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虎藏龍三國智》

《臥虎藏龍三國智》

《臥虎藏龍三國智》是一本集結作者在遠流博識網《三國大本營》單元中“草堂新語”專欄文字,依生涯、管理、策劃、經營、說話、處事、攻心、決策、用兵、用人、反智等分類,在七十二個主題中擷取三國智慧。

內容簡介

以“臥虎藏龍”形容三國人才之豐,再貼切不過了。本書集結作者在遠流博識網《三國大本營》單元中“草堂新語”專欄文字,依生涯、管理、策劃、經營說話、處事、攻心、決策、用兵、用人、反智等分類,在七十二個主題中擷取三國智慧……
中華書局出版 羅吉甫 著

相關介紹

本書源自於台灣遠流博識網的專業“三國”網頁《三國大本營》討論版,“三國”冬粉喜歡在該網址衝浪論古今。斑竹羅吉甫先生集結《三國大本營》單元中“草堂新語”專欄文字,依生涯、管理、策劃、經營、說話、處事、攻心、決策、用兵、用人、反智等分類,在七十二個主題中擷取三國智慧。

內容欣賞

第一部分:
人才薈萃的大時代這本書起初源自《遠流博識網·三國大本營》的網站專欄,以"草堂新語"為名。既然曰"新",便不好

《臥虎藏龍三國智》臥虎藏龍三國智
寫得太陳舊,但又不能標新立異,為翻案而翻案,扯些什麼關羽劉備設計害死的,什麼諸葛亮靠人事鬥爭掌控大權,什麼劉備除了哭一無是處等等在網路上流傳卻不堪檢驗的論點。我企圖借用某些觀點來重新看待三國人事,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希望得到更寬的視野,以收更多的閱讀或寫作的興味。

出版緣起《臥虎藏龍三國智》
向讀者呈現的是人生智慧。
本書源自於台灣遠流博識網的專業"三國"網頁《三國大本營》討論版,"三國"冬粉喜歡在該網址衝浪論古今。斑竹羅吉甫先生集結《三國大本營》單元中"草堂新語"專欄文字,依生涯、管理、策劃、經營、說話、處事、攻心、決策、用兵、用人、反智等分類,在七十二個主題中擷取三國智慧。循脈絡讀去,無論從管理經營、企劃行銷、生涯規劃、人際關係、職場跳槽、軍事戰略、反向思考等任何方面,都頗多益處。
羅吉甫,台灣新竹人,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教師和雜誌、出版社編輯,目前專事寫作,並於智邦生活館發行《歷史智囊電子報》,擔任遠流博識網《三國大本營》版主,出版有《野心帝國》等實用歷史系列和《兩好三壞的人生路》等書。
本書經作者和遠流出版集團授權,由中華書局出版簡體字版。為方便大陸讀者閱讀,我們在基本保留原作全貌和風格的基礎上,對兩岸略有差異的引文措辭做了適當的修改。特此說明。
中華書局編輯
二○○五年九月
自序:人才薈萃的大時代
···自序:人才薈萃的大時代這本書起初源自《遠流博識網·三國大本營》的網站專欄,以"草堂新語"為名。既然曰"新",便不好寫得太陳舊,但又不能標新立異,為翻案而翻案,扯些什麼關羽是劉備設計害死的,什麼諸葛亮靠人事鬥爭掌控大權,什麼劉備除了哭一無是處等等在網路上流傳卻不堪檢驗的論點。我企圖借用某些觀點來重新看待三國人事,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希望得到更寬的視野,以收更多的閱讀或寫作的興味。
於是,我從多年前風靡全球企業界的定位理論來看劉備、曹操的形象設計,從青蛙理論來解釋諸葛亮捨近求遠的北伐戰略,從USP廣告策略來評估曹操奉戴天子的優劣成敗,從馬基維利的一段話來檢討劉表的中立態度恰不恰當,從授權管理來看諸葛亮的領導方式,以及劉備、孔明在關羽大意失荊州這件事情所負的責任。不以考證為尚,不以辯駁為要,卻無形中解釋了許多懸案,評斷了若干是非。
本書和多年前出版的《謀略三國》迥然不同。"謀略"這兩個字,不足以概括三國之間決策、攻心、兵法、布局、遊說等智力和戰力的競逐,更無法呈現處事應對的智慧,以及生涯規劃的眼界。同時,一般讀者大都聚焦於三國豪傑呼風喚雨、縱橫沙場的表現,我對他們的職場養成教育和自我訓練過程更感興趣。本書便以諸葛孔明為例,說明他如何借閱讀培養能力,如何建立人脈,如何挑選主子等逐步崛起的過程。這類題材尚待開發,在此小試牛刀,留待更多的可能,但願未來有機會系列探討。
書名雖然強調"智",但最後一章"反智",和前面主題相反,寫的是負面教材。根據經驗,讀者不太愛看負面教材,因此大部分的書都教我們如何成功,告訴大家成功的原因、成功的方法和成功的項目,遺憾的是從古到今仍有無數人重蹈覆轍,做出蠢事。一般人避諱失敗,其實更應該多參考負面個案,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這部分可以檢討的空間還很大,也盼望下一本書能有專門的討論。
以"臥虎藏龍"形容三國人才之豐,再適切不過了。清人毛宗崗說:"古今人才之眾,未有盛於三國者也。"誠然。
生涯智
名人推薦,臥龍飛天
--諸葛亮的求職術
在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以前,諸葛亮在做什麼?想做什麼?
在《出師表》里,諸葛亮自述他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苟全性命於亂世"是對的,在兵荒馬亂的時代,人命如螻蟻,誰不是苟活避難?至於"不求聞達於諸侯","不求"這兩個字也對,諸葛亮"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不是說說而已。然而"聞達於諸侯",卻是不得不的選擇,不用避諱的嚮往,尤其對諸葛亮這么有抱負,這么自負的人才而言。
第二部分:
投降有兩種:有條件的投降、無條件的投降。前者多少有個討價還價的空間,處於劣勢的一方,開出若干條件,換取投降的協定,不像後者,任殺任剮,只求對方接受投降,不要繼續衝突,不要擴大損傷。若非走投無路、山窮水盡,哪個競爭者願意退出戰局投降,更何況無條件投降?然而,同樣是無條件投降,懂得何時投降、如何投降,不僅不賠,反而倒賺,這需要相當大的本事。
第三部分:
同樣投降,際遇有別,不止嚴顏、于禁,縱觀三國英雄,被俘後個個反應不一,命運不同。有人求生不能,如呂布;有人求死不得,如沮授;有人從容就義,求仁得仁,如陳宮;有人潑婦罵街,死得轟轟烈烈,如龐德。也有的像嚴顏一樣,被奉為上賓,階下囚變成座上客,如張遼。態度各異,後人的評價自有不同。其中必然有一些判定的規則可循。

于禁的悲慘還在後頭。他被關羽俘擄也就罷了,孫權斬殺關羽,于禁落在孫權手裡,待曹丕稱帝,孫權稱臣,把于禁遣送回去,以示友好。曹丕以春秋時代荀林父、孟視明的史事安慰他,重新任他為將,卻又安排他去曹操陵園祭拜。曹丕事先派人在陵園屋裡畫上關羽得意、龐德發怒、于禁投降的壁畫羞辱他。鬚髮盡白、面容憔悴的于禁,不堪刺激,羞愧而死。
一樣的投降,不同的下場
同樣投降,際遇有別,不止嚴顏于禁,縱觀三國英雄,被俘後個個反應不一,命運不同。有人求生不能,如呂布;有人求死不得,如沮授;有人從容就義,求仁得仁,如陳宮;有人潑婦罵街,死得轟轟烈烈,如龐德。也有的像嚴顏一樣,被奉為上賓,階下囚變成座上客,如張遼。態度各異,後人的評價自有不同。其中必然有一些判定的規則可循。
什麼情況下投降可免於被批判?投降有什麼操作法則?粗略言之,可歸為三點:
一、棄暗投明,從昏君跳槽到明主,可。
二、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投降勝利者,押寶成功,選對績優股,可。
三、投降時態度不卑不亢為宜。亢者殉國,流芳百世;卑者投降,遺臭萬年。破口辱罵是死路一條,卑躬屈膝是奴才一個。上上之策,是慷慨激昂之餘,莫徒逞口舌之快,為彼此留點退路。以理性為依歸的正氣凜然,才有嚴顏、張遼的機運。
最後一點大概會引起爭議。這樣會不會唐突古人?明明是視死如歸的烈士,誰還考慮投降的方式?然而,看盡當代人物虛矯的表演和差勁的演技,我們不得不以今論古,留點想像的空間。
一幅畫逼死大將軍
海明威的名言:"人為勝利而生。"在軍人身上尤其適用。士可殺,不可辱;只能戰勝,不許兵敗。一旦兵敗,沒有投降,只有殉難。戰爭的殘酷,不僅在戰場你死我活的拚斗,也在於兵敗之後面對軍法處置的無情。
投降的將軍更不用說了,受到重用也就罷了,怕的是苟活於世,卻遭人鄙棄,情何以堪?曹操陣營的大將于禁就是一例。
兵敗不死,境遇堪涼
于禁跟隨曹操南征北討,屢建大功,勇猛不阿,頗受曹操賞識。他最大的缺點在於個性耿介,執法嚴格而不近人情,和部屬的關係並不融洽。
這樣的性格,很難想像會成為投降的將軍。然而當關羽進軍曹仁苦守的樊城,于禁和龐德奉命支持。不料洪水暴漲,于禁大軍慘遭淹沒,于禁退無死守,竟然投降,龐德則不屈而死。
曹操聞訊,感嘆良久,無法相信認識了于禁三十年,一直欣賞他的忠貞義膽,臨危處難竟變節投降,反而不如龐德。
殺人不見血,罵人不帶髒字
孫權後來殺了關羽,並俘擄了關羽陣營的官兵。降關羽的于禁,也被送到吳國。有一天,孫權帶著于禁騎馬同行,吳國有個脾氣很沖,名叫虞翻的人,便呵責于禁說:"你這個投降的俘虜,怎么配跟我主公齊馬並行呢?"
說完就想用馬鞭鞭打于禁,幸虧孫權喝阻。後來,孫權大宴賓客,于禁聽到音樂,有感而發,淚流滿面。虞翻很不高興罵說:"你想故作傷悲,來獲得釋放嗎?"總之,在吳國,于禁說有多癟氣就有多癟氣。
更癟氣的還在後頭。當曹丕稱帝,孫權稱臣示好,遣送于禁回魏國。于禁鬚髮盡白,形容憔悴,向曹丕磕頭請罪。曹丕故示大方,不念舊惡,拜于禁為安遠將軍,並且用春秋時代荀林父和孟明視的故事勸勉他。
荀林父和孟明視是秦、晉兩國的大將,雖曾兵敗,但未受處罰,後來將功折罪,立下大功。曹丕舉荀林父、孟明視的事跡,想必令于禁感激涕零。尤其孟明視一例,必然更讓于禁窩心。遙想當年,秦穆公不聽勸告,執意攻打鄭國,反遭晉國截擊,孟明視等將領被俘擄,後來獲釋,回到秦國,秦穆公並未怪罪他們,反而自我檢討,說:"孤之過也,大夫何罪?"("都是我的錯,他們有什麼罪?")
雖然曹丕不像秦穆公下詔罪己,也和于禁兵敗投降扯不上關係,但如此寬容,好一位氣度恢宏的君王,是嗎?且慢,後來曹丕派于禁出使吳國,先命他北上拜謁曹操的陵寢,卻事先派人在陵寢的堂屋上畫了關羽戰勝、龐德憤怒、于禁投降的圖像。于禁一看,羞愧萬分,不久便發病而死。
第四部分:
三更後,埋伏已久的嚴顏,果然遙遙望見張飛引軍在前,立即下令進攻。四面伏兵盡起,眼看張飛必敗。不料,背後一聲鑼響,一隊軍隊殺來,為首的竟然是豹頭環眼的張飛。隨即只聽到鑼聲大震,眾軍殺來。嚴顏舉手無措,和張飛在馬上廝殺,不到十回合,嚴顏的武功差了一截,被張飛生擒過來,成為戰俘。

張飛見曹軍已退,不敢追趕,急急喚回二十餘名騎兵,解開馬尾樹枝,把橋樑拆斷。這一拆,就露出馬腳了。曹操逃了一段,回神後,查覺有異,派人探查,聽說張飛斷橋而去,分析必然是因為虛張聲勢而心裡膽怯。於是火速追擊,若非關羽及時趕到,後果難料。
張飛過河拆橋,太急躁了。從這裡可以見得,羅貫中筆下的張飛,雖然有點小聰明,智謀卻只見其一,不見其二。(當然也太貶損了用兵如神的曹操。)
真假張飛,計擒嚴顏
經過《三國演義》二十二回的歷練後,張飛用謀更趨成熟,在第六十三回,張飛破嚴顏,出奇制勝,就相當令人讚賞。
這一段故事,在正史里講得很簡單,倒是羅貫中以小說家的想像,鋪設出精彩的情節。當時劉備的軍師龐統命喪落鳳坡,張飛銜命攻打巴郡。
據張飛得到的情報,巴郡太守嚴顏年紀雖高,但精力不減,善於耍大刀、開硬弓,有萬夫不敵之勇。嚴顏聽說張飛大軍到達,調遣五六千人馬迎敵。有人獻計說:"張飛銳不可當,不可輕敵,不如深溝高壘、堅守不出,不到一個月,張飛缺糧,會自行退軍。更何況張飛性子激烈,時常鞭打士兵,如果不和他們交戰,張飛必怒,拿士兵出氣。利用他們上下不合,軍心不穩時進攻,必勝。"
嚴顏覺得有理,採取守勢,並把張飛的差使的鼻子給割下來。張飛怒氣沖沖,親率數百騎兵到城下挑戰,連日罵陣。嚴顏閉門不出,張飛動極思靜,索性不挑戰了,只教軍士砍柴割草,另尋攻城小徑。
突然落得耳根清淨,嚴顏覺得奇怪,派十幾名小兵,喬裝混進砍柴割草的行列,打探訊息。
張飛派去砍柴割草的士兵回寨報告,說找到一條小路,可以偷偷通抵巴郡。張飛大喜,當下傳令,三更半夜襲擊,他將親自開路。
嚴顏派去的細作回報這項軍情,嚴顏十分得意,也傳令下去,三更時分埋伏於樹叢深林之處,以鼓聲為信號,截擊張飛。
三更後,埋伏已久的嚴顏,果然遙遙望見張飛引軍在前,立即下令進攻。四面伏兵盡起,眼看張飛必敗。不料,背後一聲鑼響,一隊軍隊殺來,為首的竟然是豹頭環眼的張飛。隨即只聽到鑼聲大震,眾軍殺來。嚴顏舉手無措,和張飛在馬上廝殺,不到十回合,嚴顏的武功差了一截,被張飛生擒過來,成為戰俘。
到底怎么回事?嚴顏定神之後,恍然大悟。原來,先前打頭陣的張飛是假的,而嚴顏派出去假冒砍柴的奸細,早被識破,張飛和手下合演一齣戲,騙過嚴顏。
到了第七十回,張飛更厲害了。他在巴西一帶打敗曹魏大將張郃,張郃據山死守,拒不出戰,歷五十餘日之久。張飛無計可施,索性讓全體官兵飲酒作樂。張郃得知後,不勝惱怒,見機不可失,下山襲擊。張郃衝進張飛大營,見張飛端坐,毫無戒備,舉槍便刺。刺殺之後赫然發現,哪是什麼張飛,根本是草人,此時張郃驚覺中計,殺出重圍,僅以身免。
張飛以反情報騙嚴顏於先,以假亂真唬嚴顏於後,再以大軍前後夾擊,殺得嚴軍驚慌失措,復以捉對廝殺的真功夫擒服嚴顏。更以假醉、假人誘使張郃出兵,大敗魏軍。誰還敢說演義里的張飛是個大草包?
點火欺敵,出奇制勝
水缸點火的疑兵戰術
孫策初崛起時,渡江東征,連連破敵,鋒芒無人能抵。擊破劉繇後,進攻會稽郡。會稽太守王朗固守於固陵,孫策渡江作戰,屢攻不下。這時孫策的叔父孫靜獻計,以迂為直,侵襲固陵南面數十里的查瀆,繞道攻擊王朗後方。孫靜說:"王朗憑城堅守,短期間內攻不下來,不如攻打查瀆。查瀆是交通要道,應當占領。這就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並且孫靜自願打頭陣。孫策同意,同時下令:"近來連日大雨,江水污濁,飲用容易腹痛,你們即刻準備數百缸清水待用。"
出兵奇襲,準備瓮罐裝水幹嘛呢?原來孫策另有謀算,他即將展開欺敵戰術。《三國志》寫道:"至昏暮,羅以然(燃)火誑朗。"這是什麼意思,包括《三國演義》作者在內,後人在敘述這段故事時,大多解釋成孫策在軍營羅列火把來欺騙王朗。欺騙是對的,但這么一來,備水一戰,意義就不大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