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斯蒂格利茨)

《經濟學》(斯蒂格利茨)

實際上,斯蒂格利茨教授正是以公共部門經濟學和信息經濟學的建樹著稱。 斯蒂格利茨堅信巨觀的變化必須以個體經濟學的原理為基礎。 1970年,年僅26歲的斯蒂格利茨被耶魯大學聘為經濟學正教授。

《經濟學》 (斯蒂格利茨):最經典的經濟學教材之一,第四代權威教科書

作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圖)《經濟學》(斯蒂格利茨)《經濟學》(斯蒂格利茨)

首次出版:1993年
全書名:《經濟學》
被譽為:
最經典的經濟學教材之一
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之後西方又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濟學入門教科書
第四代權威教科書
斯蒂格利茨所著的《經濟學》在1993年首次出版後,一版再版,被全球公認為最經典的經濟學教材之一,成為繼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之後西方又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濟學入門教科書。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被認為是薩繆爾森的同名教科書出版以來最具國際影響的一部經濟學原理教科書。

《經濟學》內容提要

歷史背景
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一些經濟學家對把經濟學分割為微觀和巨觀兩部分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巨觀的變化必須以個體經濟學的原理為基礎,經濟學的理論只有一套而非兩套。於是在美國一本新的經濟學入門教科書誕生了,那就是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它最重要的特點是試圖推翻以薩繆爾森為首的新古典主義的理論體系,經濟學家稱其為西方經濟學史上繼穆勒、馬歇爾、薩繆爾森之後的第四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教科書。

基本觀點
這是唯一一本反映了最近20多年來經濟思想革命的教科書。作為經濟學的一位參加者和領袖人物,斯蒂格利茨把個體經濟學從傳統的“超市場”的棲息地引入了現實的不完全市場之中。他擺脫傳統模式,創造了微觀和總量經濟學完美的統一。

《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及優點:

 該書最精彩的地方,是說明政府在現代經濟中的作用,說明信息經濟學的基本規律。實際上,斯蒂格利茨教授正是以公共部門經濟學和信息經濟學的建樹著稱。經濟學首先要說明市場機制即“看不見的手”是如何發揮作用的,然後要針對市場力量的不足說明政府政策這隻“看得見的手”應該如何幫助把事情做好。公共部門經濟學,談的就是政府經濟政策的作用。至於信息經濟學,對付的是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由於信息不對稱,即經濟關係的雙方,一方掌握的信息比較多,另一方掌握的信息比較少,信息優勢的一方就可能要占便宜而損害對方的利益。最典型的是委託人—代理人的經濟關係。出錢請人幹活,出錢的一方是委託人,幹活的 一方是代理人;股份公司股東是委託人,經理是代理人,他們的關係就是這樣的關係。信息經濟學研究的就是如何讓人講真話,如何讓人忠實效力。作為入門著作, 斯蒂格利茨《經濟學》對這些高深理論都有精彩和相對通俗的說明。這本書的另一個好處是許多章節都可以獨立的閱讀,真是開卷有益,常讀常新。

其次,從較深的層次來看,第一,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同經濟學的最新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斯蒂格利茨在簡潔清晰地講述經濟學基本原理的同時,也向讀者展示了經濟學近二三十年的最新進展。他表述的基本模式是:先介紹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模型,然後在此基礎上,把新古典經濟學中非常嚴格和緊的假設條件逐步放鬆,再來觀察經濟學模型的變化。

在完全市場條件下,新古典經濟學在極其嚴格的理論假設下構造出了異常完美的理論模型,然而現實經濟生活的情況非常複雜,很多問題不在新古典經濟學家的視野之內,因而使得新古典經濟學模型在一定意義上只具有“審美”功能,而不具有實際套用價值。最近二三十年來,經濟學家努力探索更為現實的經濟規律,取得了新的發現和進展。象信息經濟學,就是在不完全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研究經濟現象的變化。信息問題、激勵問題、道德風險、逆向選擇等等都是現代經濟學的新發展。斯蒂格利茨《經濟學》對此有充分的表現,他一改傳統經濟學教科書固守新古典的“完美”,這是他的《經濟學》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將總量經濟學建立在紮實的個體經濟學的基礎之上。迄今為止,個體經濟學應當說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從經濟學史上看,凱恩斯對於總量經濟學的進步曾經作出過很大的貢獻,但他沒有處理好總量經濟學與個體經濟學的聯繫。而“薩繆爾森第一次成功地將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和傳統的個體經濟學結合在一起”(斯蒂格利茨語,見第一版序言),在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但依然不夠。斯蒂格利茨堅信巨觀的變化必須以個體經濟學的原理為基礎。經濟學的理論只有一套,而非兩套。他認為在他之前“現有的教科書不能使人們了解現代經濟學,即不能使人們理解現代的經濟學者如何考察世界的原理,以及不能使人們理解為了懂得當前的經濟問題而必須具備的原理。當我們即將進入一個新世紀的時候,我們需要超過馬歇爾和薩繆爾森。”

作者簡介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圖)《經濟學》(斯蒂格利茨)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和麥可·斯賓塞、喬治·阿克爾洛夫由於在“對充滿不對稱信息市場進行分析”領域所作出的重要貢獻,而分享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三名獲獎者在20世紀70年代奠定了對充滿不對稱信息市場進行分析的理論基礎。

1943年,斯蒂格利茨出生於印第安納州的加里市。
1964年,獲阿墨斯特學院學士學位。
1967年,在他24歲的那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哲學搏士學位,此後他先後工作過的大學包括:耶魯大學(1970—1974年)、史丹福大學(1974年—1976年)、牛津大學(1976—1979年)、普林斯頓大學(1979—1988年)、史丹福大學(1988—2001年)、哥倫比亞大學(2001年至今)。
1970年,年僅26歲的斯蒂格利茨被耶魯大學聘為經濟學正教授。
1979年,他獲得了美國經濟學會兩年一度的約翰·貝茨·克拉克獎,該獎項用於表彰對經濟學作出傑出貢獻的40歲以下經濟學家。
1993年,開始成為柯林頓總統經濟顧問團的主要成員。
1995年,6月起任柯林頓總統經濟顧問團主席。在此期間,他是柯林頓總統顧問班子的關鍵成員。
1997年,到2000年任世界銀行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
2001年,他又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現任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