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論哲學》

《胡適論哲學》

《胡適論哲學》分三輯:第一輯總論,主要選收胡適對哲學(包括哲學史)的一般論述;第二輯論西方哲學,選收胡適論述西方哲學的代表作;第三輯論中國哲學,選收胡適論中國哲學的代表作。

基本信息

《胡適論哲學》胡適論哲學
胡適論哲學

【作 者】:歐陽哲生
【叢編項】:胡適經典論叢
【裝幀項】:平裝 16 / 314
【出版項】:安徽教育 / 2006年9月1日
【ISBN號】:9787533647667 / 7533647661
【主題詞】:人文學術-學術隨筆

書籍介紹

《胡適論哲學》分三輯:第一輯總論,主要選收胡適對哲學(包括哲學史)的一般論述;第二輯論西方哲學,選收胡適論述西方哲學的代表作;第三輯論中國哲學,選收胡適論中國哲學的代表作。胡適專門探討哲學理論和西方哲學的論著數量較少,而以中國哲學為研究對象的著述較多(實際上這裡所選收的《先秦名學史》導論、《中國哲學史大綱》導言,亦為其中國哲學史研究的一部分),胡適有關中國哲學史的著述,專著即有《先秦名學史》、《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和《中國中古思想小史》,論文字數亦有百萬之多,可以說中國哲學史研究實為胡適哲學研究的主要工作。在如此眾多的文字當中,選擇不易,難免產生遺珠之憾,敬請同行專家指正。

簡介胡適

《胡適論哲學》《胡適論哲學》
(1891一1962),原名胡洪[馬辛],字適之,安徽績溪人。學者。1910年留學 美國,入康乃爾大學,後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從學於杜威,深受其實驗主義哲學的影響。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1917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 任北京大學教授。參加編輯《新青年》,並發表論文《歷史的文學觀念論》、《建設的文學革命論》,出版新詩集《嘗試集》,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很有影響的人物。1919年發表《多 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主張改良主義。1920年離開《新青年》,後創辦《努力周 報》。l923年與徐志摩等組織新月社。1924年與陳西瀅、王世傑等創辦《現代評論》周 刊。1932年 與蔣廷[fu2]、丁文江創辦《獨立評論》。1938年任國民政府駐美國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8年離開北平,後轉赴美國。1958年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一生在哲學、文學、史學、古典文學考證諸 方面都有成就,並有一定的代表性。 著有《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胡適文存》、《白話文學史》、《中國章回小說考證》 等。
胡適一生的學術活動主要在史學、文學和哲學幾個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國哲 學史大綱》(上) 、《嘗試集》、《白話文學史》(上)和《胡適文存(四集)等。他在學術上影響最大的是提倡“大膽的假設 、小心的求證”的治學方法。晚年潛 心於《水經注》的考證,但未及寫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適原名嗣,學名洪騂,參加“庚款”留學考試時改名胡適,字適之。先生1891年2月17日生於上海大東門外,世為安徽績溪人。其父胡傳(字鐵花,號鈍夫),清歲貢生,官至淞滬厘卡總巡、台東直隸州知州,有著作《台灣紀事兩種》傳世。先生一生領盡風騷,1962年2月24日於中央研究院院長任上逝世,享年72。

胡適5歲開蒙,在績溪老家私塾受過9年舊式教育,打下一定的舊學基礎。1904年到上海進新式學校,接受《天演論》等新思潮,並開始在《競業旬報》上發表白話文章。1910年夏赴美留學,先入康乃爾大學習農科,後轉入文科;1915年進哥倫比亞大學,追隨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學習哲學。1917年完成博士學位論文《古代中國邏輯方法之進化》。在此期間,胡適熱心探討文學改良方案,並試作白話詩。而與《新青年》主編陳獨秀的通信,以及《文學改良芻議》一文的發表,更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文學革命。同年胡適學成歸國,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並參與《新青年》雜誌的編輯,至此一發而不可收,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

五四時期,胡適連續撰寫《歷史的文學觀念論》、《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等文,提倡“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並相繼完成《國語文法概論》、《白話文學史》等著作,對白話文取代文言文而成為現代中國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決定性作用。
在理論倡導的同時,胡適還進行了一些文學創作的“嘗試”。其小說、劇本均未見成功,獨有出版於1902年的《嘗試集》,乃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新詩集,頗有開拓之功。

《胡適論哲學》《胡適論哲學》
文學創作非其所長,在新文化運動中,胡適另一主要貢獻是輸入新思想。其《易卜生主義》、《貞操問題》,當年都是振聾發聵之作。而從問題與主義之爭,到《人權論集》,再到主辦《獨立評論》,胡適始終堅持獨立姿態和批判精神。抗戰軍興,胡適出任駐美大使;勝利後又先後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和中央研究院院長。但其始終保持書生本色,不曾背叛五四主義知識分子。

胡適稱新文化運動為“中國的文藝復興”,並斷言其有四重目的: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照他的理解,所謂整理國故,就是用科學方法對三千年來破碎的古學進行一番有系統的研究。故胡適治學特重方法,屢次撰文介紹清儒與西哲的“科學方法”,以至於再三聲稱他的學術研究都是為了證明並推廣其“科學方法”。

胡適治學有兩個主要領域,一是中國哲學史,一是中國文學史。儘管《中國哲學史大綱》只出版了上卷,《白話文學史》也沒有下編,可這兩部書都是建立規範並奠定學科基礎的經典性著作。後人可以讚賞,也可以批評,卻無法漠視其存在。前者的平視諸子以及歷史的眼光,後者的雙線文學觀念,都是對本世紀學術發展影響甚深的“大膽假設”。另外,他首創新紅學,重修禪宗史,以及用歷史演進法來研究中國章回小說,都是開一代新風,功不可沒。

抗戰以後,因奔走國事,再加上自身學術路數的內在限制,胡適學術上未能更上一層樓。晚年沉醉於《水經注》疑案,目的在為戴震辯白,下力甚大,據專家說,至今無人在《水經注》的研究上超過他。

本書目錄

導言:胡適理解的哲學
邏輯與哲學
《中國哲學史大綱》導言
哲學與人生
從歷史上看哲學是什麼
哲學的將來(提要)
介紹我自己的思想
實驗主義
五十年來之世界哲學
先秦諸子之進化論(改定稿)
淮南王
評論近人考據《老子》年代的方法
中國人思想中的不朽觀念
中國哲學裡的科學精神與方法【購買本書】購書指南»商城名稱 價格 配送信息 優惠活動 去看看 購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