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梅圖》

《紅梅圖》

中國清代畫家羅芳淑的國畫作品《紅梅圖》以及吳昌碩的《紅梅圖》的鑑賞。

基本信息

清代畫家羅芳淑《紅梅圖》

《紅梅圖》是中國清代畫家羅芳淑的國畫作品。該畫為冊頁,墨筆,縱26.8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紅梅圖》《紅梅圖》

羅芳淑,生卒年未詳。清代女畫家。字香雪,一字潤六,江蘇揚州人,一作安徽歙縣人,僑居揚州。揚州畫派著名畫家羅聘之女,擅寫梅,時人稱為“羅家梅派”。傳世作品有《梅花圖》等。
《紅梅圖》是羅芳淑的傳世作品《梅花圖冊》中的一幅作品。《梅花圖冊》共六開,或以濃淡墨作梅樹枝幹,用白描淡墨畫花,濃墨點蕊,疏朗秀挺;或用胭脂作沒骨梅,加以白須黃蕊,冷艷奇麗;或用粗筆畫枝幹,白描鉤勒花朵,填以白彩、紅蕊,雅致秀麗。

吳昌碩的紅梅圖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號缶廬、苦鐵等,浙江安吉人。我國近代傑出的金石、書畫大師。
吳昌碩的梅花圖吳昌碩的梅花圖

吳昌碩是二十世紀中國畫的第一大家,一代宗師.他詩、書、畫、印四絕,是個全能型的藝術天才.他的偉大藝術成就代表著時代的高度,對二十世紀中國書畫藝術產生過至為巨大的深遠影響。
吳昌碩學畫博取陳淳、徐渭、朱耷、石濤、李蟬、趙之謙諸家之長。尤崇徐、朱、趙三家,繼承趙孟頫以來以書入畫的傳統,“以籀寫花,草書作乾”,自述“我生平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善取篆、隸、狂草筆意入畫,墨飽色酣,獨創和善用近代傳入的西洋紅,畫澤強烈鮮艷,其畫作講求詩、書、畫、印整體之美,崇尚氣勢,”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照顧精神”,筆力老辣,極富金石氣。

作品簡介

此幅紅梅圖,長136厘米,寬66厘米,作於1922年,昌老此時七十九歲了.難怪此畫筆墨縱橫,功力深厚,隨意揮灑,氣韻滿幅.是昌老晚年詩、書、畫、印具佳的精品力作。
梅蘭菊竹是為四君子,歷來是文人作畫的不朽題材。畫家們以心靈映射萬物,代草木立言。因而呈現出的是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狀物體情,借物寓意,使藝術形象與思想感情醞釀糅合於胸中,達到物我兩融,身與物化的意境。
歷代畫梅高手眾多。宋代楊無咎畫梅,清流淡遠.疏影橫斜,暗香浮動;元代王冕畫梅,高簡逸雅,頗有”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的不凡氣質;明代陳錄畫梅,繁華密蕊,鋪天蓋地,另有一番”南枝觸目春如海”的繁榮景象;而清代金農畫梅,古拙純真,超凡絕塵,觀其畫如對舊時明月、曠世高人;吳昌碩畫梅,不同眾人,“筆底盡饒金石氣”,蒼乾歷冰霜,瑤枝散古雪,縱橫奇倔,具有一重雄渾磊落的大氣度,於古法之外,另開一種新的境界。
昌老一生酷愛梅花,創作了多幅梅花圖.他將自己的性格、思想和人品也融入高潔清雅的梅花之中,以梅知己自許,嘗言“梅花性命詩精神”在其所居庭院之中,植梅數枝,尤喜在雪積梅樹時,佇足觀賞,其愛梅之心,情痴而意真。
初觀此幅紅梅圖,即為其不凡的氣勢所震撼。構圖別出心裁,一片紅梅占據了大部分畫面,右側留白題詠梅詩一首。詩畫相映,互為對應,配合得當,既緊湊又疏朗;色墨相映,筆力蒼渾,氣足墨酣.枝幹用濃墨,主幹直上直下,用筆凝重渾厚,於拙樸中見秀雅,給人以剛正平直而富變化的感覺.虬枝以篆書法寫出,枝柯交插,堅韌如屈鐵,呈倔強之勢.紅梅用沒骨法畫出,點綴枝頭,疏密相間,濃淡有別.紅梅形狀色澤恰似被擊碎的珊瑚。份外妖嬈.
其畫貌似粗疏而內蘊渾厚、俊逸,大氣磅礴。以“重、拙、大”的力量感與意趣特色,一掃清末畫壇的柔媚輕俏的清艷之風,達到了超越前人爐火純青的完滿園熟之境,令人耳目一新。
畫家在畫好紅梅後,意猶未盡,陶醉於自己的創作,即興題詩一首:“鐵如意擊珊瑚毀,東風吹作梅花蕊。艷福茅檐共誰享,匹以盤敦尊罍簋.苦鐵道人梅知己,對花寫照是長技。霞高勢逐蛟虬舞,本大力驅山石徙。昨踏青樓飲眇倡,竊得燕支盡調水,燕支水釀江南春,那容堂上楓生根。”昌老在多首詠梅詩作中,都將紅梅比做擊碎的紅珊瑚,面對著這一片紅珊瑚般的梅花,那是多大的艷福啊,誰來和我共享呢?這可是比得上山珍海味美酒佳肴的啊!緊接著詩人抒發了自己對梅花的情感和創作時的感受。畫家以梅知己自許,自認是寫梅的高手,創作時感受到蛟虬在腕下飛舞,以“潑墨一斗噴煙霞”,力大驅山石的氣概畫梅。詩人進而忽發奇想:眼前大放異彩的紅梅,是我用在青樓里偷來的胭脂調水而釀成的,胭脂水釀成的江南春色,使堂前如丹的楓葉早已無立足之地了。(據年款,畫家此畫作於重陽,正是楓葉似霞的時光。)畫家對自己畫作的得意之情,溢於言表。詩意與畫意緊密契合,寓意於象,情韻深長,耐人含咀品味。詩與畫珠聯璧合,相映生輝。所題之詩,詩思巧慧,已成為整幅作品不可分割的有機部分。
吳工詩,故而其善寫題畫詩.他的畫和詩,緊密交融,極富文采,含有豐富的人文精神和美學意蘊,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全詩平實如話,似是信筆拈來,卻又詩意濃郁.晚清著名詩人詩論家陳衍贊曰:“書畫家詩句少深造者.缶廬出,前無古人矣”。
吳昌碩的畫好,詩好,書法更好。他的書法以金石入書,古氣盤鏇,朴茂雄強,園勁流轉,行書初學黃庭堅、王鐸,後融歐陽詢、米芾筆法,用筆遒勁,氣息深厚,大起大落,遒潤峻險,箇中又受北碑書風及篆籀用筆之影響。可謂自出新意,前無古人。
款後所用二印,一曰“苦鐵不朽”,一曰“吳俊卿印”均白文,其篆刻打破園熟柔美的晚清常規,運用“出鋒鈍角”的刻刀和刀法,雄而媚,拙而朴,既流暢秀麗而又蒼勁樸厚.用印的位置、布局也頗具匠心,不高不低,不前不後,使整幅畫面協調而悅目。
此幅作品,熔冶詩、書、畫、印於一爐,樣樣俱精,實為吳昌碩晚年不可多得的佳作。
吳昌碩的一生,在我國近代畫壇上大放異彩.其卓而不凡的藝術才華,不僅超越前人,也必將不朽於後世。
吳昌碩的梅花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