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蝗》

《紅蝗》

《紅蝗》,著名作家莫言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紅蝗》描述的是一段人類大戰蝗蟲的故事。莫言曾經說過,他無意去表現美的東西,經他手下之筆表現出來的都是人類最真實最原始的本能。在許多作品中都能看出他個人強烈的情感牽引著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從《紅高梁》到《歡樂》,甚至這本《紅蝗》,這種摻和著個人的欲望更是得到了盡情的發泄,與其說我們在看小說,更不如說我們是在企圖讀懂莫言。在膠東大地高密縣,50年前後發生了震天動地、觸目驚心的兩次大蝗災。50年前那場大蝗災,高密縣東北鄉人在四老爺的帶領下耗巨資建蝗廟拜蝗神,驅趕泛濫成災的蝗蟲,但那生命力,繁殖力旺盛的蝗蟲仍洶湧澎湃、連綿不斷;又在九老爺的帶領下毀蝗廟驅蝗神,用盡所有方法殺滅蝗蟲,並請來了劉將軍,但蝗蟲仍滅而不絕……四老媽與他的情人也死在了那場蝗災中……50年後的大蝗災,人們在解放軍、科學家的幫助下終於戰勝了蝗蟲……

..

莫言的《紅蝗》是一部譫妄現實主義的力作,有人對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對莫言的頒獎辭的翻譯提出異議,原文是“他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認為魔幻兩字的翻譯並不準確,應為譫妄,因為莫言的現實主義描繪大多出自於自己的主觀幻覺,而魔幻則較多客觀因素,說譫妄更能體現莫言作品的特色,魔幻與譫妄看似相近,實質兩者相去甚遠。至於翻譯是否準確,那是翻譯專家的事,但是在《紅蝗》中,似乎更印證了“譫妄”才是莫言的本意。
《紅蝗》的歷史跨度長達五十年,既寫五十年前(1935年)和五十年後兩次蝗蟲災害。小說熔歷史和現實與一爐,不僅有厚重的歷史感,而且有強烈的現實感和時代感。
小說在敘述方式上打破了時空界限,採取交叉滲透的敘述法,不再將五十年前和五十年後嚴格地劃分為兩條平行線,這樣的好處是使歷史和現實勾連,相結合,使兩者渾為一體,其描寫更帶主觀色彩和荒誕色彩。
《紅蝗》寫了生活於五十年前和五十年後兩個時代之中的兩組人物。前者,如四老爺、四老媽、九老爺、九老媽、鋸鍋匠、紅衣媳婦等;後者,如“我”、遛鳥老人、教授和姑娘、蝗蟲考察隊青年女專家等。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組人物之間的關係是各自獨立的,彼此間沒有任何聯繫和糾葛。即使在同一組人物中,特別是現在時這一組人物中,甚至像黑衣女人、教授和姑娘等人物是游離於作品大背景“滅蝗”之外的,可以說和“滅蝗”完全不搭界的。
在作品中,“我”是一個現代青年,四老媽和鋸鍋匠死於五十年前,作品卻讓“我”充當見證人和目擊者,這就只能說他們的死是出於“我”的譫妄的想像和幻覺,這種描寫顯然帶有荒誕性。在五十年前,食草者家族的後代四老爺和九老爺生活的年代,他們為情慾所支配,乾出了一件件喪天害理的事。為“偷情”方便,四老爺借行醫之便,用藥毒死了紅衣媳婦的公公,繼而設圈套抓姦,用“狼筅”打瞎鋸鍋匠一隻眼,接著一封休書,將四老媽置於死地,最後在與九老爺爭風吃醋中打死紅衣媳婦。因“偷情”造成直接後果是三死一傷,而傷者鋸鍋匠的最後死亡仍與此有關。
家族的歷史有時幾乎是王朝歷史的縮影,一個王朝或一個家族臨近衰落時,都是淫風熾烈。莫言以現代人的眼光(作品中由“我”體現)和意識,在追尋歷史足跡的過程中,試圖撥開歷史的迷霧,對歷史重新進行審視和評價,“我”在作品中,不是孤立地尋根,而是極力尋找歷史與現實之間的內在聯繫,並揭示出歷史進步的艱難歷程。作者把一些看來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物和事件眼花繚亂地捏合在一起,並不僅僅是為了花樣翻新,而是確切地傳達出對歷史、現實、人生的浮沉的思考,這種思考還達到了哲理的深度。
從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四老爺、九老爺到現代在課堂上大講“一夫一妻制”的優越性暗中卻和一位年輕姑娘偷歡的大學教授,他們的虛偽是一脈相承的,這看似完全沒有聯繫的他們,在思想品質上難道沒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嗎?在莫眼看來,歷史與現實密不可分。既然如此,所謂徹底的反傳統只能是一句空話,所謂反傳統就如拔著自己的頭髮離開地球,這是不可能的。
《紅蝗》與以往的作品不同,關於主要人物的主要經歷和結局,以往的作品總是讓讀者感到無可置疑,總是想讓讀者相信造成某一結局的客觀必然性和唯一合理性。但莫言在寫黑衣女人死的同時,在描述四老爺和紅衣小媳婦偷情過程時,完全出自“我”的主觀推斷,這種主觀推斷有其可信性或合理性,但並不排斥其他可能性。歷史已經過去了,完全復原歷史是不可能的,就是對當代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釋,這是由於社會越來越多元化的結果,何況是過去的歷史呢。因此《紅蝗》從人物設定到敘述方式,都給人一種撲朔迷離、恍惚不定的雜亂感。好象作品未經精心構思,只是作家隨意揮灑和非理性的表現,事實並非如此,在《紅蝗》中,五十年前和五十年後兩組人物之間雖無外在直接聯繫,但大多有著更深刻的內在聯繫,看似無序,實質有序,看似不合邏輯,實質是一系列和歷史之間反覆拼貼、粘合、勾連,從而作出某種思考、推斷、猜想的過程,這就是《紅蝗》一書超越常規的匠心獨運之處。
《紅蝗》一書具有以亂代真,以醜代美的特點。五十年前的那場大蝗災,高密縣東北鄉人在四老爺的帶領下耗費巨資建蝗廟拜蝗神,祭蝗大典顯然幻化成人間一出鬧劇,醜陋肥大的蝗蟲被置於高堂廟宇之上,而孤立無助的人們卻對它頂禮膜拜,人蟲的位置顛倒,這樣的鬧劇,在神州大地上一再重演過,是人的愚昧無知,還是惡勢力的恐怖使人們敬之如鬼神。但是蝗神廟並沒有驅趕泛濫成災的蝗蟲,那生命力、繁殖力旺盛的蝗蟲仍洶湧澎湃,連綿不斷。蝗蟲所到之處,只餘下一片空蕩大地和遍地蝗蟲屎,什麼都吃光了,啃絕了。於是,鄉人們又在九老爺的帶領下毀蝗廟,驅蝗神,用盡所有辦法殺滅蝗蟲,並請來了另一尊神,傳說專司為民驅蝗之職的劉將軍,但蝗蟲仍滅而不絕。
《紅蝗》一書,打破了人們傳統的審美觀,反其道而行之,引入了獨特的審醜觀,既然人類社會中,更多的時候,是惡多於善,醜多於美,那么我們又如何能夠漠視醜陋事物的客觀存在呢。小說中對從淤泥中拔出來九老媽身上臭氣的描寫,對漂浮死鴨子、死蛤蟆池塘的描寫,對大便的讚美。對死蝗蟲的描寫......等等世界上最醜陋、最骯髒的東西充斥期間,這種醜陋描寫充滿強烈的感官刺激。可以說,在莫言之前,國內沒有一個人像他這樣集中描寫了這么多醜陋的東西,而這種醜陋的東西作為意象普遍存在著。常說,美無處不在,人們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光,而莫言更多地是提醒人們醜更是無處不在,只要不閉著眼睛說瞎話,眼前就有,譬如大便,譬如人類分泌的混合物。
莫言在小說中多次寫到高密東北鄉那片沼澤地里紅色的淤泥,那是歷史積澱的象徵,是紅色蝗蟲、網路大便、動物屍體和人類分泌液的混合物。但莫言無力去譴責直露的野蠻,更願意對粗獷、質樸的野性發生讚美,這種紅色衝動和野性宣洩,構成了莫言小說的又一特色。即使描寫五十年後的那次大蝗災,在抗蝗中,調動了部隊,還用飛機噴灑毒殺蝗蟲的農藥!看來人們是完全戰勝了蝗蟲,但作者用蝗蟲考察隊青年女專家驢唇不對馬嘴地回答:可憐大地魚蝦盡,惟有孤獨劉將軍。對這種大量使用劇毒農藥,破壞環保的殺蟲方式提出質疑。雖然,至今沒有找到更好的滅蝗方式。
《紅蝗》以五十年前後兩次大蝗災的為背景,濃墨重彩,描畫了世間奇異的景象的同時,展示了人性窮奢極欲的複雜情形。從五十年前鄉村生活的愚昧野蠻到五十年後“現代文明”的虛偽,都市生活的糜爛,這一切都讓“我”精神生活無所皈依。在小說中,我們也最能清楚地看到人的“最英雄最王八蛋”的雙重性,而人的“王八蛋”的一面,又往往與災難構成一種合力,所謂天災人禍是也。正如作者在《紅蝗》結尾總結的:經年乾旱之後,往往產生蝗災。蝗災每每伴隨兵亂,兵亂蝗災導致饑饉,飢謹伴隨瘟疫,飢謹和瘟疫使人殘酷無情,人吃人,人即非人,人非人,社會也就是非人的社會,人吃人的社會也就是吃人的社會。如果大家是清醒的,我們喝的是葡萄美酒;如果大家是瘋狂的,杯子裡盛的是什麼液體。
《紅蝗》摘錄:
*家族的歷史有時幾乎就是王朝歷史的縮影,一個王朝或一個家族臨近衰落時,都是淫風熾烈,扒灰盜嫂、父子聚、兄弟鬩牆、婦姑勃谿——表面上都是仁義道德、親愛友善、嚴明方正、無欲無念。
*被欲望尤其是被性慾毀掉的男女有千千萬萬,什麼樣的道德勸戒、什麼樣的酷刑峻法,都無法遏止人類跳進欲望的紅色沼澤被紅色淤泥灌死,猶如飛蛾撲火。這是人類本身的缺陷。人,不要妄自尊大,以萬物的靈長自居,人跟狗跟貓跟糞缸里的蛆蟲跟牆縫裡的臭蟲並沒有本質的區別,人類區別於動物界的最根本的標誌就是:人類虛偽!*但在以獸性為基礎的道德和以人性為基礎的感情面前,天平發生了傾斜。

作者簡介

莫言生於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謨業,山東高密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
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院院長,青島科技大學客座教授,濰坊學院名譽院長。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2011年莫言榮獲茅盾文學獎。2012年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其作品深受魔幻現實主義影響,寫的是一出出發生在山東高密東北鄉的“傳奇”。《生死疲勞》和《蛙》這兩部作品所具有的罕見的宗教情懷,使它們超越了中國作家同行,而進入了世界文學的行列。莫言的業績,也使他當之無愧地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在2013年2月1日全國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上通過為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創作歷程
1981年開始創作生涯,發表了《枯河》、《秋水》、《民間音樂》等作品。
1985年創作《白狗鞦韆架》。
1986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
1991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創作研究生班,獲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學位。
1997年以長篇小說《豐乳肥臀》奪得中國有史以來最高額的“大家文學獎”,獲高達十萬元人民幣的獎金。
1997年脫離軍界,轉至地方報社《檢察日報》工作,並為報社的影視部撰寫連續劇劇本。
2000年《紅高粱家族》獲亞洲周刊選為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2001年《檀香刑》獲台灣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文學類最佳書獎。
2001年6月4日受聘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兼職教授。
2002年至今任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研究生導師。
2003年《檀香刑》獲第1屆鼎鈞雙年文學獎。
2003年11月受聘為汕頭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
2005年再次失手茅盾文學獎。《四十一炮》獲第2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獲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2005年,獲義大利諾尼諾國際文學獎。
2006年出版第一部章回小說《生死疲勞》獲頌福岡亞洲文化大獎。
2006年11月28日受聘為青島理工大學客座教授。
2007年7月出版散文集《說吧,莫言》。這套書分為三卷,約100萬字,全面展示了莫言的心路歷程。
2008年《生死疲勞》獲第2屆紅樓夢獎首獎。
長篇小說《四十一炮》系第七屆茅盾文學獎最終入圍作品。
2008年10月17日,《生死疲勞》獲首屆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
2008年11月8日,受聘為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駐校作家。
2009年3月,受聘為濰坊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名譽院長。
2009年開始使用新浪微博,一共發微博28條,1043056冬粉,關注5人。
2009年12月,出版長篇小說《蛙》,創作手法別具一格,小說由四封長信和一部話劇構成,講述了一個鄉村婦產科醫生的人生經歷,表現一個時代的難和痛。
2011年3月,應邀成為軍賦文學院特約作家。
2011年8月,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2011年11月,受聘請為青島科技大學客座教授。
2011年11月24日下午,中國作家協會第八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投票選出中國作協第八屆全委會副主席,莫言當選副主席。
2012年5月受聘為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
2013年4月19日,作家莫言攜新作《盛典——諾獎之行》亮相第23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現場,講述自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趣味點滴,揭秘其諾貝爾文學獎領獎之行。
台北時間2012年10月11日19:00,莫言因其“用虛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獎金約750萬元人民幣。
在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即將舉行頒獎典禮之際,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日前宣告成立,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北師大校友作家莫言擔任該中心主席。
台北時間2012年12月8日凌晨零點30分,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斯德哥爾摩瑞典學院發表領獎演講。
台北時間2012年12月11日凌晨,2012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廳隆重舉行。0點16分許,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正式領取了的諾貝爾文學獎,並在隨後參加了盛大的諾貝爾晚宴。據媒體報導,莫言在晚宴尾聲發表致辭時,感謝了諾貝爾評審“堅持自己的信念”,同時感謝了自己的家人。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及家人,12月14日上午返回沉浸在“白雪世界中”的北京。莫言在機場表示,此次感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作家的熱情。談到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難出佳作的“魔咒”,莫言說,要儘量避免這一結局,作為一個作家,最重要的還是寫作。
2013年1月20日,莫言獲得2012年度CCTV三農人物獎
2013年1月22日,莫言受聘母校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2013年2月1日,莫言當選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2013年04月12日,作家莫言獲諾獎後的首部作品不是小說,而是關於自己諾獎之行的“心路剖析”。長江文藝出版社日前透露,由莫言編著的《盛典——諾獎之行》將由該社於4月19日在海口書博會首發。據長江文藝出版社工作人員介紹,莫言之所以寫這本書是因為網上對其諾獎之行的描述很多,但其中謬誤之處也不少,為了恢復事實真相,莫言便寫下了這本書。全書共分七章,以莫言在瑞典七天的所見所思為框架,共16萬字。之所以是編著,是因為全書並非完全由莫言寫就,其中也收錄了莫言的演講實錄、記者專訪以及觀眾交流

莫言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食草家族》《酒國》《四十一炮》《檀香刑》《生死疲勞》
《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紅樹林》《豐乳肥臀》《蛙》
中篇小說《金髮嬰兒》《爆炸》《高粱酒》《高粱殯》《狗道》《奇死》《築路》《歡樂》
《紅蝗》《父親在民夫連里》《白棉花》《戰友重逢》《懷抱鮮花的女人》《紅耳朵》
《夢境與雜種》《模式與原形》《幽默與趣味》《牛》《師傅越來越幽默》
中短篇小說集《白狗鞦韆架》《與大師約會》《透明的紅蘿蔔》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