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

《美國人》

《美國人》分為《殖民的歷程》、《建國的歷程》和《民主的歷程》三部。分別發表於1958、1965和1973年,這三部著作分別獲得班克羅夫特獎、帕克曼獎和普利茲獎。

基本信息

簡介

《美國人 建國的歷程》《美國人 建國的歷程》

《美國人》分為《殖民的歷程》、《建國的歷程》和《民主的歷程》三部。在作者丹尼爾看來,美國的歷次戰爭和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不過是歷史進程的結果,他們並不是形成美國這樣一個獨特國家的內在原因,所以不是該書敘述的重點。

內容

初次接觸的讀者肯定會感到全書雜亂無章,毫無頭緒,其實作者是有意安排。他將很多故事編排在一個大的話題之下,在第一部《殖民的歷程》中,就用了四個話題將所有的故事串起來,他希望透過他設定的話題中的提問或概括讓讀者從一個個故事中體會作者的觀點,摸索美國在漫長歲月中逐步成長的過程。
不難看出,整個三部曲不論在觀點和結構上都非常特別,不落窠臼,完全打破了以前國別史的寫法,避免了乏味的人名、地名、戰爭、偉人和重大事件的羅列,讓人印象深刻。30多年後《時代周刊》依然對他的作品給出了高度評價:“靈活和富於開創性的風格,非傳統而大膽的手法,引人入勝的觀點並將大家熟知的事情進行重新編排,得出了出人意料的結論。”

作者

丹尼爾•J•布爾斯廷(Daniel J. Boorstin)

《美國人 殖民地歷程》《美國人 殖民地歷程》

作者有一種獨特的觀點,認為美國之所以區別於它殖民時期的母國,開創出一個完全有別於歐洲文明的國家,是和美國人實用主義和注重實際的民族性格分不開的,這種性格影響到了美國形成的全過程,而且它並非來自某種教條、信仰或意識形態,而是與北美大陸的自然環境有關。此觀點促使他開始了《美國人》的創作。著名哲學家羅素在同一時期也提出了相類似的觀點,在有關歷史學的一篇著名演講中他提出了“所有歷史都是水文地理史”的論斷,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中也分析了25英寸等雨線、季風氣候帶來的水、旱災害對古代中國中央集權形成的影響。作者則開創性地將這種環境影響理論運用於美國史的分析中。
整個《美國人》三部曲都是基於上述基本觀點展開,探索北美獨特的環境對這種民族性格的形成、演變的影響,以及注重實際的民族性格對美國歷史、制度、社會文化甚至是生活習俗形成的作用成了該書的主要任務,全景式地描繪了美國400年來從新生到成熟的經歷。
在作者看來,美國的歷次戰爭和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不過是歷史進程的結果,他們並不是形成美國這樣一個獨特國家的內在原因,所以不是該書敘述的重點。作者所認為的真正的歷史動因是人的精神和性格的差異形成的不同文化,也只有這才能解釋美國為什麼獨一無二,為什麼美國的民主、法制、教育、經濟模式會成為世界的標桿。所以追溯美國人精神和性格由來和影響才是關鍵,從這一角度我們也可以把《美國人》看成是外來移民精神歷程的寫照。由此我們也不難理解,一部有關美國歷史的書,為什麼不直接就命名為“美國史”或其他,而叫做“美國人”。
當然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在北美大陸獨特的自然環境中磨練出來的民族性格也是靠一點一滴的積累形成的。所以全書由很多看似沒有關聯的故事組成:清教徒嚴格的教義避免了宗教上的爭鬥,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專注於實際制度和功用設施的建設;西部特別的牧草改變了美國人的飲食結構,也影響了美國人的性格;冰塊的出售對美國早期經濟的貢獻;相比軍隊早已職業化的歐洲美國人採用了人人皆兵的民兵武裝方式,造就了美國獨特的公民感和沒有軍事階層的獨特現象;西部大開發中社群組織先於政府產生並對後來各地政府的公用化、注重實效,讓人們對政府保持警惕,造就一個保障型的服務政府起到了關鍵作用等。書中每一個小節幾乎都講述著類似的有趣故事,完全可以獨立成章。有美國讀者形容該書就簡直像是一本論文合集。

書評人

書評人:曾靖皓

《美國人 民主的歷程》《美國人 民主的歷程》

長期以來戰爭和政治都是傳統史學關注的焦點,幾乎所有的傳統史學書籍都會圍繞戰爭和政治這樣的主線來展開。這種傳統的敘事方式早已受到了挑戰。上世紀70年代美國史學家魯賓遜的一部《新史學》提出擴大史學關注和研究對象,將史學描寫的重點從政治、戰爭轉到人類社會文明的每個角落,法國年鑑學派也提出了書寫“全面”的歷史這樣的目標。美國著名歷史學家丹尼爾·布爾斯廷更是最早將這樣的理念貫穿於他著作的學者之一。他的美國歷史三部曲《美國人》作為一部貫通美國全部時期的通史類書籍,大有戰爭、政治靠邊站的味道,對於獨立戰爭、美國內戰、林肯被刺殺、美國和墨西哥戰爭、一戰、二戰、民權運動這樣的重大事件幾乎沒有什麼描寫,轉而從社會史角度探索美國的起源和形成。正如《時代周刊》當年對它的評價一樣:“是什麼使得美國之所以成為美國才是此書的宗旨,它是一部沒有偉人、戰爭、政治協商只有思想、文化形式和日常生活的著作。”
丹尼爾·布爾斯廷(1914-2004),猶太裔美國人,在哈佛完成英國歷史學業,後在牛津攻讀法律,並在耶魯獲得法學博士學位,是少數能在英國高等法庭出庭辯護的美國人之一。後突然放棄律師職業轉而專攻歷史學,其原因至今仍是一個謎。他曾任教於芝加哥大學,還擔任過12年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在此期間的大膽改革使他家喻戶曉。

榮譽

《美國人》分為《殖民的歷程》、《建國的歷程》和《民主的歷程》三部,分別發表於1958、1965和1973年,洋洋灑灑總計150萬字,三部分別獲班克羅夫特獎帕克曼獎普利茲獎

必讀當代攝影聖經

《美國人》封面《美國人》封面

一個“在美國的外國人”改變了美國攝影,改變了世界攝影的方向。此人名叫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一本書改變了現代攝影表現的潮流。這本書叫《美國人》,它被稱為現代攝影的“聖經”。

1955年,作為第一個獲得古根海姆財團獎金的外國人,弗蘭克開始了為期約兩年的全美攝影大旅行。

1958年,弗蘭克從旅行中拍攝的兩萬張底片中選取了八十三張編成了一本名叫《美國人》的攝影集。

此書先在巴黎出版,1959年,該書的美國版由“垮掉派”作家傑克·克魯亞克作序在全美發行。

電梯 邁阿密海灘電梯 邁阿密海灘

《美國人》以開放性的、充滿詩意卻又飽含憂鬱的風格照片,打破了統治美國攝影界的英雄主義浪漫主義趣味,一舉改變了現代攝影的審美取向。在弗蘭克的鏡頭裡,當時正處繁榮期的美國成了一片頹敗、孤獨、感傷的大地。那些感覺良好的山姆大叔的心受到傷害了,攻訐接踵而來。當然,事實證明,最偉大的藝術家往往以其敏銳的感覺先於世人預言某種變化,窺破某種內情。弗蘭克毫無愧色地躋身於此類藝術家之列。

車禍 美國66號公路,亞利桑那溫斯洛到旗桿市之間的路段車禍 美國66號公路,亞利桑那溫斯洛到旗桿市之間的路段

弗蘭克1924年出生於瑞士蘇黎士,1947年來到美國紐約。他先從事時裝攝影,後因厭惡時裝界的虛浮而轉向報導攝影。未幾,以一部《美國人》一鳴驚人,奠定在攝影史上的堅固地位。1994年10月,華盛頓國立美術館舉辦了名為“出動”的大規模回顧展,為弗蘭克這位現代攝影的“教父”作一次全景式的掃描,以肯定他對世界攝影史的巨大貢獻。
就《美國人》的攝影而言,也一反以往的攝影表現準則,影調、焦點、構圖等似乎都有意在與人們習以為常的習慣作對。它們令人感到充滿挑釁的作對,一種有意識的無視、忽視與我行我素。
然而,就是這些對焦不實、構圖失衡、顆粒粗糙的照片,卻為年輕一代的藝術家、攝影家們欣然接受,並把現代攝影從此帶上了強調個人主觀表現的道路。而當弗蘭克的風格為人們群起效尤時,他馬上悄然收起照相機,走進了電影與錄像的創作天地。

雞尾酒會 紐約市雞尾酒會 紐約市

他知道自己已經完成了對攝影史的貢獻,再不斷地複製自己已經毫無意義。就連自己的生活,弗蘭克也討厭一成不變。他後來在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的馬布住了下來,對俗世保持一種超脫的姿態。

“走在美國的街道上,陽光炙熱,自動點唱機或附近的喪禮上傳來音樂聲——這種瘋狂的感覺就是羅伯特·弗蘭克(在古根海姆基金會的支持下)駕著一輛老舊的二手車行駛在全美將近48個州的路上時用鏡頭捕捉到的信息,他用陰影攝影法拍攝出之前從未在電影中出現過的畫面,傳達出靈活、神秘、天分、悲傷,還有奇怪的秘密感。”

這段話摘自傑克·凱魯亞克為羅伯特·弗蘭克的攝影集《美國人》所作的序言,時隔幾十年依然具有可讀性。還有誰能比他更精準地表達出我們對這本經典的美國人視覺肖像圖的種種情緒呢?50年前這位美籍瑞士攝影師出版此書時,因其遠非大眾喜聞樂見的紀實內容而在美國社會引起無數爭議。不過它持久的生命力還是促使德國史泰德出版社在初版50周年紀念時將其以盒裝形式再版,同時還附帶了許多有關弗蘭克攝影及電影生涯的翔實資料。

密西西比河 巴頓魯治,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河 巴頓魯治,路易斯安那

除了弗蘭克的一些著名攝影報導( 《巴黎》《秘魯》 ),這套珍貴的書中還包含他的兩部電影背後的故事( 《一小時》和《拔出雛菊》 )以及一張他的電影處女作《拔出雛菊》的DVD(1959年)。

這部電影由艾倫·金斯堡撰述,金斯堡本人和格雷戈里·柯索也在其中出現,是弗蘭克與“垮掉派”詩人合作的作品中最為人知的一部,也被認為是新美國電影的開山之作。

不過除此之外,此套書里還包括一張與Steidl出版社合作的“羅伯特·弗蘭克項目”工作片段的CD、貝魯特被毀期間的黑白照片的原樣拼貼圖集《Come again sketchbook》(1992年),甚至還有一張慶祝《美國人》50年來暢銷不衰的海報。

凱魯亞克在序言中還說:“不喜歡這些照片的人也不喜歡詩,明白嗎?”1955年,年輕的羅伯特·弗蘭克成為首位獲得紐約古根海姆基金會年度贊助的歐洲攝影師。他用這筆錢來暢遊美國大部,拍攝了24 000多張照片。 什麼都逃不過弗蘭克好奇、敏銳且充滿洞察力的鏡頭。他像個放射學家一樣,用犀利的眼光探查著美國社會的各個階層,帶著民主的豁然態度走過美國鄉間手上沾滿泥土的農人,走過福特工廠生產線上的工人,一直走到了在各種社交場合中消磨時光的紐約貴婦們參加的慈善派對。

男衛生間,火車站 孟菲斯,田納西男衛生間,火車站 孟菲斯,田納西

貫穿這些不同情境照片的主線,是一種困惑感以及個體在公開場合上(無論是在街上、免下車餐廳、公車里、郵局、葬禮上還是在新學年開始的時候)露出的疏離表情。

生產線 底特律生產線 底特律

每張照片都是一個故事,雖然貌似極其隨意,卻有其必要性。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的“決定性瞬間”美學在這裡似乎已被升華至極致。這一張張故事組合起來,構成了一幅多階層、多種族的社會萬象,一篇宏偉的美利堅合眾國的反英雄史詩。如所有真正的經典之作一樣,這本書第一眼就能讓你深深著迷。

如果說羅伯特·弗蘭克成功地用前所未有的視角描述了美國社會,那是因為他的焦點集中在只有他能夠把握的細節上。文章結尾,我們只能用深刻了解“在路上”含義的凱魯亞克的話來概括:“羅伯特·弗蘭克,這個低調的、和善的瑞士人,一隻手舉著他那小小的相機,在膠捲上寫下了一首美國的哀傷詩篇,從此成為世界悲劇詩人之一。對他,我現在想說:你很有眼光。”

同名電影

《美國人》《美國人》

片名:《美國人》
導演:安東·柯班
主演:喬治·克魯尼斯科拉·魯特
上映日期:不詳
劇情:獨來獨往的殺手傑克決定幹完最後一票後就金盆洗手。在赴美國完成最後一件工作前,傑克來到義大利小城休假,然而,他卻並沒有獲得寧靜,反倒捲入一件件麻煩事中……
看點:導演安東·柯班由搖滾攝影師起家,上部作品《控制》聚焦Joy Division樂隊的主唱伊恩·柯蒂斯短暫而傳奇的一生,收穫不少好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