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袁枚》

這是一首人生勵志的小詩. 苔雖然在陽光不能照到的地方, 又那么渺小,悄然的開著,不引人注目,更無人喝彩。但是它仍然那么執著的開放,毫不自慚形穢,在逆境中有勇氣實現自己的價值,充滿自信,認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間,毫無保留地綻放給了這個世界。

基本信息

原詩

苔

白日不到處,
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譯文

春天明亮的陽光照不到的背陰處,生命照常在萌動,照常在蓬蓬勃勃的生長,即使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一點也不自暴自棄,一點也不自慚形穢,依然象那美麗高貴的牡丹一樣,自豪地盛開。

題解

這是一首人生勵志的小詩。苔雖然在陽光不能照到的地方, 又那么渺小.到了春天,它一樣擁有綠色,擁有生命. 花開微小似米, 但卻一定要象牡丹一樣盡情綻開. 因為在苔的心中,他和牡丹擁有同樣的大地也同樣頭頂廣闊的天空. 無名的花,悄然的開著,不引人注目,更無人喝彩。就算這樣,它仍然那么執著的開放,認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間,毫無保留地綻放給了這個世界。 這也是我們生活中最可取的一種佳境。

賞析

苔蘚自是低級植物,多寄生於陰暗潮濕之處,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並不會因為環境惡劣而喪失生髮的勇氣,詩人能看到這一點並歌而頌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處”,是如此一個不宜生命成長的地方,可是苔蘚卻長出綠意來,展現出自己的青春,而這青春從何而來?
“恰自來”,嗯,並不從何處來,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蘚自己創造出來的!它就是憑著堅強的活力,突破環境的重重窒礙,煥發青春的光采。
苔也會開花的,當然,怪可憐的,花如米粒般細小,但難道小的就不是花嗎?只要能夠開放,結出種子,繁衍後代,便是生命的勝利。所以,“也學牡丹開”,既是謙虛,也是驕傲!對的,苔花如此細小低微,自不能跟國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賞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卻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強,爭得和花一樣開放的權利——這世道並非僅為少數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從以上所述,可知這首短詩含意實在豐富,就如從一粒沙照見大千世界。袁枚還另有一首詠苔五絕:“各有心情在,隨渠愛暖涼。青苔問紅葉,何物是斜陽?”青苔從來沒有見識過斜陽之美,詩人是為之可惜還是慶幸呢?又或者,如夏蟲之不可語冰,青苔是永遠不會明白斜陽的艷麗是怎么回事! 生命有大有小,生活有苦有甜。人生的進程中,有完美,也有殘缺。 無名的花,悄然的開著,不引人注目,更無人喝彩。就算這樣,它仍然那么執著的開放,認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間,毫無保留地綻放給了這個世界。 無名花不會因為別人在意與否,就不敢撥開初艷的花蕊;蒲公英也不會因為歷程的艱險,就不離開那安全的母體,去走進飄萍的流浪。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牡丹有牡丹的熱鬧非凡,苔花有苔花的安然自在;我們雖然不知道將來的結局會怎樣,但仍要如這花兒一樣,儘可能把自身那微弱的能量,全部釋放出來。

作者簡介

袁枚袁枚

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南京小倉山隨園,世稱隨園先生,自號倉山叟、隨園老人等。乾隆四年(1739)進士,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後外放於江蘇溧陽、江寧等地任縣令。乾隆十三年(1748)辭官,結束仕宦生涯,隱居隨園。他標舉性靈說,與沈德潛翁方綱的格調說和肌理說相抗衡,影響甚大,形成了性靈派
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16卷及《補遺》10卷;《新齊諧》24卷及《續新齊諧》10卷;隨園食單1卷;散文 ,尺牘,隨園食單說部等30餘種。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祭十二郎文》並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