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粉市場》

《脂粉市場》

《脂粉市場》是張石川導演,胡蝶、龔稼農主演的作品,於1933年上映。

基本信息

故事梗概

陳翠芬正讀書的時候,她的家庭破產了,陳翠芬不得不離開學校,走進了複雜的社會謀生。

陳翠芬經人介紹進了一家百貨公司做了女店員,雖然自己可以掙錢,但卻時常受到別人的玩弄和侮辱。另外,同事們也看不起她,上司林監督和張有濟同時居心叵測地追求著她,這一切令陳翠芬十分痛苦。但是也有一個青年職員錢國華愛著她,錢國華和那些人不同,為人正派,樸實無華,他的存在令陳翠芬有了一點慰籍。

陳翠芬實在不願在這樣的環境中幹下去了,而生活又逼迫著她。為了維護自己清白的身份,陳翠芬終於走出了百貨公司,走進都市的人流中。她認識到,只有和廣大人民民眾一起去鬥爭,去奮進才能擺脫開女人受壓迫、受侮辱的地位,才能創造新的生活。

影片片名就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裡把婦女當作商品的風氣,創作者呼喚婦女覺醒,起來擺脫受侮辱的命運。編劇在原劇本結尾處描寫主人公離開百貨公司,走入菏頭民眾人流中,是有深刻寓意的,它指出婦女爭取解放的根本道路,是爭取和社會解放結合起來。但由於當時的壓力,刪掉了翠芬走入民眾中的結尾,而拍成翠芬自已開商店這樣的大團圓結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題的意義。儘管如此,影片還是通過對生活的細膩的描寫、生動的情節、自然流暢的結構手法,以及著名演員胡蝶出色的表演,真實地表現了職業婦女走入陷阱重重的社會的複雜內心世界。

導演簡介

張石川 ,中國電影導演。原名通偉,字蝕川。浙江寧波人。1913年任亞細亞影戲公司顧問,拍攝了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 。1916年又導演了轟動一時的《黑籍冤魂》 。1922年合作組織了明星影片公司,主張"唯興趣是尚",後主張藝術應"教化社會"拍攝了一些反映婦女命運的影片。在武俠神怪片《火燒紅蓮寺》中他首次運用了電影特技的手法,引起竟拍武俠神怪片之風。1931年美國有聲片進入中國後,他導演了中國第一部臘盤配音的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抗日戰爭期間,在左翼電影影響下,導演了表現抗日的左翼電影。1942年出任中華聯合製片股份有限公司分廠廠長兼導演。1946年後為香港大中華影業公司和上海大同影業公司任導演。一生導演長短故事片近150部,大部分為社會言情片,風格細膩,故事性強,受市民歡迎,其經歷從一個側面反應了中國早期電影發展史。

編劇介紹

夏衍 ,作家、劇作家、電影理論家、中國電影開拓者之一,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生於浙江杭縣(今餘杭),1914年入浙江省市甲種工業學校,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並編輯刊物,1920年留學日本,參加日本工人運動和日本左翼文藝運動,開始接受進步文藝並發表作品。1924年被孫中山吸收加入國民黨,1927年回國,在大革命失敗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組織上海劇藝社,主編左翼文藝刊物《藝術》首次提出"普羅戲劇"的口號,1930年參加發起籌建中國左翼劇家聯盟和左翼作家聯盟,1932年任明星電影公司編劇,翌年與阿英等人組成中共電影小組,先後創作了電影劇本《狂流》《春蠶》《上海二十四小時》《脂粉市場》等,並撰寫批判"軟性電影論"評論文章。1935年遭當局緝捕。蟄居避難時寫了《賽金花》《自由魂》 (秋瑾傳)等話劇本。抗日戰爭爆發後與郭沫若等創辦《救亡日報》,發表散文、政論、隨筆及《心防》、《法西斯細菌》等話劇本。解放後歷任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管制委員會副主任、中共華東局宣傳部副部長、上海市委宣傳部長、上海市文化局局長、上海市文聯主席,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長、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1960年任全國文學藝術聯合會副主席,改編創作《祝福》、《烈火中永生》、《林家鋪子》、《革命家庭》等電影劇本,撰寫理論專著《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文化大革命中被監禁8年,1977年後歷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協副會長、中日友協副會長、會長、中國文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94年獲國務院授予"國家有傑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稱號。他一生從事話劇、電影創作和理論研究,作品追求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風格簡潔深沉,為人襟懷坦白、淡泊名利,被評為:"天宇寬襟海洋弘量,文章聖手道德完人"。

演員簡介

胡蝶 ,胡蝶原名胡瑞華,1908年生於上海,原籍廣東。1924年考入上海電影學校第一期演員訓練班。結業之後便參加了無聲片《戰功》的拍攝。1924—1927年她先後在“天一”、“友聯”等影片公司的影片 《秋扇怨父》、《鐵扇公主(1927)》等20多部古裝片中飾演角色。1928年她進入明星影片公司,著名導演鄭正秋、張石川很賞識她,不僅重用她主演公司的影片,而且請人為她寫劇本。她主演了轟動一時的影片《火燒紅蓮寺(第4集)》(3—17集)以及《啼笑姻緣(1932)》 《空谷蘭》等片。1931年她主演了中國第一部蠟盤配音片《歌女紅牡丹(1931)》。

1933年,隨著左翼電影運動的蓬勃發展,胡蝶先後主演了《狂流》《脂粉市場》《鹽潮》《姊妹花》等影《漁光曲》等影片參加莫斯科國際電影展,隨後又赴德、法、英、意等國訪問。全團七人中,只有她一個是演員,她是中國第一位出國訪問的女明星。回國後,她又積極投入到藝術創作中,先後主演了《夜來香》、《永遠的微笑》等影片。抗戰勝利後,她在香港主演了《春之夢》《錦秀天堂》等影片。1959年,她主演了邵氏公司的《苦兒流浪記》、《後門》等影片,她因《後門》一片而獲第七屆亞洲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1967年,她在拍攝完成《塔里的女人》後息影。1975年移居加拿大,1989年病逝,終年81歲。

胡蝶從影近半個世紀,主演了百餘部影片。她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為她贏得了三十年代初“電影皇后”的美稱。她是中國早期的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

龔稼農 ,中國電影演員。生於江蘇南京。南京鐘英中學畢業後入東南大學體育科。1925年至上海,任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場記。1926年在民新影片公司主演影片《玉潔冰清》。同年任明星影片公司演員,在《掛名的夫妻》、《血淚黃花》、《脂粉市場》、《春蠶》、《壓歲錢》等六十餘部影片中扮演主要或重要角色。1939年任國華影片公司演員,在《歌聲淚痕》、《三笑》等影片中扮演角色,並導演《黑夜孤魂》等影片。1941年在金星影片公司拍攝《雨夜槍聲》等影片,1942年在中聯拍攝《風流世家》等影片。後入國民黨軍隊話劇團演出話劇。1949年至台灣。1954年後在台灣省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罌粟花》、《吳鳳》等影片中扮演角色。1981年獲台灣當局頒發的最有成就演員獎,1993年獲第三十屆金馬獎紀念獎。著有《龔稼農從影回憶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