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溪泛舟》

《耶溪泛舟》

詩人孟浩然在長安求仕未成,沮喪地離開長安,在江浙一帶漫遊。一日,泛舟耶溪(在浙江紹興城南二十里若耶山下,北流入鏡湖),傍晚,在溪邊看到了垂釣的老翁,浣紗的村女,他們生活得自然、和樂,無憂無慮,深深觸動了詩人之心。因此,寫了這首《耶溪泛舟》,以表達他從大自然中汲取生活歡樂的愉悅心情。詩一落筆,就描繪出了一幅落日餘輝中,漁舟唱晚、輕棹擊水的耶溪夕照圖:“落景余清輝,輕橈弄溪渚”。“落景”,就是落日;“橈”,是船槳,“弄”是指划槳;“溪渚”,是指耶溪中的小塊陸地。詩人開始就描繪江南獨有的景色:溪水上一隻小舟漂浮,舟人輕輕擺動著船槳,在落日餘輝中自由自在地欣賞著大自然的美景。

作品信息

【名稱】《耶溪泛舟》
【年代】盛唐
【作者】孟浩然
【體裁】五言古詩

原文

耶溪泛舟
落景余清輝,輕橈弄溪渚。
澄明愛水物,臨泛何容與。
白首垂釣翁,新妝浣紗女。
相看似相識,脈脈不得語。

鑑賞

公元730年(開元十八年)冬,詩人孟浩然在長安求仕未成,沮喪地離開長安,在江浙一帶漫遊。一日,泛舟耶溪(在浙江紹興城南二十里若耶山下,北流入鏡湖),傍晚,在溪邊看到了垂釣的老翁,浣紗的村女,他們生活得自然、和樂,無憂無慮,深深觸動了詩人之心。因此,寫了這首《耶溪泛舟》,以表達他從大自然中汲取生活歡樂的愉悅心情。
耶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南若耶山下。這一帶是古代著名的風景區,《水經注》謂:“水至清,照眾山倒影,窺之如畫。”又名浣紗溪,相傳春秋時越國美女西施曾在此浣紗。此地秀異的山水吸引了古代許多騷人墨客,游佳作甚多,浩然此作是較有特色的一篇。
詩一落筆,就描繪出了一幅落日餘輝中,漁舟唱晚、輕棹擊水的耶溪夕照圖:“落景余清輝,輕橈弄溪渚”。“落景”,就是落日;“橈”,是船槳,“弄”是指划槳;“溪渚”,是指耶溪中的小塊陸地。詩人開始就描繪江南獨有的景色:溪水上一隻小舟漂浮,舟人輕輕擺動著船槳,在落日餘輝中自由自在地欣賞著大自然的美景。一片斜陽照到水面,浮現出煙雨空濛的景象,水面上一層一層的細浪,受了殘陽的反照,一時光輝起來,那夕陽金色的淺光,映著洲渚的小草、兩岸的綠野,鑲出西邊天際的一抹絳紅、深紫。
“澄明愛水物,臨泛何容與”是寫詩人臨水泛舟看到在明淨如鏡的溪水中,觀賞游魚追逐嬉戲,三五成群,在水草和細石下鑽進鑽出。“澄明”,指明淨如鏡的溪水;“何容與”,意思是多么閒暇自得。
耶溪的水色山光,使詩人樂而忘返,而江南的風土人情、岸邊的漁村竹寨,更使詩人如入桃源仙境。“白首垂釣翁,新妝浣紗女”兩句,概括地表現了江南生活的恬靜安謐。蓑衣箬笠的老翁,在夕陽中垂釣卻悠然自得;梳妝整齊、淡雅的村姑少女,在傳說中曾是西施浣的耶溪水邊洗衣、談笑,歡聲笑語更襯托出山村的幽靜安寧。
結尾“相看似相識,脈脈不得語。”是詩人情感的自然流露。這恬靜和樂的山村,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非常相似,又與詩人孟浩然失意後的隱逸心情和諧一致。因此,這“似相識”確是詩人的思緒所念,是情之所至,而與那垂釣翁、浣紗女陌路相逢,素不相識,雖則情感相通,卻只能脈脈相視而已。

作者

孟浩然像孟浩然像
孟浩然 (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一生經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不寬。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並稱“王孟”,雖遠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