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寄生蟲病防治》

《腸道寄生蟲病防治》

《腸道寄生蟲病防治》,2006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本書通過病例資料,動畫演示和深入淺出的講解,揭示了腸道寄生蟲的生活史、傳播途徑和對人體的危害。

腸道寄生蟲病是兒童時期的常見病。其中常見的有蛔蟲病、鉤蟲病、晚蟲病。《腸道寄生蟲病防治》一片通過大量的病例資料,動畫演示和深入淺出的講解,揭示了蛔蟲、鞭蟲、鉤蟲和蟯蟲四種腸道寄生蟲的生活史(即生長、發育、繁殖的全過程)、傳播途徑和對人體的危害,適合作為了解寄生蟲病的科普資料。

基本信息

《腸道寄生蟲病防治》《腸道寄生蟲病防治》
名稱:《腸道寄生蟲病防治》
作者: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
ISRC:CNM220601780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包裝:簡裝
出版日期:2006年
內容簡介:本片為衛生部醫學視聽教材。
據調查,我國每10人就有6人感染過腸道寄生蟲,危害十分嚴重。為幫助控制腸道寄生蟲病的發生,本片通過大量病例資料,動畫演示和深入淺出的講解,揭示了蛔蟲鞭蟲、鉤蟲和蟯蟲四種腸道寄生蟲的生活史(即生長、發育、繁殖的全過程)、傳播途徑和對人體的危害,告訴人們防病除害的方法。
本片由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寄生蟲病研究所製作,片長25分鐘,可作為人們了解寄生蟲病的科普資料。

病因病理

《腸道寄生蟲病防治》《腸道寄生蟲病防治》
寄生蟲病大致分為蠕蟲病和原蟲病,其流行與貧困相伴,因而高發地區主要在農村,感染率達50%~80%。我國幅員遼闊,環境或水源污染較重,南北氣候和居民的飲食起居不同,致使寄生蟲種類較多。
(1)蛔蟲病:多見於5~15歲兒童。輕者可無症狀,稍重者有食欲不振、腹瀉、便秘、上腹或肚臍周圍疼痛、營養不良;嚴重者可引起膽道蛔蟲或扭結成團而造成腸梗阻。
(2)鉤蟲病:蟲卵隨大便排出後,發育成感染期蚴蟲,次蚴蟲鑽進皮膚,通過小靜脈或淋巴管入血,依次到心、肺、支氣管、咽喉、小腸上段,3~4周后發育為成蟲。成蟲叮咬在小腸壁上吸血,一面吸血一面排血,導致鉤蟲性貧血。
(3)蟯蟲(線白蟲)病:傳播途徑是由肛門-手-口,雌蟲常在夜間爬出,在肛門或會陰部產卵而引起奇癢。卵經手、食物、空氣等途逕入口,在十二指腸或小腸發育為成蟲寄生於盲腸。蟯蟲病多見於幼兒,症狀較輕,主要為肛周奇癢,尤在夜間更甚,其他有腹瀉、噁心、消瘦、厭食等症狀。如仔細查找肛周,有時可見到白色線頭樣的蟯蟲。
(4)絛蟲病:有豬、牛肉絛蟲兩種。豬肉絛蟲的蟲卵或妊娠節片隨糞便排出體外,污染了飼料被豬吞食後,蟲卵進入豬的小腸,經孵化後在橫紋肌上發育成囊尾蚴,人若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囊尾蚴的豬肉,囊尾蚴便在人小腸內脫殼並發育,引起豬肉絛蟲病。絛蟲病有胃腸症狀;眼囊蟲病可影響視力,甚至失明;腦囊蟲病可致癲癇、癱瘓,甚至死亡。
(5)薑片蟲病:生食附有薑片幼蟲的荸薺菱角蓮藕等水生植物後,幼蟲則進入小腸發育為成蟲,並在腸內產卵,隨大便排出,在水中變成蚴蟲,繼續污染水生植物。薑片蟲病的症狀為胃腸不適、噁心、營養和發育不良等。

防治

《腸道寄生蟲病防治》《腸道寄生蟲病防治》
腸道寄生蟲病是兒童時期的常見病。其中常見的有蛔蟲病、鉤蟲病、晚蟲病。其患病率高,尤其在農村,感染率高達80%。其危害性大,除了引起消瘦及輕重不等的胃腸道症狀(腹痛、嘔吐、消化不良)外,蛔蟲可引起膽道蛔蟲症、蛔蟲性腸梗阻、腸穿孔等;鉤蟲可引起慢性腸道出血,導致貧血;蟯蟲可導致肛周、會陰部病癢和炎症,影響睡眠。

腸道寄生蟲病大多是經口傳染的。寄生在人體腸道的成蟲經糞便排出蟲卵,污染水源或土壤,或施肥時直接或間接地污染蔬菜、瓜果、食具等。家畜管理不嚴也可成為腸道寄生蟲病的傳染源。在沒有自來水的農村,人們淘米、洗菜、洗便等一切生活用水都來自同一條河浜,這樣就大大增加了腸道寄生蟲病的感染率。此外,由於不良的飲食習慣,如生吃未經消毒的瓜果、蔬菜,喝生水;飯前、便後不洗手等均可使蟲卵通過食物、水源、食具而被人食入。蟲卵或蚴蟲進入人體後逐漸發育為成蟲,然後排卵,成為傳染源。因此,預防腸道寄生蟲病的關鍵在於:

①不喝生水,不吃生食和不潔瓜果。

②飯前便後要洗手、勤剪指甲。

③教育小兒改掉吃手指、咬指甲的習慣。

④加強水源管理,避免水源污染。

⑤不隨地大小便,加強糞便無害化處理,不用新鮮糞便施肥。

⑤加強家畜管理,城市不養雞、鴨、鵝。

①托幼機構、學校應定期檢查糞便,及早發現寄生蟲病兒,以利徹底驅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