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房子》

《紙房子》

《紙房子》是有科塔薩爾等小說家之後拉美文學的明日巨星作家卡洛斯•多明蓋茲所寫的優秀作品。《紙房子》獲得了洛莉塔•魯比亞文學獎等烏拉圭獎項。深受廣大讀者好評。

作者簡介

烏拉圭作家卡洛斯•多明蓋茲(CalrlosMaríaDomínguez),被譽為繼博爾赫斯、科塔薩爾等小說家之後拉美文學的明日巨星。他是作家、記者,也是文學評論家,1955年生於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目前定居在烏拉圭的首都蒙特維的亞。作品有《紙房子》(洛莉塔•魯比亞文學獎、烏拉圭教育文化部文學獎)、《被品頭論足的女人》(伊達戈文學獎)、《卡賓槍的準心》(歐內提文學獎)、《巴爾加斯的井》、《黑色腳踏車》等小說,烏拉圭魔幻現實主義作家歐內提的傳記《黑色的形成》等;另著有《寫在水上的字》(烏拉圭教育文化部報導文學獎)、《殘忍愛情的罪刑》、《銀行搶劫犯回憶錄》等報告文學。

陳建銘,專業文字工作者。譯有《查令十字路84號》、《菩薩凝視的島嶼》、《乞丐國王的時空指環》、《藏書之愛》、《嗜書癮君子》,主編有《逛書架》、《逛逛書架》等書。

內容簡介

博爾赫斯的繼承人拉美文學的明日巨星美、英、德、法、意、日等二十餘國讀者傾情推薦隨書隨機贈送精美藏書票一張(全套11張)一場車禍意外地開啟了一趟神秘細膩的閱讀之旅…… 他用一本又一本書,在大西洋的沙丘上築起一間紙房子,將自己困在其中…… 劍橋學者布魯瑪倫儂在舊書店買了本《艾米莉‧狄金森詩集》,卻在過馬路時被車撞死。布魯瑪死後不久,她的同事發現了一本康拉德的《陰影線》,扉頁上有布魯瑪的神秘題贈,書緣似乎還有水泥的痕跡。滿心好奇的他於是踏上一場跨越大西洋的追尋之旅,想要找出死者和這位神秘寄書人布勞爾之間究竟有何關聯。愛書狂布勞爾的屋裡滿滿全都是書,從地板到天花板,從四面牆壁向外延伸,甚至占據

《紙房子》《紙房子》
臥室和車庫,迫使他睡在閣樓里。書籍的排列則自有其嚴密而不可違背的規則,例如莎士比亞不可與馬洛並列,因為兩人互控對方抄襲。又如馬丁‧艾米斯不可與朱利安‧巴恩斯共存,還有巴爾加斯‧略薩與加西亞‧馬爾克斯,因為友誼宣告決裂……布勞爾後來在大西洋岸邊的沙丘上用珍本書給自己搭建起了一座房子,而布魯瑪的那本《狄金森詩集》就是來自那裡,這其中的關聯和隱情又是什麼呢?《紙房子》(LaCasadePapel),是烏拉圭作家卡洛斯‧M.多明蓋茲的趣味小品,兼具文學推理和形上學的思索成分,在向文學大師博爾赫斯致敬的同時,也對世間所有愛書成痴的讀者露出會心一笑。

書評

媒體推薦
關於《紙房子》
傅月庵

之一
蕭伯納說:“人生有兩種悲劇,一種是沒能得到心之所愛,另一種是得到了。”(Therearetwotragediesinlife.Oneisnottogetyourheart'sdesire.Theotheristogetit.)紙房子裡的人的悲劇,屬於後者。

之二
關於藏書,始終爭論不休的一件事是:到底要不要讀?小說家E.M.佛斯特相信“讀比藏重要”:書中真正重要的,是裡面的——文字,生命之美酒——而非裝幀或印刷,不在於版本價值,更非藏書狂所引以為珍、未裁切的毛邊。
哲學家本雅明(WalterBenjamin)則顯然認為“藏比讀重要”,甚至說“不讀書是藏書家的特徵”:曾經有個庸人讚美了一番阿那托爾•法朗士的書房,最後問了一個常見的問題:“法朗士先生,這些書您都讀過了吧?”回答足以說明問題:“還不到十分之一。我想您也並不是每天都用您的賽佛爾(Severs)瓷器進餐的吧。”
紙房子裡的人既藏且讀,把每一本書的書眉、空白之處,都寫滿了心得。他不與俗同,他金錢、心力兩拋,憂愛結縛,無有解時,悲劇於是幾乎注定要發生了。

之三
蓋紙房子的方法有二,一種是有形的,你可以不斷地購買、收藏各式各樣的書籍雜誌,被印刷上了文字的紙張,最後四壁皆書,環堵典籍,紙房子漸漸成形;另一種是無形的,你可以不停地閱讀到手的書籍,吞噬入目的文字,讀到你記憶不堪負荷,於是必須筆記下來,一本、兩本……,“搜、讀、寫”三位一體,然後,有無相通,你親自設計、只有你能自由進出的紙房子也就宛如人間樂園,巍然聳立了。

之四
紙房子是人間樂園,卻超乎人間之外。原因在於它是以“字紙”搭蓋而成的。字紙有靈,人所盡知。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生而為人,只要有錢有閒有心,“空間”限制不大,然而,“時間”的拘縛,卻為凡人所不免。時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逝者如斯,誰也沒辦法。此世間唯一能穿梭時空,縱橫古今無礙的,舍“字紙”無它。但丁、司馬遷早逝矣,但憑藉匯聚成《神曲》、《史記》的一張張字紙,兩人英靈不泯,音容宛在。字紙有靈,此所以倉頡造字之日,“天雨粟,鬼夜哭”的原因;字紙有靈,此亦所以紙房子裡的人自樂其樂而不能之時,“字紙”便轉而成為“咒符”,且是無解的詛咒之緣故。

之五
閱讀是一種解碼的過程,此一過程,既是銷解,也是累積:不停拆解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識別,化舊磚為新磚,一塊塊迭成新牆,造出新屋。讀得越多、越深,造的房子也就越高、越大。“解碼”所憑藉的是“系統的記憶”,只是此一系統未必穩定,心理、生理因素,盡皆可能造成影響,一旦系統不穩,解碼無能,風吹雨打之下,牆倒屋傾也就不可避免了。紙房子裡的人意外失去其編目索引,已經得到了的“心之所愛”,瞬間消失無蹤,滿室典籍,一無可解,“你可以得到我的身體,卻永遠得不到我的真心”,通俗肥皂劇的台詞,於是成了字紙迷宮裡陰森森的告白了。

之六
貫穿《紙房子》的線索是康拉德(JosephConrad)的《陰影線》(TheShadow-Line),康拉德是實,《陰影線》是虛。如果你也想解碼,也想蓋起一棟紙房子,或者可以這樣想想:“陰影線”之劃定,始於“黑暗之心”(HeartofDarkness)。欲望是更自然、更基本、更有力的,它潛藏在人心之中,與原始自然相呼應,無堅不摧。“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順藤摸瓜,漫漫追索的結局,“恐怖啊!恐怖啊!”(thehorror!thehorror!)於是成為紙屋裡的人沉默的遺言,於白紙黑字之間載浮載沉了。

之七
不是很有名卻很好的美國小說家薩洛揚(WilliamSaroyan)講過一個故事:有名少年幾乎天天來圖書館報到,卻終日望書,只是眺望瀏覽,並不把書抽取入手。管理員很好奇,終於忍不住問他:你不讀書,整天在這裡看什麼?少年回答:太難了,實在讀不了。但書里裝滿了世界上千奇百怪的事情,這樣望望也像是在探險哩。管理員聞言大笑,那你就看吧。——閱讀是危險的,紙房子或即火宅。有時候,隨緣閒看更安全。書各有命(Habentsuafatalibelli),實在不用擔心它會怨你!

專業書評
我本以為這是一本說書的故事。後來才發現,書在這個故事裡只是一種被物化了的道具。更明確一點說,那些書彷佛是在倫敦與拉丁美洲之間搭起的一座橋樑,多明蓋茲想告訴我們的,其實是懸在兩端的,一個悲慘的、詭異的、愛的故事。
多明蓋茲的文字簡潔流暢,敘述手法看似平淡,情節鋪展卻步步為營,從一個劍橋大學女教授布魯瑪的車禍死亡開始,幾乎每個段落都藏著神秘玄機,有如一部驚悚的偵探小說。穿梭其間的經典書名、作家之名、巨細靡遺的註解,以及各種特殊的閱讀儀式與偏執的藏書癖好,不但豐富了我們的視野,也給我們閱讀旅行的莫大樂趣。但多明蓋茲的終極企圖,是透過隱藏其間的人性追逐,結尾的愛情悲劇,嘲諷了學者的傲慢身段、藏書家的僵化思惟。讀破萬卷書,最難讀透的,豈不是人生這部大書!
——季季(作家/印刻文學生活志編輯總監)

一部關於“書與人”的曲奇懸疑小說,全篇充滿對書的熱愛與反思。
從翻開首頁起,身為閱讀者的我們,即掉入作者所塑造“書能改變人的命運”主軸,並與之一起追尋一本書的出處:一如內文所敘“一個讀者,像一個旅行者在一個已然形成的景致中旅遊”。而我們也不由自主地與書中人物一樣反問:“‘窮極一生都不可能跑完閱讀的旅程’,究竟意義為何?”
做為一個讀書人及愛書人,不容錯過如此一場與書息息相關的閱讀之旅。
——鄭栗兒(作家)

《紙房子》以水與火(紙張的宿命大敵)寫下了珍本的末日、愛書人的夢魘,而故事裡的藏書人布勞爾,則藉此代讀者先行了一段絕聖棄智、絕學無憂的旅程:他被藏書宰制;他企圖回頭駕馭不斷膨脹的書之宇宙;他的反撲行動失敗。
“要從一本書中解脫,遠比獲得一本書還要難。”在我們大處專注器利、小處專注肉體,唯用是務的時世里,從器的耽溺中解脫,也遠比獲得它們更加不易。
搗毀紙房子,布勞爾即能從此抵達“道”嗎?如果抵達了,那將適合人們的期待嗎?我不知道答案,倘使知道,大約也不會在此時此地編派這些文字了。所以我要就地停止:詮釋是美妙的陷阱,而話語被使用太多,應該把你留給這本言辭安靜、情節微妙的無書之書。或許你看得見紙房子裡的人去到的神秘境地,能回頭告訴書中困惑的敘事者:越過了陰影線的布勞爾,究竟“是不是幸福快樂”?
——黃麗群(自由時報副刊編輯)

在書架上,我已經把《紙房子》放在卡爾維諾和迪諾•布扎蒂的作品之間。
——亞歷山大•梅可•史密斯
(暢銷書《堅強淑女偵探社》作者)/紐約時報書評

諷刺、趣味、雋永。《紙房子》開啟一趟神秘細膩的閱讀之旅。從閱讀與藏書探討語義學、哲學,以及個人心靈層次的問題。書是一個負擔?還是“時光之門”?
——《波士頓環球論壇報》

《紙房子》是“一間用智慧與魔力建造的房子”,搭配彼德•席斯的插畫,帶領讀者深思“書”的命運:讀過的書何時會再被讀第二次?第三次?長久以來不再閱讀的書為何仍然一直擺在書架上?書該被如何對待?
——《猶他州早報》

卡洛斯•M.多明蓋茲從一個類似偵探懸疑氛圍的筆觸出發,繼而導引出一個愛書人對書的激情與疾病,闡述書與讀者的命運交替影響的奧秘,引人入勝。
——馬德里《理性報》

阿根廷是一個孕育傑出小說家的搖籃,卡洛斯•M.多明蓋茲是波赫士、柯達薩、阿爾特、普易……等小說家之後,為阿根廷文學發聲的“新聲”。
——巴塞隆納《前鋒報》

圖書信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頁碼:130頁碼
·出版日:2008年
·ISBN:7208069514/9787208069510
·條碼:9787208069510

·版次:1版
·裝幀:精裝
·開本:32
·中文:中文
·叢書名:文景文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