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元丹丘方城寺談玄作》

《與元丹丘方城寺談玄作》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詩詞作品之一。

作者

李白

詩詞正文

茫茫大夢中,惟我獨先覺。騰轉風火來,假合作容貌。
滅除昏疑盡,領略入精要。澄慮觀此身,因得通寂照。
郎悟前後際,始知金仙妙。幸逢禪居人,酌玉坐相召。
彼我俱若喪,雲山豈殊調。清風生虛空,明月見談笑。
怡然青蓮宮,永願恣游眺。


注釋

①《莊子》:“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

②釋家以此身為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堅者是地,潤者是水,暖者是火,動者是風。

③《楞嚴經》: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求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湛然常定之謂寂,瑩然不昧之謂照。寂,其體也。照,其用也。體用不離,寂照雙運,即是定慧交修,止觀互用之妙諦。

④《維摩詰所說經》: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華嚴經》:雖知諸法無有前際,而廣說過去。雖知諸法無有後際,而廣說未來。雖知諸法無有中際,而廣說現在。金仙,謂佛。釋成時曰:李白詩云:“朗悟前後際,始知金仙妙。”束文人如稻、麻、竹、葦,吐不出此十字。

作品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三覺;可"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十八嘯十"通押。

茫茫大夢中,惟我獨先覺。騰轉風火來,假合作容貌。○○●⊙⊙,○●●⊙▲。○●○●○,●●●○▲

滅除昏疑盡,領略入精要。澄慮觀此身,因得通寂照。●⊙○○●,●●●○△。○⊙⊙●○,○●○●▲

郎悟前後際,始知金仙妙。幸逢禪居人,酌玉坐相召。○●○●●,●○○○▲。●○⊙○○,●●●⊙▲

彼我俱若喪,雲山豈殊調。清風生虛空,明月見談笑。●●○●⊙,○○●○△。○○○○⊙,○●●○▲

怡然青蓮宮,永願恣游眺。○○○○○,●●●○▲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後,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有《李太白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