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理與精神保健指南》

《老年心理與精神保健指南》

老年心理與精神護理面臨的嚴峻挑戰而生,本書全方位詳盡介紹了老年人常見的心理-精神問題及各種複雜情況下的治療與護理方法,同時提供了老年人心理-精神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方案。\n本書不僅是心理學家、精神科、老年醫學、老年精神病學醫生、醫院、療養院、家庭護理機構人員,以及社會工作者的必備工具書,也是廣大老年讀者保持心理-精神健康的良師益友。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是應老年心理與精神護理面臨的嚴峻挑戰而生,全方位詳盡介紹了老年人常見的心理-精神問題及各種複雜情況下的治療與護理方法,同時提供了老年人心理-精神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方案。  本書不僅是心理學家、精神科、老年醫學、老年精神病學醫生、醫院、療養院、家庭護理機構人員,以及社會工作者的必備工具書,也是廣大老年讀者保持心理-精神健康的良師益友。

編輯推薦

老年精神障礙患者主要到初級保健醫生那裡接受診療。雖然已經有很多非常好的關於老年精神衛生的書籍,但可供初級保健系統內老年病學醫生使用的卻幾乎沒有。老年人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越來越大,這意味著全科醫生將要承擔起越來越重的照顧老年人的責任。對於患複雜疾病的老年人,全科醫生可向老年病學專家諮詢,但更多的情況下,他們要通過查閱參考書來增加護理老年患者的知識。本書還包含了老年精神病學的內容,相信對醫生的有效診療會有很大幫助。
《老年心理與精神保健指南》這本書對於已經非常熟悉精神疾病基本診斷和治療的醫生而言,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老年期疾病。本書旨在最大限度地服務於廣大讀者,包括護理專業學生和實習生、社會工作者、心理學家、藥學家、實習醫生、護士長、高年資護師、倫理學家和資深律師。此外,本書也可供精神科、老年醫學和老年精神病學住院醫生使用。總之,本書是應老年期護理的嚴峻挑戰而生。當然,本書主要講述疾病和在各種複雜情況下如何做好這些疾病患者的護理,但是也有一些章(如第1、5、9、15章)是面對精神神健康的老年人,強調如何做好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
除了指導診斷和治療外,本書的另一個目的是告訴讀者如何與老年人、其家屬和同一個護理工作組中的其他成員打交道。本書反覆強調各種不同年齡、疾病和不活動狀態之間的差別,並盡力糾正在這些方面存在的誤區。
本書重實踐而非重研究。在涉及法律和倫理問題時,筆者儘量給出科學性觀點和歷史性背景知識。此外,在不影響意義表達的前提下,筆者儘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代替精神病學術語。有些章節中,筆者為方便讀者理解,會針對某個問題舉出例子。
有時,筆者有意將傳統上互不相連的主題聯繫起來,以期獲得更多的信息。例如,筆者將焦慮症和抑鬱症的診斷和藥物治療同放於第2章,原因有二:其一,兩種疾病的共患率較高;其二,現在越來越常規地使用抗抑鬱劑作為這兩種疾病的治療用藥。心理治療常常獨立地套用於抑鬱症和焦慮症的治療,本書的第7章一方面討論了心理治療,另一方面還討論了護理人員如何向患者提供諮詢,並如何與患者家屬共同工作(第8章還有針對群體和夫妻心理治療的類似討論)。這種安排並非由於全科醫生不必為患者提供心理諮詢和治療,事實上,筆者認為最好的醫生應當如研究文獻中所說的那樣,有一套由直覺而來的方案處理患者。
考慮到老年期躁狂和精神病在藥物治療和很難建立良好的醫患合作這兩方面的相似之處,本書將此兩種疾病放於第4章一起討論。第3章討論了痴呆的診斷和治療。第14章的重心是如何
評價臨終患者的決策能力,如何護理好臨終患者。 老年人普遍在療養院和家庭護理機構處獲得護理,而醫生卻很不熟悉這些護理,因此,本書第13章介紹了以上部門的護理情況。內容包括安排醫生出診,針對治療舉行家庭會議,開展生物倫理學諮詢,當然有些內容如如何處理老年期物質濫用等似乎已經超出某些讀者的實踐範圍,但是這種情況一旦發生,相關的知識就變得非常有價值了。 在具體的健康護理工作中常常可遇到很矛盾的時刻,我們可以為所有的人提供護理,問題只是有時決心不足。與從前相比,醫生的自主權在下降,而診斷和治療的難度在加大。隨著科學進步的加速,健康護理人員除要迅速掌握患者情況外,還必須是科技專家。人們一直希望在與全科醫生保持長期聯繫的基礎上,獲得舒服而又極富同情心的服務。高科技可以給人們帶來很多益處,但如果沒有人與人的接觸,不使用較公平的方法,這些益處將無從實現。通常人們看重的是老年人生活的挑戰和與老年人一起生活時的代價,而忽視了老年人滿意與否。事實上,只有那些十分幸運,而又動力十足的人才能成功地度過老年,這些老年人很少需要我們提供服務,而我們卻可以從他們那裡得到很多經驗。筆者希望自己能夠把從健康老年人和患病老年人那裡獲得的鼓舞表達清楚。

圖書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第1版(2003年1月1日)
外文書名:geriatricMentalHealthCareATreatmentGuideforHealthProfessionals
封面封面

叢書名:心理諮詢與治療系列
平裝:300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7501938547
條形碼:9787501938544
產品尺寸及重量:20x13.6x1.4cm;259g
ASIN:B00119XJQQ
價格:18.00元 孔夫子舊書網優惠價:14.40元

本書章節

第1章老年期保健的緊迫性
第2章抑鬱和焦慮
第3章痴呆
第4章精神病和躁狂
第5章睡眠障礙
第6章人格障礙、軀體形式障礙和疼痛障礙
第7章老年人的個體心理治療
第8章適應老年人需要的婚姻、集體和家庭治療原則
第9章性能力
第10章老年期的虐待、忽視和自傷行為
第11章酒和物質濫用
第12章認識和減少自殺風險
第13章綜合性醫院中的精神衛生會診
第14章法律和倫理問題
第15章運動和營養

作者簡介

加里·甘迺迪醫學博士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精神病學和行為醫學教授及老年精神病學系主任,美國老年精神病學教育委員會主席,美國精神衛生基金會教育委員會主席,曾榮獲美國全國衛生協會頒發的當代傑出研究人員獎。

本書精彩文摘

易激惹

易激惹是非常常見和持續時間較長的問題,其病因各異。急性病因中以譫妄最常見,尤其是當病人突然發生行為改變時,應當首先懷疑由急性病引起。但是,許多環境因素,如睡眠剝奪、對周圍環境不熟悉及環境嘈雜時,也會引起精神混亂。這很難與中毒性譫妄鑑別開來。儘管病人可能會在勸說下服從或重新定向,但仍努力逃脫,甚至拆除靜脈途徑和其他途徑的生命支持。這時可用藥物進行控制,最常用的就是氟哌啶醇。
抑鬱、精神症狀、焦慮、煩躁和疼痛也會加劇激惹。前額葉功能衰退使病人的判斷力、集中注意的能力和尋求舒適的能力都受到損害。病人有時迫於失語症而無法準確表達自己時也容易激惹。儘管工作人員竭盡全力地寬慰病人,但由於病人無法理解各種言語提示,所以這種寬慰常常不起作用。看護人認識到自己與病人之間的交流障礙後沮喪情緒也會得到減輕。有時雖採取措施,仍無法消除病人的激惹症狀,不過只要看護人合理安排時間,付出極大的耐心,激惹症狀還是會大大減少的。此外,與年齡有關的聽力和視力下降也會加劇激惹程度。

口頭破壞性行為

口頭破壞行為包括尖叫、辱罵、抱怨、重複言語等。這些行為的出現,一方面干擾了別人,另一方面還可能是在說明病人的某種需要未得到滿足。尖叫是激惹的一種最主要的痛苦表達形式,從理論上講,它是由皮層脫抑制或受關注後被強化所致,但更常見的原因是軀體不適、感覺剝奪和社交孤立。病人常常無法將自己的需要表達清楚,亦不能確定自己的需要,因而必須由看護人猜測尖叫的可能原因,如疼痛、尿急、便秘、焦慮、抑鬱、精神病性症狀、感覺孤立、煩躁、缺乏鍛鍊等。一般來說,不需使用鎮靜劑,這些行為的發生頻度和程度就會得到減輕。讓病人多看一些有關家人的錄像帶,多聽一些與其經歷和文化水平相適應的音樂都將減少這些行為,但更有效的就是發展病人的社會性交往能力,如簡單對話、活動範圍練習、感受光和織品及氣味等的刺激及職業療法。如果在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中增加諸如簡單打掃衛生間、吃零食和用冷水洗臉等活動會使他們不覺得工作繁重。
在精神藥物的作用下,有些病人變得更加無法接近,這使得家屬和工作人員總是不太高興,因而與病人說話時的語氣亦略顯生氣。考慮用精神活性藥物治療時,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權衡利弊。應避免使用對病人和他人均造成不利影響的藥物。這裡要提出一個-“協商自主權”的概念,對這個概念的掌握有助於我們既不侵犯病人的權利,又少做無用功。協商自主權是指只要病人處於依賴於他人的、非獨立的狀態,其所依賴的人的自主權即為病人和其所依賴的人共有。這樣一來,當病人的行為不為所依賴的人接受時,其所依賴的人有權採取干預措施。這一概念的本質是適應,而非自主。

日落征

夜間意識混亂的發生常常與日常生活環境的改變有關。認識到這一點就可大大減少夜間發生的意識混亂。無論是家庭護理,還是醫院護理中,護士的換班作為一種變化,都使病人深感不安,這種不安是對興奮性刺激增加的一種反應。另外一些病人則是對興奮性刺激減少,如對白天的風力減弱和天色漸暗等反應強烈。無論是哪種情況,都存在一種最有利於藥物治療的最佳刺激。在護理過程中,進食、間斷地私人接觸、聽音樂以及視聽功能損害的改善等都可減少病人的日落征。當病人的多疑和易激惹已具有破壞性,且並不能通過調節環境刺激得以減輕時,就有必要求助於藥物治療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