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憐子》

《聖母憐子》

《聖母憐子》(The Pity / La Pieta)是一尊聖母抱著平臥的耶穌的雕塑,雲石雕像,高175厘米,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1498年,現收藏於羅馬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1972年5月21日唄擊毀,由於損壞部位已經破碎,所以只有可能修復雕像的外形,而無法彌補她的原來的美感。

作品簡介

《聖母憐子》聖母憐子

《聖母憐子》是一尊純白大理石像,高2.15米,底座寬1.68米,重3050公斤。米開朗琪羅雕刻與磨光此像花了兩年時間,出自於米開朗基羅之手聖母憐子像完成於1499年。當時的米開朗基羅剛滿25歲。

作者介紹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Bounaroti,1475-1564),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
1475年3月6日生於佛羅倫斯附近的卡普萊斯,父親是奎奇市和卡普萊斯市的自治市長。他13歲進入佛羅倫斯畫家基爾蘭達約(Ghirlandaio)的工作室,後轉入聖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學院作學徒。1496年,米開朗基羅來到羅馬,創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庫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羅倫斯,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1505年在羅馬,他奉教皇尤里烏斯二世之命負責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後回到佛羅倫斯。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羅馬,用了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1513年,教皇陵墓恢復施工,米開朗基羅創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1519-1534年,他在佛羅倫斯創作了他生平最偉大的作品——聖洛倫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開朗基羅回到羅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時間創作了偉大的教堂壁畫《末日審判》。之後他一直生活在羅馬,從事雕刻、建築和少量的繪畫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於自己的工作室中。

米開朗基羅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他創作的人物雕像雄偉健壯,氣魄宏大,充滿了無窮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徵。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鬥爭的精神面貌。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不同於達·芬奇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徵又是現實的反應。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作品詳解

這件作品是米開朗基羅為聖彼得大教堂所作,是他早期最著名的代表作。作品的題材取自聖經故事中基督耶酥被猶太總督抓住並釘死在十字架上之後,聖母瑪麗亞抱著基督的身體痛哭的情景。
雕像中,死去的基督肋下有一道傷痕,臉上沒有任何痛苦的表情,橫躺在聖母瑪麗亞的兩膝之間,右手下垂,頭向後仰,身體如體操運動員一般細長,腰部彎曲,表現出死亡的虛弱和無力;聖母年輕而秀麗,形象溫文爾雅,身著寬大的斗篷和長袍,右手托住基督的身體,左手略向後伸開,表示出無奈的痛苦;頭向下俯視著兒子的身體,陷入深深的悲傷之中;細密的衣褶遮住了她厚實的雙肩,面罩卻襯托出姣美的面容。聖母的表情是靜默而複雜的,不僅傾瀉了無聲的哀痛,也不只是聖母充滿哀思的祈禱,它已經大大超出了基督教信仰所飽含的內容,這是一種洋溢著人類最偉大最崇高的母愛的感情。

設計背景

對於為什麼聖母瑪麗亞被雕刻成少女的樣子,大概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1.米開朗基羅認為少女形象象徵著聖母純潔(Doyounotknowthatchastewomenstayfreshmuchmorethanthosewhoarenotchaste?HowmuchmoreinthecaseoftheVirgin,whohadneverexperiencedtheleastlasciviousdesirethatmightchangeherbody?)---米開朗基羅原話的英文版摘錄

2.老米受Christ三為一體,Maryshouldbehisdaughter,likeallofhumanityis,butisalsohismother瑪麗亞與眾人一樣皆是耶穌的子女,但同時她也是耶穌的母親的影響。

3.雕像刻畫的聖母瑪麗亞實際上是看她的孩子--剛出生的baby,因此她的面部表情才如此恬靜。而看者,即我們,看到的是將來(耶穌受難,死亡),所以耶穌以成年男子的形象出現。個人來說覺得第三種解釋比較特別。同時這也是米開朗基羅僅有的簽了自己名字上去的作品。仔細觀察雕像聖母瑪麗亞胸前斜劃的細帶,上面刻了MICHAELA[N]GELUSBONAROTUSFLORENTIN[US]FACIEBAT(MichelangeloBuonarroti,Florentine,madethis)1972年,一名精神失常名叫Lazio的地質學家,用錘子破壞該雕像瑪麗亞的部分,還大叫IamJesusChrist.經專家努力修復,該雕像便一直被置於強化玻璃牆後。

藝術價值

米開朗基羅曾經說過:聖母瑪麗亞是純潔、崇高的化身和神聖事物的象徵,所以必能永遠保持青春。作者突破了以往蒼白衰老的模式,聖母被刻畫成為一個容貌端莊美麗的少女,卻沒有影響到表現她對基督之死的悲痛,她的美是直觀的,但她的悲哀卻是深沉的。她所體現出的青春、永恆和不朽的美,正是人類對美追求的最高理想。
作品採用了穩重的金字塔式的構圖,聖母寬大的衣袍既顯示出聖母的四肢的形狀,又巧妙地掩蓋了聖母身體的實際比例,解決了構圖美與實際人體比例的矛盾問題。基督的那脆弱而裸露的身體與聖母衣褶的厚重感以及清晰的面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統一而富有變化。雕像的製作具有強烈的寫實技巧,作者沒有忽略任何一個細節,並對雕像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打磨,甚至還使用了天鵝絨進行摩擦,直到石像表面完全平滑光亮為止。這一切都賦予了石頭以生命力,使作品顯得異常光彩奪目。米開朗基羅還將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刻在了雕像中聖母胸前的衣帶上。作品一經展出,立即轟動了整個羅馬城,從此便與作者米開朗基羅的名字一起成為了藝術史冊中光輝的一頁。

被毀歷史

被毀後的《聖母憐子》被毀後的《聖母憐子》

1972年5月21日,“我是耶穌基督!”襲擊者一面用錘擊打著聖母瑪利亞,一邊喊道。旁觀者都嚇得呆若木雞。一位保衛人員跑來,揪住這人的紅色長髮,將他扭走,不讓他繼續發瘋似地敲打塑像。損壞已經造成米開朗琪羅的已有數百年歷史的《聖母憐子》塑像已被擊成碎片。

到這裡來做降靈節禮拜的人漫步穿過聖彼得大教堂的巴西利亞迴廊,讚美著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聖母憐子”是一尊聖母抱著平臥的耶穌的雕塑,它同以往一樣被靜默的人群圍觀著。一位名叫拉茲勒·托思的匈牙利人看來好像是一位很普通的遊客,後來他竟舉起了錘子。聖母的左臂被擊斷,面紗和鼻子被擊碎。最可悲的是她的左眼已損壞。結束了500年來她對聖子的慈祥注視。

在托思被送往義大利當局之後,保羅教皇視察了現場。他跪下祈禱,並說這是“嚴重的精神創傷”。雕像已被用一塊大紅布蒙上。

梵蒂岡藝術專家們一起對損壞情況作了估計。由於損壞部位已經破碎,所以只有可能修復雕像的外形,而無法彌補她的原來的美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