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耜經》

中國唐代末期記述江南地區農具的專著。作者陸龜蒙(?~公元881),字魯望,別號天隨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今江蘇吳江人。曾任湖州、蘇州刺史幕僚,後隱居松江甫里,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耒耜經》

正文

中國唐代末期記述江南地區農具的專著。作者陸龜蒙(?~公元881),字魯望,別號天隨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今江蘇吳江人。曾任湖州、蘇州刺史幕僚,後隱居松江甫里,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陸龜蒙在甫里時曾親自經營農業,留心農事,對當地農具種類、結構和耕作技術有較多了解。《耒耜經》就是在訪問老農和實際觀察的基礎上寫成的,收錄在《甫里先生文集》第十九卷中。全篇600多字,所記農具有犁、爬(即耙)、礪和碌碡等,尤以犁制最詳。唐代耕犁以曲轅取代長轅,由犁、犁壁、犁底、壓、策額、犁箭、犁轅、 犁梢、犁評、 犁建、犁盤等11個部件構成,其中犁、犁壁為鐵質,余皆為木質。這種曲轅犁總結和吸收了漢、魏以來中國耕犁的優點,再加以新的發展,如犁轅的改進、犁盤和耕索的產生等,都超過以往的耕犁。它由一牛挽拉,輕便靈活,能調節耕地深淺,適應性較強,宋、元以後,一直沿用。唐代曲轅犁使中國耕犁定型化,是中國農具史上一個里程碑。此外,爬、礪和碌碡等都是用於碎土、整地和清理雜草的農具,它們的出現和推廣,也是唐代農具發展的重要標誌。(見彩圖)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