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是孟浩然山水詩的另類題材的佳作。全詩“體物寫志”,表達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從政的理想。詩人托物抒懷,曲筆擒旨,於浩淼闊大、洶湧澎湃的自然之景中流露了心聲。該詩含蓄委婉,獨標風韻。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作品注釋

(1)詩題一作《臨洞庭湖》。張丞相,指張九齡。
(2)“八月”二句:湖水上漲,與岸齊平。天水相連,混為一體。虛、太清:均指天空。
(3)雲夢澤:古時雲、夢為二澤,長江之南為夢澤,江北為雲澤,後來大部分變乾變淤,成為平地,只剩洞庭湖,人們習慣稱雲夢澤。宋代范致明《岳陽風土記》:“蓋城據東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風。夏秋水漲,濤聲喧如萬鼓,晝夜不息。”
(4)“欲濟”二句:是以比喻的方式說,想做官卻苦無門路,無人引薦,但不做官又有辱聖明的時代。
(5)羨魚情:《淮南子·說林訓》中記載:“臨淵而羨魚,不若歸家織網。”這句仍是表示作者希望入仕,企盼有人引薦。

作品賞析

詩人選取洞庭湖為切入點,首聯描寫洞庭湖全景。“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八月秋高氣爽,浩闊無垠的湖水輕盈盪漾,煙波飄渺。遠眺碧水藍天,上下渾然。一個“混”字寫盡了“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雄渾壯觀,表現了一種汪洋恣肆、海納百川的意境。
頷聯描寫湖水聲勢。“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寫雲夢澤水汽蒸騰,岳陽城受到洞庭湖波濤的搖撼。句式對仗工整,意境靈動飛揚,表現出大氣磅礴的氣勢。一個“蒸”字寫出了雲蒸霞蔚、龍騰虎躍、萬馬賓士之勢;一個“撼”字,筆力千鈞,如同巨瀾飛動、“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場景,然而,“岳陽城”又被壯闊的湖水所擁抱。這使讀者比物聯類:一座古城與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況是一個人的力量。如果沒有湖的涵養、滋潤,就不會有百草豐茂、萬樹花開的美景。這裡妙筆生花,一語驚人,是千古名句。
頸聯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這兩句採用了類比的手法,先說詩人自己本想渡過洞庭湖,卻缺少舟和槳,詩人以“無舟楫”喻指自己嚮往入仕從政而無人接引賞識。後一句中一個“恥”字,道出躬逢盛世卻隱居無為、實在感到羞愧的心情,言下之意還是說明詩人自己非常希望被薦舉出仕。“欲濟”而“無舟楫”,比喻恰當,婉曲傳旨。
尾聯化用典故,“卒章顯志”。“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化用《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臨河而羨魚,不若歸而結網。”喻指詩人空有出仕從政之心,卻無從實現這一願望,這是對“頸聯”的進一步深化。“垂釣者”比喻當朝執政的人,這裡指張九齡,懇請他薦拔;“羨魚情”喻從政的心愿,希望對方能竭力引薦,使詩人的願望得以實現,活靈活現地表達了詩人既慕清高又想求仕而難以啟齒的複雜心理。總之,詩人那種有志難酬、不得已而為之的難言之情“逸”於言表。
詩人繼承了自《詩經》以來傳統的比興手法,托物言志,自然和諧。既包蘊著豐富的自然美,又體現了詩人的逸士風神,正是“筆墨之外,自具性情”。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早年隱居故鄉鹿門山,四十歲時曾到長安求取仕進,失意而歸。一生除在張九齡幕府中任過短時間從事以外,未擔任過任何官職,是唐代著名的布衣詩人。據說孟浩然在長安期間,唐玄宗曾召見他,問他近來有何佳作,他卻念出“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詩句,令唐玄宗十分生氣,因而下令放還。孟浩然寫了大量的山水詩,是繼謝靈運以後,唐代第一個大量寫作山水詩的著名詩人。他的詩雖然內容不夠豐富,結構不夠緊密,但平淡樸素,自然而有韻味,稱得上是盛唐時期的一大家。

全文解釋

八月的湖水漲滿,幾乎與四岸齊平,無崖無端,似將萬里長天包容。 水氣蒸蒸,籠罩了這古老的大澤雲夢;波光粼粼,雄渾的氣勢撼動了岳陽古城。 我想要涉河跋水,卻沒有舟帆載乘;若要閒居端坐,對不起這盛世清明。 只好坐下來觀看那些垂釣之人,空懷著實現理想的激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