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轅犁

曲轅犁

曲轅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幾處重大改進。首先是將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短轅,並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這樣不僅使犁架變小變輕,而且便於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畜力。一種輕便的短曲轅犁,又稱江東犁。它最早出現於唐代後期的東江地區,它的出現是我國耕作農具成熟的標誌。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牽引的耕犁從春秋戰國才開始逐漸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

基本信息

曲轅犁

曲轅犁曲轅犁

一種輕便的短曲轅犁,又稱江東犁。它最早出現於唐代後期的東江地區,它的出現是我國耕作農具成熟的標 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牽引的耕犁從春秋戰國才開始逐漸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

發明

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定類型的生產工具標誌著一定發展水平的生產力。農具的改進以及廣泛採用,對唐朝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笨重的長直轅犁,迴轉困難,耕地費力。江南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便創造出了曲轅犁。

構造

曲轅犁構造曲轅犁構造

據唐朝末年著名文學家陸龜蒙《耒耜經》記載,曲轅犁由十一個部件組成。即犁鏵、犁壁、犁底、壓鑱、策額、犁箭、犁轅、犁梢、犁評、犁建和犁盤。

優點

曲轅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幾處重大改進。首先是將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短轅,並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這樣不僅使犁架變小變輕,而且便於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畜力。其次是增加了犁評和犁建,如推進犁評,可使犁箭向下,犁鏵入土則深。若提起犁評,使犁箭向上,犁鏵入土則淺。將曲轅犁的犁評、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機地結合使用,便可適應深耕或淺耕的不同要求,並能使調節耕地深淺規範化,便於精耕細作。犁壁不僅能碎土,而且可將翻耕的土推到一側,減少耕犁前進的阻力。曲轅犁結構完備,輕便省力,是當時先進的耕犁。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耕犁的結構沒有明顯的變化。

設計美學

唐代曲轅犁不僅有精巧的設計,並且還符合一定的美學規律,有一定的審美價值。犁轅有優美的曲線,犁鏵有菱形的、V形的,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還有良好的審美情趣。曲轅犁的美學價值體現在三方面。


一、均衡與穩定

均衡與穩定是美學規律中重要的一條。均衡是指造型物各部分前後左右間構成的平衡關係,是依支點表現出來的。穩定是指造型物上下之間構成的輕重關係,給人以安定、平穩的感覺,反之則給人以不安定或輕巧的感覺。

在唐代曲轅犁造型中,以策額為中線,左右兩邊保持等量不等形的均衡;從色彩上來看,木材的顏色是冷色,而鐵也是冷色,可以達到視覺上的均衡;犁鏵為V形,是一種對稱,可以給人以舒適、莊重、嚴肅的感覺,對稱本身亦是一種很好的均衡。

穩定主要表現在實際穩定和視覺穩定兩方面。從造型上看,下面的犁壁、犁底、壓鑱,體積質量較大,重心偏下,有極強的穩定性,這就是實際穩定;從視覺平衡上看,犁架為木材,下面的犁鏵為鐵制,由於鐵的質量分數比木材的質量分數大,從而給人以重心下移的感覺,有很強的視覺穩定感。


二、變化與統一

在產品造型中,變化與統一是一條很重要的美學規律,也可稱為形式美的總法則。變化的主要形式是對比,指造型中突出地表現某些部分的差異程度。統一主要是指形式與功能的一致性和整體格調的一致性。為取得產品造型的變化與統一,主要採用的造型手法是:在變化中求統一;在統一中求變化。

在唐代曲轅犁造型中,雖有直線的犁底、壓鑱、策額、犁箭和曲線的犁轅、犁梢,但它們的連線方式是相同的,大多用楗、梢、榫來連線固定,且主體以直線為主。這就是在變化中求統一。

在唐代曲轅犁造型中,以直線型為主,給人以硬朗穩定的感覺;但犁轅和犁梢的曲線又使造型富有變化,給人以動態的感覺,起對比和烘托作用。曲轅犁以木材為主,而鐵質的犁鏵與木質的犁架形成了對比,這就是在統一中求變化。

三、比例與尺度

美的造型都具有良好的比例和適當的尺度。比例指物體的大小、長短的勻稱關係和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間的勻稱關係。尺度指造型對象的整體或局部與人的生理或人所習見的某種特定標準之間的大小關係。

在曲轅犁中,犁轅的長度除了能滿足分解牽引力的功能要求外,還兼顧了與整體犁架的比例。犁轅的長度與犁架的比例符合審美要求。犁鏵本身也有一定的長寬比例,並與犁架的比曲轅犁例相統一、相和諧。這既滿足了局部之間的比例關係,也照顧到了局部與整體的比例關係。

曲轅犁曲轅犁

尺度是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同時,以人的身高尺寸作為量度標準的,其選擇應符合人機關係,以人為本。犁鏵的尺度由耕地的深度、寬度來確定,滿足了基本的功能需求。犁梢的長度符合人機尺寸,減少了農民耕地時的疲勞。

綜上所述,唐代曲轅犁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不僅有著精巧的設計,精湛的技術,還蘊含著一些美學規律,其歷史意義、社會意義影響深遠。在當代農具設計中,曲轅犁仍有著很好的借鑑意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