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珊瑚》

《紅珊瑚》

歌劇《紅珊瑚》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歌劇團集體創作的一部民族音樂作品,作曲:王錫仁、胡士平;指揮:朱連東;主唱:趙雲卿;伴奏:海軍政治部文工團歌劇團樂隊;錄音於1961年。《紅珊瑚》,真實地反映了舊中國人民受封建地主的欺壓,揭露了地主階級的罪惡,同時反映了勞苦大眾盼解放、跟著共產黨鬧革命的堅強信心和決心。

基本信息

簡介

《紅珊瑚》《紅珊瑚》

類別:九場歌劇
作曲:王錫仁胡士平
劇本作者:趙忠鍾藝兵

《紅珊瑚》作於20世紀60年代初。王錫仁、胡士平曲,趙忠、鍾藝兵、林蔭語、單文編劇。同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政歌劇團初演於北京,獲得成功。

1950年秋,偵察參謀王永剛受命率領戰士阿青等人去敵島牛頭岙和珊瑚島偵察,不料從牛頭岙返航時與敵船遭遇。王永剛和阿青泅渡至荒島鼓浪崗,巧遇珊瑚島漁家女珊妹(阿青的未婚妻)因漁霸迫害,被逼租身,押解途中縱海脫身,也逃上鼓浪崗。三人相遇後,決定由阿青回去送情報,珊妹與王永剛上珊瑚島。當他們獲悉敵人打算甩掉珊瑚島,綁走島上漁民,固守牛頭岙時,便及時發動全島漁民占領了漁霸的巢穴――萬利漁行,配合解放軍渡海,解放了牛頭岙。

故事介紹

《紅珊瑚》《紅珊瑚》
故事是圍繞解放軍奪取蔣占區江山島、大陳島為主線展開的。

故事發生在解放初期的珊瑚島(即浙江台州的江山島大陳島)上,漁霸七奶奶為巴結國民黨軍官竇司令幫助她守島,將漁家女珊妹租給竇司令為妾。珊妹為還債給重病的爹爹治病,被逼答應。途中珊妹跳海逃到一個島上,遇到解放軍王永剛和疑似戀人的阿青而得救。後來又掩護王永剛躲避敵人的搜捕。為迎接解放軍解放珊瑚島,珊妹不顧身體受傷以及個人安危高舉紅燈為信號(《紅燈頌》即此場景下的歌曲)。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終於將打敗了國民黨軍隊,迎來了珊瑚島的解放。

此劇選曲《珊瑚頌》《紅燈頌》《海風陣陣愁煞人》等唱段膾炙人口,至今仍深受廣泛的喜愛。但非常有趣的是這部以浙江台州為背景的歌劇作品,它的音樂居然完全採用了河南地區的民歌元素!這很有意思。據個人亂猜想:大概是這歌劇的作曲是山東或河南人氏吧。否則為什麼會只以河南梆子為基調來寫?從地理位置上看,用越劇甚至福建的音樂來做基調會更適合。不過儘管如此,也無法掩蓋這部作品的光彩。

另一個引起關注的是主唱趙雲卿。她的水晶般透明的嗓音、完全的天然的唱法,根本沒有經過科班的雕琢。後來聽過彭麗媛等歌唱家的演唱,很難再聽到那份純真的氣息。真可惜了那時的錄音技術!如果放在今天來錄音該多好。也許有人會說:我聽過西方的很多60年代的錄音,也非常棒。你怎么說那時的錄音不行?確實,其實當時西方的錄音技術已經非常完善了,但由於國際上政治氣候等各方面的原因,這種先進的錄音設備是進不來的,只能使用比較原始的設備來錄音,可以說是一大遺憾。不過這錄音也算差強人意了。

創作根源

1959年,海軍參加一次文藝會演,打了大敗仗,什麼獎也沒拿。照說這不算什麼,畢竟不是真打仗。但軍人的性格就是:不服輸!打了文藝大敗仗的海軍政治部文工團上下,都憋著一股勁,要奮發圖強,遂決定要搞一部歌劇,還是一部民族化的歌劇。

歌劇怎么民族化呢?誰也沒個準數。乾脆採取極端作法:首先從劇作,表演,舞美,服裝音樂,全面戲曲化;接著編劇沒寫完本子,作曲就先出發採風去了;再接著,本子也還沒有呢,演員先發出去學習;演員也不是學歌劇,而是學戲,黃梅戲、梆子、崑曲等等,什麼劇種都學!

就這樣,為了爭口氣,一群學習中國戲曲的海軍文工團員創造了中國民族歌劇的傳奇《紅珊瑚》。

作者回憶

《紅珊瑚》《紅珊瑚》
歌劇《紅珊瑚》的曲作者之一、海政文工團著名作曲家王錫仁在接受採訪時回憶,當時創作《紅珊瑚》時,非常明確要“全面繼承民族戲曲,發展新歌劇”,向民族戲曲學習,以中國民族音樂為基礎,借鑑西洋歌劇的創作手法來創作中國歌劇。沿著這條中國歌劇民族化線路,出現了《江姐》《洪湖赤衛隊》《小二黑結婚》《紅珊瑚》等優秀作品。

王錫仁說,當年,他為了創作《紅珊瑚》的音樂,特地到河南學習當地的梆子、曲子等民族音樂。後來創作時,將民族戲曲音樂中的板式、音調甚至鑼鼓糅合進去,借用西方音樂的手段,賦予《紅珊瑚》新的生命。

王錫仁說,《紅珊瑚》的音樂由他和胡士平老師共同創作,可是,最初的歌劇創作中並沒有這首曲子。1961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根據歌劇改編電影時,《紅珊瑚》劇組提出要增加一首短小、易於傳唱的新歌,這首歌就是《珊瑚頌》。《珊瑚頌》的創作採用了他們為珊妹譜寫的主鏇律音調,然後通過精心結構、剪裁、編輯而成,之後,《珊瑚頌》廣為傳唱、經久不衰,使它後來作為歌劇的主題歌流傳至今。

音樂特性

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政歌劇團1960年首演於北京的九場歌劇《紅珊瑚》,以其,很高的藝術成就載入歌劇史冊,成為中國歌劇經典之一文革期間曾紅遍祖國大地,被認為在歌劇民族化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這齣寫部隊寫漁民的歌劇比較戲曲化,在音樂、台詞、表演上都運用了大量戲劇的程式.為此擔任作曲的胡士平和王錫仁在創作前各自深入民間採風,當時創作《紅珊瑚》時非常明確要“全面繼承民族戲曲發展新歌劇”,向民族戲曲學習,以中國民族音樂為基礎,借鑑西洋歌劇的創作手法來創作中國歌劇,大量吸收民族民間音樂,對他們創作《紅珊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策劃之初就考慮到作品再好最終要演員在舞台上體現,關鍵在演員。於是採取果斷措施,在排練前把演員派到戲曲團體“下海”學戲曲培訓演員。兩位作曲者也和演員一道“下海”。王錫仁去了河南,胡士平去了安徽。演員派出了18人(14名演員,4名樂手),分別去了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北昆和黃梅戲四個院、團。經過70天曲不離口,拳不離手的刻苦學習,通過折子戲、唱段和身段組合的學習,身上有了點功夫,掌握了一些戲曲知識,看到了戲曲的深奧,情感發生變化,產生了對戲曲的愛。這些都是排好《紅》劇的基礎。
《紅珊瑚》首演獲得極大的成功。1961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根據歌劇改編電影時,導演提出影片應該有首片頭歌,一定要短小、易於傳唱的,這就有了一曲甜美動聽膾炙人口的歌曲《珊瑚頌》。最初的歌劇創作中並沒有這首曲子,《珊瑚頌》的創作採用了他們為珊妹譜寫的主鏇律音調,然後通過精心結構、剪裁、編輯而成,之後《珊瑚頌》廣為傳唱、經久不衰,使之後來作為歌劇和電影的主題歌流傳至今。

精典歌詞

《紅珊瑚》《紅珊瑚》
《珊瑚頌》
單文詞
胡士平 王錫仁曲

一樹紅花照暤海
一團火焰出水來
珊瑚樹紅春常在
風波浪里把花開哎!
雲來遮霧來蓋
雲裡霧裡放光彩
風吹來浪打來
風吹浪打花常開哎!

一樹紅花照暤海
一團火焰出水來
紅燈高照雲天外
火焰熊熊把路開哎!
雲來遮霧來蓋
雲裡霧裡放光彩
風吹來浪打來
迎接救星上島來哎!

相關曲目

《紅珊瑚》《紅珊瑚》
01.海風陣陣愁煞人

02.珊瑚頌

03.困難中相逢在鼓浪崗

04.紅燈頌

05.浪滔滾滾向東流

06.龍王爺爺廟奶奶

07.珊瑚樹紅朝陽站

08.望穿大海盼晴天

09.有朝一日起風暴

10.漁霸枉有閻王殿

11.漁歌

12.漁家女

曲作者介紹

胡士平,作曲家,中國音協會員,“中國歌劇研究會”首席顧問。安徽無為人,1924年3月16日生。1938年7月17日參加新四軍,1939年4月3日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部隊歷任劇團團員、隊長、指導員、音樂教員、劇團副團長、團長,1984年離休前任海政文化部副部長兼歌舞劇團團長。
創作:1940年開始歌曲創作。主要作品有歌曲500餘首,主要作品,抗戰時期:《人民子弟兵》《向鐵的黨軍前進》《我們的歌聲》。解放戰爭時期:《歌唱勝利》《夜襲》《消滅還鄉團》《解放區的風光好無邊》、《咱們的連隊》(中型合唱)《我們打得好》《我們是戰鬥隊》。建國後:《歡呼歌唱新中國》《人民海軍在前進》。(獲華東軍區歌曲創作三等獎。)《捐寒衣》《海上哨兵》《我們不能再忍耐》(獲上海抗美援朝歌曲創作二等獎)。《搖櫓歌》《一對銀燕飛上天》《我們的艇長》《遠航的艦隊出了港》《金梭銀線連北京》《水兵愛唱戰鬥的歌》《乘風破浪去巡邏》《送你遠航》等。
歌劇音樂:《紅珊瑚》(合作,曾獲1961年第一屆中國電影“百花”獎)、《奪印》、《冬雪春花》及小歌劇多部。2010年4月獲中國歌劇研究會“歌劇作曲終身成就獎”。
影視音樂:電影《劍歸》。電視劇《客家妹》、《風雲女傑》。
舞蹈音樂:《海上子弟兵》、《紅色水兵》、《漁歌》等多部。
出版《珊瑚頌—胡士平歌曲選》《半拍齋音樂文札》《步履無聲》(自傳體系列散文)《半拍齋散文》。
王錫仁的老家住在天府之國川南內江的沱江邊,他是喝著甜蜜蜜的沱江水長大的。小時候,縴夫高吭嘹亮的號子,江水唏唏嘩嘩的嗚咽,與《伏爾加船夫曲》大同小異,異曲同工,給他的印象特別的深。內江,是川劇“資陽河”流派的發源地。天生就有文藝細胞的王錫仁,一有時間,就愛去泡書場,聽戲文。那質樸的土生音樂,繁多的川劇唱腔,為其日後進入民族聲樂藝術殿堂奠定了潛移默化的基礎。

王錫仁說,他吃上音樂這碗飯,完全是“半路出家做和尚”。1949年冬,當劉鄧大軍解放國民黨的陪都之時,王錫仁正在重慶敦義工學院上學。當時,他背著兩把小提琴投筆從戎,一下子就穿上了綠軍裝。革命的大潮,急需一大批文藝骨幹。一兩次文娛聯歡,部隊首長就認定“這個小鬼有兩把刷子,是塊唱歌的料。好好練,今後一定會有大出息。”他,好比鴨子被趕上了架,懷揣路條,肩扛背包,便踏上了去民間採風的旅途。

1950年,王錫仁創編的第一部歌劇《打水槍》成功面世。後來,他奔赴首都,接受李國荃、羅忠鏞等名家指導,鄉土音樂家如虎添翼。1959年秋天,海政文工團一負責人拿出反映漁家兒女投身解放戰爭壯烈史實的大型歌劇《紅珊瑚》初稿,委派王錫仁去河南體驗生活,譜寫樂曲。

漫畫版作者介紹

《紅珊瑚》《紅珊瑚》
童介眉先生是我國的著名連環畫家,自幼酷愛繪畫,15歲發表作品,起先擅長油畫,17歲經名師指點,改畫連環畫,開始創作生涯。後又通過自學成才,被當時的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看中,成為國家幹部。到19歲那年,進入人民美術出版社,拜著名畫家顧炳鑫先生為師,成為專業連環畫家和編輯。幾十年里,童先生兢兢業業,刻苦鑽研,繪製了大量堪稱佳作的連環畫。他自認為滿意的連環畫作品有《星火燎原》、《紅珊瑚》、《朱元璋演義》。童先生在細心鑽研連環畫技法的同時,還注意探索連環畫的市場定位問題。作為一名資深的連環畫雜誌的編輯,他對此有著許多獨特的見解。

相關詞條

李雙江 吳雁澤 蔣大為 李谷一 閻維文
董文華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 《岩口滴水》 《劉胡蘭》
《海霞》 清粼粼的水來藍瑩瑩的天 《草原之歌》 《柯山紅日》 《劉三姐》
《江姐》 《紅湖赤衛隊》 《烏蘇里船歌》 《那就是我》 八角鼓
書鼓 《生命的星》 《我愛你,中華》 排蕭
《不幸的人生》 花鼓 擊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