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年朋友:錢理群演講、書信集》

致青年朋友:錢理群演講、書信集》帶著體溫的思想,承載希望的激情。

《致青年朋友:錢理群演講、書信集》《致青年朋友:錢理群演講、書信集》

 一個不斷求知探索的學者與我們共同思考,一個飽經生活歷練的智者和我們真誠對話,讓他帶著體溫的思想溫暖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北京大學著名人文學者錢理群先生直面現實社會,用切身的生命體驗與青年朋友分享他對人生與社會的深入思考和領悟,倡導青年腳踏實地,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在現實生活中拓展生命的精神空間。
怎樣面對我們的內心,我們將怎樣生活?活出生命的詩意與尊嚴?如何度過大學四年?為何讀書?如何讀書?尋找失去了的“大學精神”在“苦痛的沉默”中“沉潛卡年”?今天中國不能沒有夢,認識我們腳下的土地,志願者:一種新的人生價值理想,對社會、歷史、民族的承擔,對自我生命的承擔,對學術的承擔,在追尋逝去的精神里重新起步,我們為什麼需要魯迅?

書籍簡介

我常常想,一個人最合理的生存狀態應該是什麼樣的?我想用兩句話來形容,就是“腳踏大地,仰望星空”。作為人來說,尤其作為一個大學生來說,要使我們獲得健全的發展,最重要的就是這兩條:一是如何腳踏大地,如何和我們生存的這塊土地、土地上的人民、土地上的文化保持密切聯繫;另一個就是如何仰望星空,有一種超越於物質現實生活的精神的追求。
——錢理群
在一個精神上出現集體鬱悶與無聊的時代,教育上正統的話語早已不過是一種訓練有素的集體搪塞,久而久之假作真時真亦假,大眾已經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和興趣,一味跟著市場化的潮流,急功近利,在高度物質化的軌道上一路狂奔,直到精神委頓。而青春的本性卻容不下這犬儒與萎靡,青年人總會在困惑中追問,對此我們的學者精英似乎有點集體失語,讓人感覺只剩下一個人在戰鬥,他就是被稱為北大的一面旗幟的錢理群先生——數年來堅持與青年學子保持最密切的聯繫,從一個學校到另一個學校,從一個論壇到另一個論壇,一次次充滿激情的演講,深深地打動著無數顆年輕的心。他還長期以通信的方式,和青年朋友一起探討他們所面臨種種社會問題,解惑答疑,用自己的生命去體會和言說他所敢於直面的世界,他對青年真誠、平等、尊重的親切態度,他敏銳的思想、澎湃的激情以及對理想的堅守,影響感染著無數的青年。
這是一個不斷求知探索的學者在與我們共同思考,這是一個飽經生活歷練的智者在與我們真誠對話,讓他帶著體溫的思想溫暖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內容簡介

本書所收錄的文字,都是近年來我和大學生進行心靈對話與交流的產物和記錄。我最感欣慰的是,這樣的對話與交流,無論是青年大學生,還是我自己,都沒有感到有什麼障礙;每次演說、通信,都達到了我所期待的生命的互動。我們彼此都有很多收穫。
《致青年朋友》是著名人文學者錢理群先生與大學生們進行心靈的對話與交流的產物和記錄,收錄了錢先生近幾年來在全國各地的十六篇演講以及與青年人交流的五十通書信,他飽含著生命的激情,孜孜探尋社會的出路,苦苦求索生命的真諦,為廣大青年朋友開啟廣闊的精神空間。
他從自己的切身經歷出發,告訴青年朋友怎么才能避免“外在的黑暗轉化成內心的黑暗”,怎么才能面對黑暗,卻喚醒內心的光明,永遠活出生命的詩意與尊嚴。生命中有許多順應我們生命本性的東西,能讓我們深深體會到生命的無窮樂趣,當你“以嬰兒的眼睛去發現”這個世界,擁有“黎明的感覺”時,學習探索的樂趣可以使人進入一種忘懷的境界,甚至可以超越生命。我們需要開創一個大的生命境界。
他還告訴我們,在這個不僅完美的世界中,在這個處處充滿物慾誘惑卻讓人精神委頓的現實世界中,青年應該有怎樣的擔當。今天的中國不能沒有夢,而青年人又應該從那裡開始出發?青春是美麗的,大學猶如我們人生的盛夏,在大學裡,我們要收穫三樣東西――知識、友誼、愛情。在大學期間要打好專業知識的底子,更要打好精神世界的底色。我們要對社會、歷史、民族有所承擔,也需要對自我的生命有所承擔,要擔此重任,我們必須在“苦痛的沉默”中“沉潛十年”,讓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和境界去應對複雜的現實和人生。他相信這個時代的青年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

作者簡介

錢理群,著名人文學者,其著作和文章從80年代至今,在幾代青年朋友中都有很大的影響。1939年1月30日生於四川重慶,祖籍浙江杭州,漢族。1956年考入北京大學,後併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60年畢業。1960—1978年先後在貴州省安順地區衛生學校、地區師範學校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研究生,師從王瑤、嚴家炎先生攻讀現代文學,1981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後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2002年退休後繼續與青年朋友以各種方式交流對話,為成長中的學子們打開廣闊的精神空間。
錢理群先生一直致力於傳承北大真精神,深情地關注民族與人民的命運,積極開發現代中國優秀的精神思想資源,以自體生命與學術一體化的追求,回應大時代對於中國知識界的呼喚。在北京大學學生評出的最受學生歡迎的十佳教師中,他名列首位。
〔主要著作〕:《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合著)、(1987)、《20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合著)、(1988)、《心靈的探尋》(1988)、《周作人傳》(1990)、《周作人論》(1991)、《豐富的痛苦》(1993)、《人之患》(1993)、《壓在心上的墳》(1994)、《大小舞台之間》(1994)、《名著重讀》(1996)、《1948:天地玄黃》(1997)、《學魂重鑄》(1999)、《六十劫語》(1999)、《中學語文教育門外談》(2003)、《錢理群講學錄》(2007)、《我的精神自傳》(2007)。

目錄

上編 演講詞十六篇
 1.漫說大學之大
 2.尋找失去的“大學精神”
 3.當今之中國青年和時代精神--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思考
 4.如何看待“80年後”這一代?
 5.我們為何讀書?如何讀書?
 6.“我們”中的“我”,“我”中的“我們”
 7.“我們”是誰?
 8.我們需要農村,農村需要我們——中國知識分子“到農村去”運動的歷史回顧與現實思考
 9.認識我們腳下的土地
 10.我的兩個提醒
 11.承擔,獨立,自由,創造——談談“民國那些人
 12.巴金和他們那一代人
 13.王瑤先生以及我們那代人所受的教育
 14.作為人之子與人之父的魯迅
 15.我們為什麼需要魯迅?
 16.關於“魯迅的演講”的演講
下編 書信五十通
後記

媒體評論

現在就要企圖全面地臧否一下錢理群,似乎為時過早。因為他不是那種從南坡爬上山頂就從北坡坐纜車下去的人,他是上了山頂就不打算下去,要在山頂搭台唱戲的人。儘管也不排除這種可能,即他最好的戲已經在登頂的過程中唱過了,但在山頂上將要演出的戲絕對不會令人失望,則是基本沒人懷疑的。
——孔慶東
一個讀書人而沒有見識過錢理群講課的魅力,不能不說是個遺憾。一位學生的生動描述也許可以多少補償一點這種缺憾。
——摩羅
錢理群的選修課在北大出名地受歡迎。限定中文系的課,外系的學生會來旁聽;限定研究生的課,本科生也會來搶位子;原定小教室的不得不轉移到大教室,因為人多,有時一學期要換幾次教室。39歲考入北大做‘老童生’研究生時的導師王瑤先生說,錢理群的課比包括他自己在內的許多老先生講得好。
——鄭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編輯部主任)
我以為錢理群的話語方式最大的特點就是真誠,其優點與缺點都可以包含在這個詞裡面。因為真誠,所以在一切場合幾乎都毫無保留地暴露自己的性情:喜怒哀樂,任情而發;放言無忌,率性而談。——我覺得錢理群那種不唯風不唯上的話語方式,倒是值得我們今天學術文化界的廣大人士好好學習的。
——高俊林(讀者)
我在北大的10年,通過聽北大張岱年季羨林吳小如錢理群陳平原厲以寧孫玉石等名教授的課程或學術講座,使我慢慢摸索出治學的一些路徑。其中錢理群教授與陳平原教授對我治學影響尤深。他們兩位不愧為中國當代學術界的巨擘,我也常常為他們的學術成就嘆為觀止,甚至感到有一種可望不可及的困惑。但我在聽他們的課程與閱讀他們的著作中,發現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我欣賞他們,主要是欣賞他們從事學問的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獨立的人格,敏銳的學術眼光以及對社會高度負責的知識分子的良知和情懷。從他們身上,我漸漸讀懂了北大,正如錢教授對北大精神概括為八個字: “獨立、自由、批判、創造”--獨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批判的意識、創造的激情。
——北大學生
凡閱讀他的作品和聆聽過他講演的人,大概都能被錢理群的笑聲所感染。在他討論“困境”的同時,他幾乎就已指出新路了。他的“掙扎”有魯迅式的絕望、悲愴的一面,但“掙扎”的另一面又是他“自我生命的深化、升華,以至新生”。似乎“困境”和“掙扎”本身就是一種新生的動力。
——青年讀者
印象中,在國內學者中,余世存先生是少有的能對80後一代給予肯定和抱有期望的人。而更年老的錢理群先生,同樣對年輕一代予以熱心關注和寬容對待,無論是之於余世存先生那代人,還是之於當下的我們80後一代。讀來讓晚輩心潮澎湃,卻也誠惶誠恐!
——一位80後

書摘插圖

上編 演講詞十六篇
1.漫說大學之大
  今天看到同學們,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四十八年前的事。四十八年前我十七歲,考取了北大中文系,也是非常的興奮,同時也有點惶惑。我想,這是跟諸位上大學的心情是一樣的。上大學對人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情,有許多問題需要認真思考。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我當年思考的,我想也是今天在座的諸位同學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度過大學四年——這人生最寶貴的時光”。
一、大學時代:人生的盛夏
為什麼說這是人生最寶貴的時光呢?根據我的經驗,十六歲到二十六歲是人生的黃金歲月。十六歲以前什麼都懵懵懂懂的,完全依賴於父母和老師,十六歲以後就開始獨立了,二十六歲以後就開始考慮結婚啊、生孩子啊這么一大堆亂七八糟的事,真正屬於自己的獨立的時間就不多了。而這十六歲到二十六歲十年之間,大學四年又是最獨立,最自由的。當然如果你想延長的話,你還可以考研究生,將這四年再延長一下。如何不虛度人生中這最自由的、最沒有負擔的、真正屬於自己的四年的時間,是擺在每一個大學生面前的問題。
大學之不同於中學,最根本的轉變在於:中學時你是未成年人,對你的要求很簡單,你只要聽老師的、聽父母的,按照他們的安排去生活就行了;到了大學你就是公民了,可以享受公民的權利,但又不到盡公民義務的時候。中學生和大學生最大的區別是:大學生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中學生是被動地受教育,而大學生是主動地受教育。當然在大學你還要聽從老師的安排、聽從課程的安排,那是國家教育對你們的要求。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自由地設計和發展自己。有同學給我寫信說我考上大學了,滿懷希望進大學,結果一上課就覺得老師的課不怎么樣,對老師不滿意。我覺得其實每個大學都有一些不太好的老師,北大也一樣!不可能所有課都是好的。中學老師不太好的話,會影響你的聯考。但是在大學裡,關鍵在你自己,時間是屬於你的,空間是屬於你的,你自己來掌握自己,自己來學習。不必像中學那樣僅僅依賴老師,需要自己獨立自主,自我設計。
那么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大學是乾什麼的?你到大學來是為了完成什麼任務?我想起了周作人的一個很基本的觀點:一個人的成長一切都順其自然。他說人的生命就像自然的四季:國小和中學是人生的春天;大學是人生的夏天,即盛夏季節;畢業後到中年是人生的秋天;到了老年就是人生的冬天。人生的季節跟自然的季節是一樣的,春天該做春天的事,夏天該做夏天的事。自然季節不能顛倒,人生季節同樣不能顛倒。而現在的問題恰好是人生的季節顛倒了。我在北京老看見那些老大媽在那裡扭秧歌,扭得非常起勁。按說這時候不應該再扭秧歌,是因為她們在年輕的時候沒有好好扭過秧歌,所以到老了就要扭秧歌,而且扭得非常投入、非常狂。我有時候就在想,“老夫聊發少年狂”是可以的,如果“老夫”沒完沒了地在那裡“狂”就不對了,到處都在跳就不大正常了。現在是老年人狂,相反,少年卻是少年老成。這就出了大問題。所以我經常對北大的學生講:“你此時不狂更待何時?”這人生的季節是不能顛倒的。按照我的觀點,兒童就是玩,沒別的事,如果讓兒童去救國,那有點荒唐。首先在大人方面是失職,沒有把國家治理好,讓兒童來救國;而對兒童來說是越權,因為這不是他的權利,不是他的事。但現在的中國經常發生這種人生季節顛倒的事。
作為青年人的大學生主要該乾什麼?這又讓我想起還是四十八年前我剛進北大一年級的時候,中文系給我們開了一個迎新晚會,當時的學生會主席,後來成為著名作家的溫小鈺師姐說過一句話:祝賀你們進入大學,進入大學就要三樣東西:知識、友誼和愛情。愛情這東西可遇不可求,你不要為愛情而愛情,拚命求也不行。現在好多年輕人趕時髦,為時髦而求愛情是不行的。但遇到了千萬不要放掉,這是我們過來人的教訓。我在大學,其實是在中學就遇到了非常喜歡的女孩子,但是不敢,另外當時我是書呆子,就知道一門心思讀書,懵懵懂懂不知道這就是愛情。所以大學裡如果遇到了真正純真的愛情就不要放棄。知識、友誼和愛情這是人生最美好的三樣東西,知識是美的!友誼是美的!愛情是美的!大學期間同學的友誼是最可珍貴的,因為這種友誼是超功利的、純真的友誼,同學之間沒有根本的利益衝突。說實在話,進入社會之後,那種朋友關係就多多少少有些變味了,多少有利益的考慮。你們可能體會不到,我們都是過來人,現在我們大學同學喜歡聚會就是回憶當年那種純潔的、天真無邪的友誼。一生能夠有這樣的友誼是非常值得珍惜的。所以我說大學是人生最美好的季節,因為你追求的是人生最美好的三樣東西:知識、友誼和愛情。記得作家諶容有篇小說叫《減去十年》,如果我可以減去十年或二十年,如果現在是當時的話,我會和同學們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理直氣壯地、大張旗鼓地去追求知識、友誼和愛情。因為這是我們年輕人的權利!
二、如何讀書?讀什麼書?
這裡側重談一談該怎么求知識,怎么讀書的問題。關於讀書,周氏兄弟有兩個出人意外卻意味深長的比喻。魯迅說:“讀書如賭博”。就像今天愛打麻將的人,天天打、夜夜打,連續地打,有時候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來還繼續打。打麻將的妙處在於一張一張的牌摸起來永遠變化無窮,而讀書也一樣,每一頁都有深厚的趣味。真正會打牌的人打牌不計輸贏,如果為贏錢去打牌在賭徒中被稱為“下品”,賭徒中的高手是為打牌而打牌,專去追求打牌中的趣味的。讀書也一樣,要為讀書而讀書,要超功利,就是為了好玩,去追求讀書的無窮趣味。周作人也有一個比方,他說:“讀書就像菸鬼抽菸”。愛抽菸的人是手嘴閒空就覺得無聊,而且真正的菸鬼不在抽,而是在於進入那種煙霧飄渺的境界。讀書也是這樣,就在那種讀書的境界——它是其樂無窮的。我們的教育,特別是中學教育的最大失敗就在於,把這如此有趣如此讓人神往的讀書變得如此功利、如此的累,讓學生害怕讀書。我想同學們在中學裡都是深有體會的:一見到書就頭痛,其實要是我一見到書就高興,就興奮。中學教育把最有趣味的讀書變成最乏味的讀書,這是我們教育的最大失敗。現在同學們進入大學後就應從中學那種壓抑的、苦不堪言的讀書中解放出來,真正為趣味而讀書,起碼不要再為考試去讀書。這裡涉及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讀書是為什麼?讀書就是為了好玩!著名的邏輯學家金岳霖先生當年在西南聯大上課,有一次正講得得意洋洋、滿頭大汗,一位女同學站起來發問——這位女同學也很著名,就是後來的巴金先生的夫人蕭珊女士——:“金先生,你的邏輯學有什麼用呢?你為什麼搞邏輯學?”“為了好玩!”金先生答道,在座的同學們都覺得非常新鮮。其實“好玩”二個字,是道出了一切讀書、一切研究的真諦的。
還有一個問題:讀什麼書?讀書的範圍,這對同學們來說可能是更現實的、更具體的問題。魯迅先生在這方面有非常精闢的見解:年輕人大可看本分以外的書,也就是課外的書。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學的偏看看科學書,看看別人的研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這樣對於別人、別的事情可以有更深切的理解。周作人也自稱是雜家,他主張大家要開拓自己的閱讀範圍,要讀點專業之外的書。
這裡我想著重地談一談理工科學生的知識結構問題。恩格斯曾經高度評價文藝復興時期的那些知識分子說:“這是一個產生巨人的時代。”所謂巨人都是多才多藝、學識淵博的人。那時候的巨人像達文西這些人,不僅是會四、五種外語,而且在幾個專業上都同時發出燦爛的光輝。恩格斯說:“他們沒有成為分工的奴隸,”這使他們的性格得到完整、全面的發展。在“五四”時期也是這樣,“五四”開創的新文化的重要傳統就是文理交融。我們中國的第一代、第二代甚至到第三代自然科學家,他們都是在兩個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可以隨便舉幾個例子。著名人類學者裴文中寫的小說,曾受到魯迅的讚揚,還選入了他所編的《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卷。植物學家蔡希陶當年就是一邊在雲南採集植物標本,一面寫有濃郁的邊地風情的小說。還有一位北大物理系教授丁西林,他的一生,在物理學和戲劇創作兩個領域都取得傑出的成就。老一輩的自然科學家、醫生、工程師,都有很高的中國古典文學的修養和西方古典音樂的修養,他們有的在業餘時間寫的詩詞,散文,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如竺可楨、梁思成、華羅庚等等,就是他們寫的學術論文,報告,文筆都是很優美的。一個真正的大學者,一個健全發展的現代知識分子,一方面,他要受到社會和知識分工的制約,同時也在努力突破分工所造成的限制,儘可能地擴展自己的知識結構,以求得自身學識、思維能力與性格的相對全面的發展。
問題是到了49年以後,由於這種文、理、工、醫、農的合校大學體制的改變,專業劃分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化,使得學生知識越來越單一。這就提出了一個專業知識和專業之外的知識的關係問題。作為一個理工科的學生,當然首先要學好專業知識,專業本身就會把你帶入一個你所不熟悉的新的世界,也是其樂無窮的。但是,如果眼光完全局限在專業範圍內,發展到極端,就會把專業的、技術的世界,看作是世界的全部,唯知專業而不知其他,這就把自我的天地壓縮在極小的空間,知識面越狹窄,興趣越來越單調,生活越來越枯燥,最終導致精神的平庸化與冷漠化。這種情況也容易產生“靠技術吃飯”的觀念,把專業知識和技術功利化了,實際上也是將自己工具化了。這就意味著人最終成了科學技術、專業知識的奴隸,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現代科學技術病”。看到了這樣的可能出現的危險,同學們在初進大學,設定自己的目標時,就應該給自己提出雙重任務:既要進入專業,學好專業知識,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並且以做本專業的第一流專家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另一方面,又要走出來,看到專業之外的廣大世界,博覽群書,獲得人文精神的薰陶,開拓更加廣大、自由的精神空間,確立更高層面的目標:作一個健全發展的自由的“人”。這就是我今天要對在座的理工科大學生說的話:要“進入專業”,又要“走出專業”。
在座的還有許多學外語的同學,在這裡我還要對你們做一點忠告。我發現這些年外語學習越來越技術化、工具化,學外語就是學語言,缺少了對文化的學習。學英語、學俄語恰好缺少對英國、俄國的文化、文學的必要修養,這成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我曾經為北大外語系碩士生考試出我們專業的考試題,我就發現最簡單的題他們都做不出來,連胡風是什麼人都不知道。這其實是一種職業的危機,隨著外語教育的發展,以後說外語對年輕一代是越來越尋常的事,如果你僅僅是把語言說得流利,而不懂得語言背後的文化,你就失去了優勢。特別是到外國去留學,僅僅會外語有什麼用處,僅僅是語言好形成不了你的優勢,因為別人的語言也會很好。學語言也不是多難的事情,在學校里打好了基礎,在外國呆幾年,語言也會好得很。所以你必須要有文化,你學俄語,就必須對俄國的文化、文學有很高的修養。學語言的同學不要把你的專業就變成單純地學語言,要注意學習語言背後的文化,語言背後的文學,否則你同樣成為一個工具。當年周作人就說:“不能只盯著英語文學,我們還有德、法,還有朝鮮、蒙古”。這就是世界眼光,尤其就全球化以後的發展大趨勢來看,我們必須要有世界的眼光。學語言的人不僅要精通一種語言,還要旁通幾種語言,這需要一種更開闊的視野。
因此所謂如何讀書,讀什麼書實際上是如何設計自我的知識結構的問題。大學期間自我設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知識結構的設計。周作人對知識結構的設計能給我們很大啟發,他說:我們的知識要圍繞一個中心,就是認識人自己。要圍繞著認識人自己來設計自己的知識結構,周作人提出要從五個方面來讀書:第一,要了解作為個體的人,因此應學習生理學(首先是性知識)、心理學、醫學知識;第二、要認識人類就應該學習生物學、社會學、民俗學和歷史;第三、要認識人和自然的關係,就要學習天文、地理 、物理、化學等知識。第四、“關於科學基本”,要學習數學與哲學;第五、“關於藝術”要學習神話學、童話學、文學、藝術及藝術史。他說的這些方面,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略知一二。既精通一門,同時又是一個雜家,周作人提出的這一點並不是做不到的。
那么在大學期間我們如何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呢?怎樣打基礎呢?我有這有這樣一個看法,提供給大家參考。我覺得大學期間的學習,應該從三個方面去做。
第一方面,所有的學生,作為一個現代知識分子,都必須學好幾門最基礎的課程。一個是語言,包括中文和外語,這是所有現代知識分子的基礎。順便說一下,這些年人們越來越重視外語的學習,你們的外語水平都比我強得多了,我非常羨慕。但是卻忽略了對中文的學習,包括許多學中文的學生甚至到了博士階段還有文章寫不通,經常出現文字、標點的錯誤。有一些學生外文非常好,中文非常差,這樣一個偏倚就可能失去母語,造成母語的危機。這是一個令人非常焦慮的問題。越是像北大這樣的學校,問題越嚴重。作為一個健全的現代中國知識分子,首先要精通本民族的語言,同時要通一門或者兩門外文,不能偏廢。在注意語言的同時,還有兩門學科的修養值得注意。一個是哲學,哲學是科學的科學,哲學的思維對人很重要,無論你是學理的還是學文的,都要用哲學的思維考慮問題,有沒有哲學思維是很重要的問題。還有一個是數學,數學和哲學都是最基礎的學科,也同樣關係著人的思維問題。當然,不同的專業對數學和哲學的要求不一樣。比如學經濟學的人,必須有很高的數學修養。對學中文的人,數學修養雖然不必那么高,但是你也要有一定的修養,數學是訓練人的思維能力與想像力的。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要求,但所有學科的所有學生都要打好一個語言、哲學與數學的底子。這是關係到你的終生學習與終生髮展的基礎。
第二方面,必須打好自己專業基礎知識的底子。我認為在專業學習上要注意兩個要點。一個是要讀經典著作。文化講起來非常玄、非常複雜,其實都是從一些最基本的經典著作生髮出來的。就我所知道的中國古典文學而言,中國早期的文史哲是不分的,中國的文史哲、中國的文化其實都是從幾本書生髮出來的,就是《論語》、《莊子》、《老子》這幾本書,看起來很簡單,但以後的中國文化就是由這些原典生髮開來的。我帶研究生,儘管學的是現代文學,我也要求他們好好地讀《論語》,讀《莊子》,讀《老子》,有時間還要讀《史記》,學文學的要讀《文心雕龍》,就這么幾本書,並不多。當然,這屬於補課,按說這幾本書,在大學期間就要下功夫好好地讀,把它讀得比較熟。讀的時候最好讀白本,讀原文,千萬不要去讀別人的解釋。必要的時候看一點點注釋,主要應該面對白本原文、面對原著,你反覆讀,讀多了自然就通了。有這個以後你的學術發展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就我的專業——現代文學而言,我就要求學生主要要讀三個人的著作:魯迅、周作人、胡適。把這三個人掌握了,整箇中國現代文學你就拎起來了,因為他們是領軍人物。專業學習要精讀幾本書,幾本經典著作,在這幾本經典著作上必須下足夠功夫,把它讀熟讀深讀透。這是專業學習的第一個要點。第二個要點是掌握專業學習的方法。通過具體學科、具體課程的學習,掌握住專業學習的方法。這樣在專業方面,你既打了基礎,有經典著作做底子,同時又掌握了方法,那么以後你就可以去不斷深造了。
我剛才說過理科學生也要學文,那么學什麼呢?我也主張讀幾本經典。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幾個原點性的作家、作為這個民族思想源泉的作家,這樣的作家在他這個民族是家喻戶曉的。人們在現實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常常到這些原點性作家這裡來尋找思想資源。比如說所有的英國人都讀莎士比亞,所有的俄國人都讀托爾斯泰,所有的德國人都讀歌德,每個民族都有幾個這樣的大思想家、大文學家。這些大思想家大文學家,是這個民族無論從事什麼職業的人都必須了解的,也是這個民族的知識的基礎、精神的基礎、精神的依靠。具體到我們民族,如果你對文學有興趣,大體可以讀這樣幾本書:首先是《論語》、《莊子》,因為這兩本書是中國文化的源泉,最早的源頭。第二,讀《詩經》、《楚辭》,還要讀唐詩。唐代是中國文化的高潮時期,唐詩是我們民族文化青春期的文學,它體現了最健全、最豐富的人性與民族精神。第三是《紅樓夢》。這是總結式的著作,是百科全書式的著作。第四個是魯迅,他是開現代文學先河的。我覺得理工科學生即使時間不夠,也應該在以上所談的那四五個至少一兩個方面認真讀一點經典著作。我建議開這樣的全校性選修課,你們修這樣一兩門課。有這樣一個底子,對你以後的發展很有益處。
第三方面,要博覽群書。要學陶淵明的經驗——“好讀書不求甚解”,用魯迅的話說就是“隨便翻翻”,開卷有益,不求甚解。在北大有無數的講座,我鼓勵我的學生都去聽講座,聽多了你就不一樣了。我們北大有個傳統,聽課的有一半的是旁聽的。課堂上老師姑妄講之,學生姑妄聽之。你睡著了也不要緊,懵懵懂懂也聽到了幾句話,這幾句話就能讓你受益無窮。我們曾經開玩笑,也是北大人比較自豪的一點,說“我們的學生就是四年睡在寢室里不起床,他聽也聽夠了。”因為那地方信息廣泛,什麼訊息、什麼人都有,聽夠了出去就可以吹牛。你不要看是北大學生就怕他,他雖然什麼東西都知道一點,但其實大部分都是聽來的。他雖然不求甚解,但他知道一點兒就比你高明。所以你們每個人底子打好了,然後就博覽群書,知識有的是讀來的,有的是聽來的。人才是薰陶出來的,是不經意之間熏出來的,不是故意培養出來的。我做王瑤先生的學生,王先生從來不正兒八經給我們上課,就是把我們帶到他客廳沙發上胡吹亂侃,王瑤先生喜歡抽菸斗,我們就是被王先生用菸斗熏出來的。我現在也是這么帶學生,我想到什麼問題了,就讓學生到我家的客廳來和他們聊天,在聊天中讓學生受益。真正的學習就是這樣,一邊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地把基本的經典讀熟、讀深、讀透,一邊博覽群書,不求甚解,對什麼都有興趣,儘量開拓自己的視野。從這兩方面努力,就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如果你還有興趣,那么就讀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就要進行專業的訓練,博士生在專的基礎上還要博。一個人的知識結構應該是根據不同的人生階段來設計,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
 ……

書摘與插圖

《致青年朋友:錢理群演講、書信集》《致青年朋友:錢理群演講、書信集》

相關信息

作者: 錢理群 著
出 版 社: 長安出版社發行部
出版時間: 2008-7-1 字數: 220000 版次: 1 頁數: 267 印刷時間: 2008/07/01 開本: 16開 印次: 1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801758453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文化 >> 文化評述

相關詞條

錢理群 學者 北京大學 書信

相關資料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27875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