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

《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

在古代中國的世界觀中,關於宇宙論,存在著不同於西方哲學的另一種微妙複雜的過程性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能夠加入到對於超越主義的一直在進行的內在批判之中,而超越主義在以歐洲為中心的哲學學科之中仍然發生著作用。簡言之,隨著當前對懷特海尤其美國實用主義的興趣日增,隨著在其哲學文化自身內部的成熟,這種新的自然形成的過程哲學的西方版本能夠從中國的傳統中汲取資源和批評。

《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
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

【作 者】:(美)安樂哲
【叢編項】:文明對話叢書
【裝幀項】:平裝 16 / 648
【出版項】:河北人民出版社 / 2006-7-1
【ISBN號】:9787202042991 / 7202042991
【主題詞】:哲學與宗教-哲學-綜合

書籍介紹

中央政府採取的第一步是用具有血親的皇室成員替代諸侯。這一措施很快就得以實施,但是並非卓有成效。公元前196年,10個封國中的9個被皇親所控制。然而,皇族宗親對於帝位的覬覦使得中央政府所希望的安定局面並沒有出現,地方對中央依然缺乏忠誠。更為嚴重的是,分裂主義開始抬頭。要減少叛亂的威脅,中央政府還需要進一步的措施。

在隨後的幾十年中,漢王朝採取了相應的戰略,有意識地削減了封國的規模和力量,並且利用各種理由將封國逐步變小,最終成為由王朝控制的軍事領地。事實上,在公元前154年——在劉安成為淮南王的十多年後,七位諸侯共同製造了反對中央政府的“七國之亂”。叛亂最終被平定,並且加速了朝廷中央集權的步伐。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劉安統治著自己的封國淮南。當時諸侯的權力正在逐步被削弱,像西漢初年那樣諸侯稱霸一方的政治局面已經不復存在,即將被中央政府吞併的陰影始終籠罩在劉安心中。在這種情緒下,他行使著一個諸侯所應有的權利和責任。因此,《淮南子》作為送給漢武帝的禮物,其中蘊涵著一個個人的悲劇。武帝踐祚之時,劉安是年輕武帝的好伯父。作為學識淵博的典型,劉安受到皇族以及當時學界的廣泛尊敬。

《原道訓》的主要內容是哲學。就更廣的意義來看,整部《淮南子》的主題也可以說是哲學。這種哲學提倡包容性。這種包容性主張在英明領導的合理統治下,所有的個體都能共同組成為一個整體,並且達到一種有生命力的和諧。這無疑是對個體貢獻於整體的肯定。從實踐來說,《原道訓》又是這種多樣性觀點在政治層面的表述。儘管在整體上《淮南子》被認為是折中性的,但《原道訓》卻隱晦而有力地闡述了對於漢朝建立的第一個世紀中,在朝廷占據主流地位的政治集權主義、擴張主義以及無條件的合併主義的反對。當我們回顧歷史時,在思想的層面上,可以把劉安的地方小朝廷視為一個多元化的封建“世外桃源”。

在這裡,薩滿思想(shamansm)和道家文化得到了很大的重視。這與當時在全中國範圍內逐漸形成的儒家一統天下的趨勢相悖。而在以賈誼(公元前200~前69)、晁錯(約公元前154年前後)、董仲舒(公元前179一前104)為代表的士大夫的不斷增強的影響下,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央的意識形態。儘管賈誼尤其是晁錯很難被認為是儒學價值的完全提倡者,但是,他們對於象徵著王權的皇位所持的觀點,即削弱地方諸侯權力的主張,卻是為中央集權的政治利益所服務的。事實上,正是他們的這一主張, ……

作者簡介

《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
安樂哲(Roger T.Ames),1947年生於加拿大多倫多。現任夏威夷大學哲學系教授、夏威夷大學和美國東西方中心亞洲發展項目主任、《東西方哲學》主編、《國際中國書評》主編。曾任夏威夷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台灣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劍橋大學訪問學者、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余東旋傑出客座教授、北京大學客座教授、第五屆湯用彤學術講座教授和第四屆蔡元培學術講座教授。

本書目錄

序言
第一章 道論
一孔子對道的理解
(一)我們的詮釋:《論語》中“道”的含義
(二)我們的回應:檢討其他學者對於《論語》中“道”
的詮釋
二儒家非超越性的天道觀
(一)西方超越性的含義
(二)西方超越觀念的衰落
(三)儒家天道超越性的論辯
三《淮南子》中的道論——以《原道訓》為中心的考察
(一)《淮南子》與漢武帝朝廷
(二)“漢思維”及其放射性秩序
(三)《原道》之“源”
(四)《原道訓》中的“道”
(五)境域相對於行為的優先性
(六)作為“萬物之一體性”的“道”
(七)知“道”
(八)作為動名詞的“道”
(九)道的連續性和人類世界
(十)“天人”關係
(十一)儒家和天人合一
(十二)道家和天入合一
(十三)《原道訓》和天人合一
(十四)“得時”
(十五)“乘龍”
(十六)“靜心”
(十七)融合的功效
四儒道兩家對道的實用主義的理解
(一)道:繪製路徑
(二)道:一與多
(三)成為君子
(四)信與誠
(五)成為真人
(六)儒學與道家:會通與歧異
(七)真理與道的和諧

第二章 認知
一理性、關聯性與過程語言
(一)挑戰事實的終極性
(二)我們這個詞典間的時代
(三)兩個文化論題
(四)兩個論題與“關聯性思維”
(五)古典中國的關聯性
(六)古典道家思想中的關聯性
(七)過程與關聯性
(八)過程的淨化
二中國有關真理理論的文化前提
(一)連貫與世界秩序
(二)本質與現象
(三)理論與實踐
(四)合乎理性的論辯
(五)邏輯與修辭
(六)中西感悟方式的基體
三以“象”為意義:儒家認知論引論
(一)研究目標
(二)“知”:成象(magng)世界
(三)“知”:塑造世界
(四)“知”:歷史經驗
(五)“知”的社會性
(六)“知”與“情”
(七)“知”的施行性
(八)“知”:道德激勵
(九)結論

第三章 自我
一西方思想中自我觀念的問題意識
(一)自我,歷史與文化
(二)現代的自我
(三)混雜的隱喻:自我的模糊性
二孟子人性觀念新詮
(一)引論
(二)將“性”誤解為“human nature”的諸多原因
(三)基於葛瑞漢洞見的進一步詮釋
(四)基於唐君毅洞見的進一步詮釋
(五)孟子人性觀念含義的重建
(六)結論
三古典儒學中焦點一場域式的自我
(一)無我的自我
(二)無心的自我
(三)無身的自我
(四)無目的的自我
(五)非意志的自我
(六)焦點一場域的自我
四古典道家中焦點一場域式的自我
(一)三元靈魂與道家的無
(二)“道”與“德”:差別與順應
(三)自我、幽默與物化
五古典儒家與道家修身之共同基礎
(一)引言
(二)混淆
(三)“邏輯的”與“審學的”之別
(四)君子
(五)部分對整體的優先性
(六)真人

第四章 性別與身體
一中國的性別歧視論:一種文化研究的視角
(一)引論
(二)性別思考
(三)二元對立的性別歧視論
(四)兩極相關的性別歧視論
二古典中國哲學中身體的意義
(一)引論
(二)二元對立論與兩極相關論
(三)身心交關論
(四)“身”、“形”與“體”
(五)禮儀活動中身體的多重含義
(六)結論

第五章 社群與政治
一友誼
(一)古代西方的友誼觀:以柏拉圖為例
(二)古代儒家的友誼觀:以孔子為例
(三)結語
二溝通社群中禮儀的角色
(一)社群的美感組織
(二)個人主義與團隊精神之間
(三)法律、憲法和社群
三儒家式的民主主義
(一)民主化的動力
(二)民主在中國的古典根源
(三)杜威與孔子論社群——儒家式的民主主義
四儒家學說與社會進步
(一)背景:文化的共生共成
(二)西方自由主義與民主政治的困境
(三)儒家的資源與回應
(四)儒家“禮”的學說:個人與社會之間
(五)結論:自由與社群的結合

第六章 古典道家的死亡觀
一死的非真實性
二生死的關聯性
三死的尋常性
四死即生
五有關死的語言
六《道德經》中的“死”
七《莊子》中的“死”

第七章 古典儒家非神論的宗教性
一引論
二創造性與強力
三共同創造(誠)與敘述的獨特性
四中庸:在日常事務中持守中道
五教育的過程:是引出還是引導?
六作為主導隱喻的家庭
七教育的過程和內容
八成長和延伸
九儒家的命運之愛:和諧之情
十對《中庸》的再思考
十一結論:共同創造的宗教性

附錄一:我的哲學之路
附錄二:安樂哲教授簡介與主要論著目錄
編譯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