、廣西。

第九卷從六十七回到七十四回,說的是元朝宮內鬧鬼、順帝北遁沙漠之中。常遇春、徐達兵進燕京。元將豁鼻馬歸順明軍,裡應外合擊敗元軍。在山西大戰擴廓帖木兒,攻占山西,常遇春病死。高麗國進表歸順。元順帝嚇死,明軍兵進紅羅山。

第十卷從七十五回到八十回。寫朱元璋一統天下,大封群臣,頒賜鐵券。傅友德遠征西疆、明軍攻占四川。全國統一,劉伯溫歸隱,沐英襲封雲南王。明重頒天下郡州縣,整理疆域。全書完。

綜觀《英烈傳》一書,和明代的《三國志演義》、《水滸全傳》等書無論是內容還是寫作手法都很類似。因而有的學者認為系抄襲手法而致。確實,讀來文中內容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甚至在文中直稱其源。

如五十五回所述“常遇春轅門三射戟”中,降將呂珍直接說“聞聽古來降服,有以力服,有以心服,今我等見三國中呂布能射戟上紅纓,不知將軍可否”。然後常遇春就命小校豎戟而射,三矢三中,呂珍等遂服。這種直接引用《三國志演義》中的故事在文中出現,足證其有很大部分內容是得自羅貫中。又如第一回元順帝荒淫失國政里,說因為順帝無道,其宮殿大震,地陷一角,下出一穴,派人下去打探,裡面黑氣沖天,中有一石碑,上寫幾句偈言。這個情節又與《水滸全傳》中洪太尉上山進香相似。看來又是順手拈來。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釋:《皇明英烈傳》一書原就廣泛摘取其他小說的精彩而成。大凡這類小說眾口流傳,相沿以成,作者也多是民間藝人,或是低級文人。至於由誰綴連成篇,今天已難確定,大抵眾人之手耳。不過該文也參照不少史著,正史野史雜史,一概都有,《明實錄》、《明史》、《明良紀》、《高陂異篡》等。如第二回敘朱元璋出世時,異香滿室,紅光沖天,鄰人皆以為著了火,提水來救。這和《明實錄》中“太祖實錄”一樣,肯定是從彼處引用。趙景深先生在《中國小說叢考》中對此有詳細記載。

《英烈傳》中文辭也很俚俗,除了抄襲來的幾首套詞外,很少描述性語言,恐與其流傳於民間相關。而且八十回中歷敘朱元璋從起事到建國。篇幅不多卻很有重點,足有一半以上筆墨描寫朱元璋和陳友諒、張士誠開戰。其敘述戰場情景頗似《三國志演義》,連曹操敗逃華容道時的幾笑也被移用。但幾次斗陣和使妖法,又有點像《水滸傳》和《封神演義》,如第五十六回張豹所擺八門陣,與《封神演義》中聞太師所擺十絕陣相仿。刀來槍去、頗多重複。文中還有許多如“白猿獻書”、“鐵冠道人返魂”、“金童玉女下凡”則雜取明代傳奇話本中的一些情節。總之是個大拼盤。如第三回寫朱元璋插竹為旗,喝令眾鵝,青者歸東,白者歸西,眾鵝立刻就分列兩旁,唯獨一花鵝不知所從,往來與二旗之間,就是來自馮夢龍所編《古今笑》一書。

除了一些細節為使情節緊湊有趣而虛構外,該書大事還是按歷史事實架構的,這大大不同於以後的話本,今天的《明英烈》已完全成為一種虛構的評書。因此也不能把《英烈傳》視為等閒坊刻小說。還是有幾分史料性的。作者參閱大量材料編次此書。絕非草草動筆。今日看來,顯系這樣構成:人物和時間順序采自正史。除虛構了朱元璋是郭光卿外甥,郭光卿舉義稱王外,大部分人物都是歷史中確有其人。就是郭光卿也是以郭子興為歷史原型而成。這些人的行事功績也按照明代史實記述,胡大海遇刺、常遇春病亡都與史實相符,而以後的小說對此都加以改動,胡大海被描寫成一個草包式的福將、常遇春則類似關公,完全脫離歷史。

不過,任何講史的文學作品也不可能把精彩故事收集的面面俱到,譬如:講劉伯溫以及常遇春反元故事的《正氣圖》,還有常遇春北伐打敗伯顏圖故事的《八達嶺》(事見清代傳奇《千秋鑒》)等故事,就不見於小說,戲曲中則有這些故事。

情節架構來自演義小說。如何把眾多史實串聯成書,作者借用了《三國志演義》、《水滸全傳》的結構,使之成文。如朱元璋販烏梅結識六友、訪賢徐達,以及兵取和、滁二州就與桃園結義、三顧茅廬、兵取西川相似。細節描寫來自野史,更多的來自民間傳說。如天神下凡助朱元璋打天下,以及眾多的迷信、鬼怪。這些雖然使之能廣泛流傳,但卻頗有損全書思想內容。只不過是到底是書先寫還是人後加,今日已難辯,亦或二者兼而有之。

這就牽涉到本文作者了。作者是誰,現在並無定見,倒是無名氏撰被大家接受。明人沈德符在其所著《萬曆野獲編》中說是郭英的後代郭勛為了突出祖先功績而請人編寫的,立論根據是郭英沒有射死陳友諒。但今天又有學者引用明郎瑛《七修類稿》說郭英確實射死了陳友諒。其實不論郭英有沒有射死陳友諒,《英烈傳》的作者都不會是郭勛。因為該書並未突出郭仕俊,射死陳友諒之功還不如韓成救主功大。古代“功莫大於救主、計莫毒於絕糧”。再說明代皇帝再糊塗也不會因為一部小說就大封官職,沈德符言不可信。

至於清代刊本所說什麼徐渭先生懷才不遇,感太祖等以平民起兵,終於登大寶而嘆其機運,憤而做此書云云,也難以令人信服,只不過目前無資料反駁之,姑且從之說。因為該書變動較大,又屢遭毀禁,故多有改動之處,有人編次梳序,想來也是自然。

版本概述

《英烈傳》版本很多,看來清廷嚴禁的效果不大。最早的刊本當屬明代的《新刻皇明開運輯略武功名世英烈傳》,書前有《皇明英烈傳序》,該書刊刻精美,配有明世系、功臣名錄,還有插圖,可惜流失到日本去了。至於清代刊刻之《英烈傳》,因為官府查禁的緊,書商們便將此書改頭換臉,以《雲合奇蹤》的名字刊行。據有的學者考證,在明代萬曆年間也有《雲合奇蹤》的書名流傳。就清刊而言,其文字內容較明本大為簡略,刻印也十分粗糙,筆者見過一套《清同治年刻大明雲合奇蹤全傳》,系江蘇書商所刻,紙劣字差,令人難以卒讀,系典型的小書賈所為。《英烈傳》之前後,還有相同題材的作品,在其之前有《皇明開運傳》,《皇明開運英武傳》,內容與《英烈傳》相近,可能是其祖本。其後有秦淮墨客著《續英烈傳》,五卷四十回,寫得是靖難之變事。

據史料載還有一部《真英烈傳》,今已無從見到。明英烈系列小說隨著戲曲、曲藝的發展,由歷史小說逐漸向傳奇色彩濃厚的評書、評話等作品演變。關於英雄傳奇和歷史演義的特徵對比,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第四卷(本卷主編:黃霖 袁世碩 孫靜)•第二章 《水滸傳》與英雄傳奇的演化,提到:“這兩類小說有共同點,即主要人物和題材都有一定的歷史根據。兩者又有相異點:前者一般是從宋元小說話本中的“說公案”、“朴刀、桿棒,及發跡變泰之事”或“說鐵騎兒”之類發展而來,而後者是由“講史”話本演化而成;前者以塑造一個或幾個傳奇式的英雄人物為重點,而後者著眼於全面地描寫一代興廢或幾朝歷史;前者的故事虛多於實,甚至主要出於虛構,後者比較注重依傍史實。

這些不同也就使前者有可能突破歷史事實的制約,跳出帝王將相、軍國大事的圈子,將目光移向民間日常的生活和普通的人。”其中所說‘前者以塑造一個或幾個傳奇式的英雄人物為重點,而後者著眼於全面地描寫一代興廢或幾朝歷史’,實際並非如此,譬如:英雄傳奇《說唐全傳》《說唐後傳》、《說唐演義三傳》和褚人獲講史小說《隋唐演義》都是講隋唐豪傑以及秦王李世民等帝王權貴的故事,只不過說唐系列的虛構人物和故事較多,對歷史改動較大。曲藝《朱元璋演義》、《明英烈》及其續書《燕王演義》同歷史小說《皇明英烈傳》及其續書《續明英烈傳》,謝詔的歷史傳奇小說《東漢十二帝演義》同(非常依傍《後漢書》記載的)清遠道人《東漢演義》,也是這個道理。

清代遭禁

《英烈傳》在清代遭到全禁,理由是“系傳奇小說、語句混雜,又多邪說,應銷毀”(同時還有歌頌其他朝代的抗番名將、民族英雄的一些通俗文學受到查禁,譬如《說岳全傳》)。但其實際原因則非此。試想,該書屢稱朱元璋系真龍天子,承應天帝之命。順時應世而出。那么其後代自然也是真龍子孫。清統治者奪占了朱元璋明江山,無疑是鳩占鵲巢,逆天行事,這還了得。清人最怕漢人這樣想,屢次聲明清室江山系得自李自成之手,而非但不是奪朱明天下,反而是替朱明王室報仇。可這種說話太牽強,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人們反清依舊。清建立政權後,凡寫明代的史書,無論正野稗奇,通通嚴禁。《英烈傳》也就在劫難逃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