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

《自卑與超越》

《自卑與超越》認為:不管有無器官上的缺陷,兒童的自卑感總是一種普通存在的事實,這是因為他們常仰賴成年人的生活,且一舉一動受到成年人的控制。當兒童利用這種自卑感作為逃避行動的藉口時,便發展成神經性的傾向。如果這種自卑感在以後的生活中繼續存在下去,它便會形成“自卑情結”。

基本信息

《自卑與超越》自卑與超越

內容簡介

《自卑與超越》是阿德勒在本書中提出:不管有無器官上的缺陷,兒童的自卑感總是一種普通存在的事實,這是因為他們常仰賴成年人的生活,且一舉一動受到成年人的控制。當兒童利用這種自卑感作為逃避行動的藉口時,便發展成神經性的傾向。如果這種自卑感在以後的生活中繼續存在下去,它便會形成“自卑情結”。

作者簡介

阿德勒(1870-1937):奧地利精神病學家,維也納醫學博士。生於維也納近郊的一個米商家庭,早年曾在維也納大學學醫,獲博士學位。一生從事心理學研究。開始追隨弗洛伊德,後分道揚鑣,創立一個新的心理分析學派,即以“自卑情結”為中心的個體心理學派。其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人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等。

編輯推薦

 《自卑與超越》是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通俗性讀物。但通俗中包含著極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學術價值。在本書中,作者提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於正確對待職業、社會和性,在於正確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嬌縱、被忽視的兒童,以後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家長和教師應培養他們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本書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論的精神分析觀,開闢了精神分析的新階段。

讀者評論

《自卑與超越》這樣的大師級作品,是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靜靜品讀。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對作者肅然起敬。
阿德勒是追隨弗洛伊德研究精神分析學的,後來因為在研究中與大師有不同的見解,另立門戶,創立了以“自卑情結”為中心的“個體心理學”。阿德勒認為,不管有無身體上的殘疾,自卑感是所有兒童普遍存在的一種情緒體驗,這是他們常仰賴成年人生活,且一舉一動受到成年人的控制。當兒童利用這種自卑感作為逃避做事情的藉口時,便展現出神經病的傾向。如果這種自卑感在以後的生活中繼續存在下去,便會形成“自卑情結”。
只是在這本書的扉頁,我便已暗自汗顏。
從書中,我感受到,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與這種自卑感做鬥爭的過程,這也可以解釋為人的社會性形成的過程。戰勝自卑,就是戰勝自我,不斷擺脫自卑的身影有如不斷提高自己的自尊,我非常贊同大師的一個觀點:一個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會比優越的同伴更渴望超越自我。而接受太多寵愛的那一個,是內心最具有優越感的,在自我陶醉於優越感的同時,麻木、消沉、逃避,逐漸形成更大的自卑,以至於一事無成,並且極易產生病態心理。
對於夢,因為過多、過早接受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意識?以接受,但,在比較之後回味起來,“個體心理學”與“精神分析心理學”對於夢的解釋,似乎阿德勒的研究學說更“合乎常識”。
當然,阿德勒對生活意義的詮釋,只是從精神分析家的角度作出的,為的是使他的病人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從而走出空虛孤獨的旋渦。人活著僅靠積極的態度是不夠的,還應有正確的目標,遠大的理想,但從構建健康人生的角度講,阿德勒的觀點是科學的。
將《自卑與超越》推薦給將作繭自縛和已作繭自縛的朋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