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滹沱見蕃使列名》

這首詩寫詩人去滹沱會見蕃使的情景和感想。“滹(hū乎)沱”,水名,源出今山西五台山東北泰戲山,東流入河北平原,經正定、任丘,在獻縣與滏陽河匯合為子牙河。唐代回紇使者至京城長安(今西安市),照例取道滹沱,參照詩的內容看,題中“蕃使”,當指回紇。唐同回紇雖也有過一些衝突,但總的說來,關係較好。李益是中唐七絕最傑出的詩人之一,清沈德潛稱他“音節神韻,可追逐龍標(王昌齡)、供奉(李白)”。此詩前兩句用寫景來敘事抒情,後兩句議論含而不露,引而不發,確實可與龍標、供奉媲美。詩的開頭兩句寫會見的時間、地點和熱烈場面。

作品信息

【名稱】《臨滹沱見蕃使列名
【年代】中唐
【作者】李益
【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臨滹沱見蕃使列名
漠南春色到滹沱,楊柳青青塞馬多。
萬里關山今不閉,漢家頻許郅支和。

作品鑑賞

這首詩寫詩人去滹沱會見蕃使的情景和感想。“滹(hū乎)沱”,水名,源出今山西五台山東北泰戲山,東流入河北平原,經正定、任丘,在獻縣與滏陽河匯合為子牙河。唐代回紇使者至京城長安(今西安市),照例取道滹沱,參照詩的內容看,題中“蕃使”,當指回紇。唐同回紇雖也有過一些衝突,但總的說來,關係較好。回紇為了擺脫突厥的奴役,一直歸附唐朝。唐朝為了擊退突厥、吐蕃的侵掠,對回紇採取保護、聯合的策略,並應回紇的請求,先後嫁了四個公主到回紇。據《舊唐書·回紇傳》記載:公元787年(德宗貞元三年),回紇遣使者來貢方物,且請和親。次年十月,回紇公主及使者來唐迎親,“凡遣人千餘,納聘馬二千。德宗令朔州(今山西朔縣西南)、太原分留七百人,其(回紇)宰相首領皆至,分館鴻臚、將作。”這次迎娶的,就是德宗之女鹹安公主,使者十月到京,回程至滹沱,當在公元789年(貞元五年)春日,觀詩中“漠南春色”的措詞和所寫隆重景象,詩中所寫可能就是這次接待下嫁回紇的鹹安公主的活動。“列名”,指被列為正式參與會見的成員。
詩的開頭兩句寫會見的時間、地點和熱烈場面。“漠南”,亦作“幕南”,大漠之南,指蒙古大沙漠以南地區,漢代用以稱匈奴,唐代為回紇居地,這裡指回紇。“春色”,語意雙關,既指春日的景色,也代指蕃使,即鹹安公主,這時她已被唐冊封為智慧端正長壽孝順可敦(可敦為回紇可汗之妻的專名。在唐代,回紇的可汗、可敦大多請求唐朝冊封),故以“漠南春色”稱之。“塞馬”謂塞外蕃使之馬。“塞馬多”謂蕃使眾多,這次回紇來人共千餘。滹沱河上,成千上百的塞馬昂首挺立,場面非常熱烈壯觀。春天是美好的季節,春色、春光,常用來象徵溫馨祥和的事物。春風吹拂,楊柳青青,滹沱河上,春光蕩漾。這美好的春色,不僅烘托出人們的喜悅心情,還象徵唐與回紇的和睦關係。
三四兩句是作者參加這次盛會的感想。“閉”謂設防。“漢家”,指唐朝,唐代詩人例皆以漢指唐。“郅(zhì至)支”,匈奴單于名,本名呼屠吾斯,為呼韓邪單于之兄,任左賢王,公元前53年(漢宣帝甘露元年)自立為單于,並歸順漢朝,以後幾年都來漢朝獻。公元前48年(元帝初元元年)殺漢使而叛,後來被漢派兵討殺。據《漢書·匈奴傳》記載,郅支單于被殺後,呼韓邪單于入漢朝見,請求和親,元帝以宮女王嬙賜單于。呼韓邪單于十分高興,上書願為漢守護西北邊疆,請漢罷除邊防,以休養天子人民。元帝令臣下集議。郎中侯應列舉十條理由,以為“夷狄之情,困則卑順,彊(強)則驕逆”,不可許。詩的後兩句即用此事。意思是說,朝廷頻頻準許同回紇和好,而今萬里關山,均不設防。這既是承上文讚美唐與回紇的和好,同時也是對唐的邊防廢弛的憂慮。詩人認為唐與回紇保持和好關係是應該的,所以詩中加以讚美,但他覺得與此同時,還應加強邊備,因為回紇此時雖然歸附,難保今後不會像郅支叛漢那樣叛唐為亂。“頻許”二字,即含有時叛時服的意思。如果邊防廢弛,必然要吃大虧。事實上,在這之前不久,即公元778年(大曆十三年)回紇就曾入侵太原,唐軍士卒死千餘人,後賴代州(今山西代縣)都督張光晟打敗回紇,北人才得以安寧。
李益是中唐七絕最傑出的詩人之一,清沈德潛稱他“音節神韻,可追逐龍標(王昌齡)、供奉(李白)”。此詩前兩句用寫景來敘事抒情,後兩句議論含而不露,引而不發,確實可與龍標、供奉媲美。

作者簡介

李益 (748-829)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家居鄭州(今屬河南)。公元769年(大曆四年)舉進士,公元783年(建中四年)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趙。公元797年(貞元十三年)任幽州節度使劉濟從事。公元800年南遊揚州等地,寫了一些描繪江南風光的佳作。元和後入朝,歷秘書少監、集賢學士、左散騎常侍等職。公元827年(大和元年)以禮部尚書致仕。他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其邊塞詩雖不乏壯詞,但偏於感傷,主要抒寫邊地士卒久戍思歸的怨望心情,不復有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樂觀情調。他擅長絕句,尤工七絕;律體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2卷,《李君虞詩集》2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